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袁崇焕明白,他的人生已经走到了尽头,悲剧的天幕上只写了两个字:死亡。
然而,当袁崇焕被捕的消息传入辽军将士耳中时,三军“彻夜号哭,莫知所措”。城上的明军看他们聚到城下,一边炮石乱打,一边骂辽将辽兵个个都是奸细。部将祖大寿见袁崇焕蒙冤下狱,以全家人的性命担保,说袁督师决无通敌嫌疑。可是,崇祯却丝毫不为他的担保所动。一怒之下,祖大寿率军弃城而去。崇祯知道,皇太极还没有退兵,守城绝不可缺了祖大寿,便急下一道圣旨,召祖大寿回军。祖大寿却去意已决,根本就不听什么圣旨。崇祯又急又怕,只得去找狱中的袁崇焕相劝。虽身陷囹圄,仍对大明朝忠贞不贰的袁崇焕写了一封亲笔信,令祖大寿回军护城。彼时,祖大寿的兵马早就破关而出,见到袁崇焕的手书,一边读,一边哭,将士们也跟着他一起大哭。他知道,一旦他发兵救了京城,袁崇焕就会被崇祯杀死,所以,他下不了这个决心。正进退两难,他那八十岁的老母亲说话了,她说,儿啊,你跟袁将军这么多年,他的话总是对的呀。老母亲的一句话,让孝子祖大寿低下了头,当天即回师入关,不用向崇祯报到,就率领辽军一举收复了永平、遵化一带,解了京城之围。之后,他又与陆续来京的援军一起,将滞留在京畿的后金军彻底逼回了关外老家。
袁崇焕下狱后,另一个极力为袁崇焕辩解开脱的是大同总兵满桂。满桂是蒙古族人,素来忠勇,当年在宁远城,他曾是袁崇焕的副将,后因二人失和而调离别任。如今,与袁崇焕有隙的满桂居然要求释放袁崇焕,让这位冷血的明朝天子感到非常费解,对待满桂也像对待祖大寿一样,不但拒不理睬,还命令满桂出城与后金军决战。京城明军虽有数万人之多,但战斗力极差,只会守城,不能野战。满桂毕竟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深知自己与后金军打野战必定是凶多吉少,便找了各种理由一拖再拖。崇祯看到这等情形,使出最后一个撒手锏,就是以袁崇焕之罪相威胁。满桂被逼无奈,只得带着四万乌合之众出城决战。最后是满桂战死,四万大军无一生还。
袁崇焕之狱,在当时就震动了朝野人士。就在他被崇祯下令入狱那天,七十岁的礼部尚书成基命居然在会极门长跪了十二个钟头。兵部一个小官员钱家修,冒死向崇祯上奏,说他愿替袁崇焕受刑。他在上疏中写道:“臣查袁崇焕自握兵以来,第宅萧然,衣食如故,犹更加意寒生,恩施井邑,恤贫扶弱,所在有声。”袁崇焕做了总指挥后,退任督辅的孙承宗也为袁崇焕抱冤叫屈,他曾写诗道:“东江千古英雄手,泪洒黄龙半不平。”还有一个名叫程本直的平民书生,直书《白冤疏》和《旋声记》为袁崇焕抱不平,他说,如果你们杀袁将军,我甘愿陪着将军一起赴死。然而,在当时的明廷,站在袁崇焕一边的人十分弱势,而站在崇祯一边的人万分强大。这点小小的正义声响,早就被“杀袁”的滔天巨浪给淹没了。
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十六日,皇帝下诏,将袁崇焕“磔刑于市”。磔刑即凌迟,也就是千刀万剐。在中国古代,磔,堪称酷刑之最。崇祯诏令一下,袁崇焕立刻就被推上囚车,出午门向西市刑场走去。
元大都以后,北京城内曾有三个地方做过古代的刑场。元朝的杀人刑场设在柴市口,写有《正气歌》的南宋状元、宰相文天祥,就是在柴市口被砍下了头颅。清朝的杀人刑场设在菜市口,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就是在那里被斩首示众。而袁崇焕所在的明朝,杀人刑场设在了西市。西市又叫“西四”,即西四牌楼。那里曾竖有一根比牌楼还要高的木杆,专门悬挂被杀者的首级。这叫悬首示众。
在古代的中国,不论是以哪一种方式杀人都有特定的仪式。北京城里的老百姓,对杀人仪式非常熟悉,而杀人仪式也培养出了中国人爱看热闹的习性。就说明朝吧,在此之前,京城百姓已经在西市见过许多血淋淋的人头。有该杀的,也有不该杀的,他们都看见了。最不该杀的一次,发生在明天顺元年(1457年)。在危亡关头救了北京城、救了明王朝的兵部尚书于谦,被明英宗以“意欲迎立外藩”的“谋逆罪”,押赴西市问斩。这是另一个痛心的故事,我不想多说。因为于谦比袁崇焕好多了,他被冤杀不久,就被下一个皇帝明宪宗给昭雪洗冤,并将他的故居改为忠节祠。固然是一场悲剧,可于谦毕竟很快就成了正剧的主角。
