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给孩子们的散文》出版后,市场和口碑总体不错,但也传出质疑的声音,即认为入选该书的一些篇章,尽管系名家手笔,但题材生僻,语词艰深,并不适合儿童阅读,因此不能算作真正的儿童散文。
那么,真正的儿童散文该是什么样子?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先弄清何为“儿童”。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习惯把“儿童”和“小孩子”画等号。殊不知由联合国通过的国际《儿童权利公约》早有阐述:“凡18周岁以下者均为儿童。”既然是国际公约,其条文内容无疑具有权威性、规范性和指导性,也理当成为我们诠释儿童概念和划定儿童范围的最终依据。不过,“18周岁以下”仍然是个笼统的说法,涵盖了儿童从咿呀学语到韶华初现的整个成长过程。在这期间,儿童的心智和情趣经历着不断变化,真正的儿童散文该从哪里出发?换句话说,儿童散文家究竟应当以哪个年龄段的儿童作为预设读者?这仍需做进一步探讨和厘清。
已有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儿童散文是儿童文学的重要样式。儿童散文虽然以儿童命名,但不是散文的初级版或业余版,而是散文世界的有机构成。就儿童散文的基本元素与主要品质而言,它与成人散文并无绝对的高下难易之分。即使从传播和接受的角度看,儿童散文的读者也很难说仅仅是儿童,而应至少包括他们的教师和家长。大量的创作和阅读实践证明:一流的儿童散文佳作,亦常常是上乘的成人散文精品。一些经典的、优秀的,常常被看作儿童散文范本的作品,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风筝》,冰心的《寄小读者》《小橘灯》,汪曾祺的《昆明的雨》《故乡的元宵》,等等,都既有儿童性,又有成人性,既令小读者心驰神往,又让成年人津津乐道。它们所呈现的是一种长幼咸宜的审美特点,一种与时光和生命同行的艺术魅力。
唯其如此,窃以为,儿童散文的读者群,应该主要是14至18周岁的“大儿童”,即初中二三年级和高中时期的学生。之所以做这样的划分,其依据有二:一是初中二三年级和高中学生,已经能够熟练掌握二三千个常用汉字,这从工具层面,保证了他们可以顺畅地、无障碍地阅读和欣赏大部分散文作品,其中包括儿童散文。二是在信息化、电声化强势崛起的今天,14至18周岁的“大儿童”从生理到心理普遍早熟和早慧,他们和成年人的边界日趋模糊,因而有充足的情商和智商同散文对话。当然,这并不意味着14周岁以下的“小儿童”就没有或不需要阅读,只是考虑到其尚显稚嫩的主体条件,更适合他们阅读的,应该是简单浅显的儿童读物,而不是承载了生活和人性深度的文学散文。
如此说来,儿童散文岂不是没了自己的特性?不!作为儿童文学和散文世界的独立品种,儿童散文当然拥有自己的特性。这种特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就思想内容来说,儿童散文应针对青少年心灵正在成长的事实,多提供诚挚、善良、温暖、向上的作品,努力培养他们的道义观念与悲悯情怀,帮助其守护清洁亮丽的人性源头;二是就艺术表现而言,儿童散文应针对青少年输入量大、可塑性强的特点,多提供格调高雅、趣味纯正、意境优美、质地精良的作品,引领他们及早养成取法乎上的鉴赏习惯和澄澈健康的审美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