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与启发:跨文化价值观的话语表达

三、借鉴与启发:跨文化价值观的话语表达

动画电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既因其媒介属性而成为承载民族形象、文化精神和意识形态图景的文化载体,又因其传播属性而成为输出民族符码、审美范式和文化价值观的世界性的跨文化话语。

作为世界“动画强国”的美国,其动画作品跨文化价值观的表达,是一个从纵向到横向逐渐扩展、从传统到现代不断融合、从器物到文化渐次展开的过程。美国的国家历史较短,缺乏成熟的文化积淀,而多民族、多种族的实际情况又造就了美国动画电影文化的包容性和杂糅性,表现为标准商业化模式解读与呈现各国历史与文化的鲜明世界性特征。如动画电影《埃及王子》以西方《圣经》中《出埃及记》为蓝本,影片《花木兰》取自中国古代北朝民歌《木兰辞》,影片《阿拉丁》出自阿拉伯民间传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美国动画电影虽然大量借用其他民族的传统故事素材,却从未将创作停留在故事所属民族的文化价值观上。而是将其提炼、升华为美国意识形态价值特征而进行文化渗透与价值观传递,如实现自我、个人英雄主义、人权平等、正义战胜邪恶等等。对美国动画电影而言,其他文化的基本精神是陌生的,而且东方哲学对生命个体的认知与西方哲学的态度完全不同。如果深入挖掘诸如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那么影片的叙事就不会得到美国市场乃至西方市场的认可,因此,必须在“拿来主义”的基础上,弱化异域文化价值观的表达,并进行深度创作与文化转移,把故事的内核包装成符合美国利益的价值理念。动画电影《花木兰》就是典型的例子,花木兰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她替父从军的故事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孝之道”,既弘扬了对国家的忠诚,又颂扬了对家父的孝义。而好莱坞把这个故事“拿来”后,根据美国文化价值观进行了电影产品的精神再塑造,动画电影中的花木兰不再是因为忠孝而替父从军,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显然,这一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故事的经典人物形象已经被塑造为现代美国精神的代言人。“当然,这对于迪士尼来说无可厚非,因为它从未试图让这部美国动漫去表达中国的话语结构。而它极富有典范性地证明了美国的民族性话语,证明了作为无意识的结构何等强大地将一个纯粹中国的故事融化其中。”[26]由此可见,好莱坞动画电影所宣扬的尊重个体价值,追求自由平等,都是捕获大众情感、引发情感共鸣、博得观众认同的重要因素。2017年由华特·迪士尼电影工作室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出品的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全球票房达到8亿美元,中国内地票房突破12亿人民币。2018年该片获得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长片。影片将墨西哥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美学风格相结合,以墨西哥传统节日亡灵节为背景,跨越国家与种族,表达关于生死、爱与亲情等人类永恒的命题。

美国动画电影《功夫熊猫》的跨文化表达同样值得借鉴,功夫是中国特有文化元素,而熊猫更是典型的中国文化形象,但“功夫熊猫”却成为中西方文化价值观融合的产物。影片贯穿浓郁的中国传统元素,如中国的古代服饰、传统美食、京剧造型、山水风景、水墨书法、功夫武学、传统民乐等等,故事情节从表面上看仿佛也在表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如中国传统家族式的子承父业、虚静自然的道家思想等。但影片的主人公熊猫阿宝却将美国文化精神“搅入”其中,东西方文化价值观的碰撞,产生出新创意,诸如长子为什么非要继承父业;贪生怕死的市井小人物为什么不能成为英雄;好吃懒做为什么不能练成绝世神功,等等。影片导演用种类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素材为世界观众做出一桌丰盛美味的美国料理,正如有的学者所言,“美国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异质的、民族同化主义的文化大杂烩。‘好莱坞电影’是一个不断短暂地在时空上进行(再度)民族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碾碎这些电影产品的美国味道,而是沟通了他们的转换,并且在理解‘外族’精神的观念和规范中被同化。”[27]这种同化并非是占有,而是一种认同,是超越一切国家和民族层面的共同情感特性的认同,而动画电影在全球的传播正是要从文化层面建构一个传统文明现代化、价值取向多元化并存的人类情感与命运的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