就在于谦案一百多年后,袁崇焕被押上了西市刑场。同样是兵部尚书,同样是保卫北京城的功臣,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景象。所谓的不同,指的是京城百姓的表现。于谦赴死,京城百姓倾城出动,一路哭送;袁崇焕告斩,京城百姓也是倾城出动,不是哭送,而是买他的肉吃。我一直不能相信,人类早已告别原始的茹毛饮血时代,距文明最近的皇城根下的百姓,怎么会返祖生食人肉?然而,明末大文人张岱对此情此景做过实录:袁崇焕刚被绑上刑场,刽子手还没有动刀呢,那些听信袁崇焕是内奸的京城百姓就扑了上去,抢着撕咬他的肉,一直撕咬到了内脏,人们吃一口,还要大骂一句。依照规定,刽子手要把他身上的肌肉一块块地割下来。众百姓紧紧地围在旁边,竟纷纷出钱买袁崇焕的肉吃,因奇货可居,一两银子,只能买到一块,最后,竟连一根骨头也没剩下。那被割了数千刀的袁崇焕,惨叫之声不绝,终于肉尽而死。还有一个令今天的我十分动容、却令当时的京城百姓十分费解的场景,袁崇焕在这边受千刀万剐之刑的同时,旁边不远的地方,书生程本直慨然践誓,朝廷也真就成全了他,他的人头也被咔嚓一声砍了下来……
袁崇焕被杀后,朝廷按惯例马上去抄他的家,居然是“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据记载,袁崇焕出任邵武县令时,竟“一钱不入”,擢为佥事监军仍一贫如洗。在其离家的七年中,嫡兄、嫡叔相继病死,他们留下的家口只能依靠袁父一个人来养活。而当父亲病死时,袁崇焕要求回籍奔丧,竟然穷到“不能为行李”,以至于要靠同僚们解囊相助。袁崇焕曾对天启帝说:“臣为令至今,未尝余一钱,以负陛下。”在狱中,袁崇焕无比感叹地说:“予何人哉?十年以来,父母不得以为子,妻孥不得以为夫,手足不得以为兄弟,交游不得以为朋友。予何人哉?直谓之曰大明国里一亡命之徒也!”在他被押往刑场之前,还从容地作了一首《临刑口占》:“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死到临头,仍初心未改,良知不泯。大厦将倾的明王朝,以自己的愚蠢,让一个真正的将军青史留名。
抄家之后,一定是灭族。这时候,朝中又有人冒死向崇祯求情。崇祯终于给了一点面子,袁氏三百家口可以不死,罚“妻子流放三千里”。据说,袁崇焕当时留在辽西的家属,先是被罚充军浙江,后又改往贵州;留在广东的家属,则被罚充军福建邵武。袁崇焕自己没有子女,妻子黄氏在流放南下的途中投水而死,尸体被冲到了下游,幸有乡人给捞起来埋葬。
另据《明史·袁崇焕传》载:“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蛮夷叩关,自毁长城,这种事在大明一朝先后发生了两次。第一次是于谦,第二次是袁崇焕。朱家天子的刻薄寡恩,可见一斑。
然而,崇祯最终知道错了。杀了袁崇焕之后,他不停地反省自己,先后四次下诏罪己。后来更一度避正殿,居武英殿,减膳撤乐,如不遇典礼之事,平日则着黑衣理政,与将士共甘苦,至寇平之日为止。只可惜亡国的命运已不可逆转,再加上天子个人心理偏激,已无法建立起一个同心同德的政治集团。可悲而无助的崇祯,就这样让大明王朝走到了终点,他也成了亡国之君。
崇祯十七年(1644年),农民领袖李自成率义军攻入北京,孤独绝望的崇祯从紫禁城后门逃出,爬到煤山的一棵树下,上吊自尽。也就在这一年,皇太极的子孙在山海关打败了李自成的义军,由于吴三桂背叛明朝,八旗军接着就占领了北京。自此,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阅读袁崇焕的生平,让我唏嘘不已,久久不能言。我明白了,远在台湾的张学良将军为什么会在读了明史之后,把自己变成了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他也算有自知之明,既不能自救,更不能救人,不论是虎气,还是王气,自家老帅都比不过,何谈袁崇焕呢?所以,在巨大而黑暗的政治面前,只有求助于万能的上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