同代相寻:情感支撑与观念互动

同代相寻:情感支撑与观念互动

如果说《寻找张展》是一部充满冲突与挣扎的冷色调的小说,那么申一申和张展,以及同龄人之间的相互接近与相互触动,则为小说涂上了明亮的暖色。

在父母师长小心翼翼地呵护、无微不至地关注与声色俱厉地管束中,孩子们却在想方设法做着逃离与“出轨”的尝试,他们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自由空间与时间,以恢复和舒展自己被压抑扭曲的个性。张展多次离家出走也好,申一申为与同学聚会,向母亲隐瞒实情甚至说谎也罢,都是为此而做出的举动。在拥挤肮脏的火车站、在黑乎乎的铁皮房小吃部、在张展简单的租住房、在斯琴发廊的里间小屋……在与同龄人无拘束的交流中,他们收获着感同身受的理解、自然温暖的安慰、真挚适需的支持。他们寻找机会聚在张展独立租住的房子里,自由自在地聊天、做土豆饭、大声唱歌甚至尝试喝酒,在高考学业压力与家庭亲情压力的缝隙间,自己“创造”暂时解脱与自由挥洒的时空,获得“某种逃逸感的安顿”。他们互相倾吐从不向父母道的秘密,交流学习与生活中的困惑及应对经验,分享内心的喜怒哀乐,并从同伴的友情中获得情感慰藉,乃至全心全意且行之有效的帮助。小说中浓墨铺叙的张展与斯琴的独特情爱暂且不论,单从儿子恋爱中的一个细节,便轻巧写出了同龄友谊的独特感染力。面对视早恋为洪水猛兽的父母,孩子们多是极力隐瞒,不敢也不可能向父母提及,但这些事却是同学朋友间公开的秘密。而在彼此相对坦诚的交流中,恋爱中遇到的种种困惑与痛苦,也或多或少地得到化解。在申一申因误解而与初恋女孩彼此不予理会万分痛苦时,是张展、斯琴善解人意而又热心巧妙的帮助,使他从矛盾的困境中解脱出来,认清了自己的真实内心,在青春期的爱情中品尝生命的百味,在情感的历练中获得成长的力量。

申一申对昔日同窗好友张展的寻找,是小说最外显的线索之一。远在美国的申一申委托妈妈寻找张展,是对中学时独特友谊的怀念,对青春期美好记忆的回味,对张展现状的关切,同时也是在寻找与反思自己曾经的、并不遥远的成长踪迹;每当妈妈因为各种困难想要放弃寻找时,他总是会以各式方法予以鼓励与帮助,因而,这种同代寻找也是整部小说情节发展的推进力量。而张展在长辈眼中匪夷所思、离经叛道的多次“出走”及伴随的叛逆行为,根源似乎是在寻找车祸死去的表姐梦梅,寻找梦梅曾经温暖的怀抱,其实质也是一个有父母却没有天伦亲情的孩子,对于同代人温情与默契的执着追寻:多次出走去找因被拐卖却不甘人贩子控制而四处流浪的女孩月月,经常逃课去找一个人掌管小吃部全部工作的“长着大板牙的黑脸男孩”,不顾忌世俗的眼光与“交换妈妈”的严厉禁令而多次去发廊小屋找斯琴,以及课余孤独时找同学特别是申一申聚会聊天……这一持续而执着的寻找过程,亦是小说全部命意顺序呈示的过程。整部小说以“寻找”张展为主线,串联起了各种遭际的同龄人,他们有着不同的命运轨迹,却在生命的某个节点相遇、交会并擦身而过,用张展自己的话来说,这些同龄人在他的人生中就是不停地“得到”、“告别”与“失去”,却构成了小说所着意刻画的时代青年的群像谱系。因被拐卖后不甘被利用来乞讨而多次逃离流浪的月月,长大后成了小偷并日渐堕落,最后因艾滋病而失去年轻的生命;独自支撑小吃部会做各种美味土豆菜、会拉胡琴、独立能干的小黑哥,与张展最后挥别后,转身带着发财梦进入了传销的黑窝;为爱而失学的发廊女斯琴,最终怀着所爱之人的孩子踏入平静的家庭生活,而将张展推上了他热爱的艺术之路后,清醒而理智地与长大的他告别……这些生命中匆匆的过客,却都在张展的人生中留下了各自特别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他们的出现与存在,警醒并拯救了时时处于沉坠危机边缘的张展,让他更懂得珍惜当下的生活与学习机会;是他们的倾心帮助与情感支持,让张展青春期快速成长的身心得到了全方位的温暖呵护与强力支撑。这个特定的成长阶段,来自同龄人的影响远远大于父母的影响,在共同成长的时光里,他们相互成全与造就,在彼此的生命中留下了深深的刻痕。

小说之所以能在主线之上,将这些同龄人及其故事交叉串联,穿珠缀玉般结为一体,在于作者在行文中运用了“书信”这一书写形式。作者对于这种传达形式似乎别有钟爱,在《后上塘书》等小说中,也将它作为进行艺术传达的重要方式。如果说在《后上塘书》中,“书信”还只是整部作品的一小部分,用以释解前文的悬念、揭示人物的内心、展露生活中某些特定的隐秘,那么在《寻找张展》中,“书信”则成了小说叙事的主体部分与主要传达形式。整个下部,除了偶尔穿插“我”读信时言简意赅的感慨与画龙点睛的议论外,就是一封超长篇幅的书信。书信作为文学传达的一种形式,有其特定的优长。它可以让表达主体自由出入于客观与主观、过去与现在、现实与想象、物象与心灵,可以将细节叙述与氛围渲染、感受传达灵活组接,把叙事与抒情、议论有机统一,整体叙事可在不同的人物与事件中自由穿行、自如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