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值班室门外不远处有棵大槐树,夏天热得厉害,飞行员和机务人员吃过午饭都喜欢坐在树下的水泥凳上侃大山。由于我的再三恳求,丁教官便绘声绘色地讲起了他与普加乔夫飞“眼镜蛇”的经历。

“‘眼镜蛇’可不是什么飞机都能飞的,当年只有像苏-27这样的三代机才能飞,而歼-7、歼-8这些二代机都不具备飞‘眼镜蛇’的能力。”他边讲边把左手当作飞机模型,比画出飞机的运行轨迹,而右手做着向后猛拉驾驶杆的动作。这是我第一次听丁教官详细讲解“眼镜蛇”机动的操纵要领、动态特征、战术意义,仿佛自己也坐在了苏-27的座舱里,心里充满着好奇。尤其是丁教官讲到他和普加乔夫在空中同机飞行的情景时,自豪的表情洋溢在脸上,像刚刚走下飞机的英雄。

我忍不住问:“只有苏-27能飞‘眼镜蛇’吗?”丁教官说:“当然不是!老普首次表演‘眼镜蛇’机动,是在一九八九年六月的巴黎航展上。后来,世界上一些先进的飞机也开始试飞‘眼镜蛇’机动。现在苏式战机系列中的苏-27、苏-30、苏-35、苏-37以及米格-29都可以飞‘眼镜蛇’机动,连美国的F-22和F-16AFTI技术验证机也可以飞。”丁教官停顿了一下,接着说:“我们国产的歼-10飞‘眼镜蛇’要比苏-27好得多!苏-27能把迎角飞到一百一十度,我们的歼-10能飞到一百六十度!”丁教官尽力把左手掌向上举起,手背都快向上窝到极限了。“看看,大约就是这样的角度!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飞机发动机的尾喷口朝前飞,而机头则指向后方!”丁教官把实在向上窝不动的手掌停在空中,问我:“你说歼-10做‘眼镜蛇’达到最大迎角时的速度是多少?”我回答大概有每小时一百千米吧!丁教官说:“是零!速度降低到几乎是每小时零千米!”

丁教官继续介绍说,当年老普飞这个动作时,是在机动过程中进行的。老普快速向后拉杆使机头上仰至一百一十度至一百二十度之间,形成短暂的机尾在前、机头向后的平飞状态,然后,飞机机头自动向前“平拍”,重新恢复到原来水平状态。整个“眼镜蛇”机动时间很短,仅四秒至五秒钟时间。在整个机动过程中,飞机的飞行高度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说起“眼镜蛇”机动,对老普来说是个意外的收获。当时他在做大迎角飞行试验,为了测试飞机大迎角下的飞行能力,老普主动关闭了迎角限制器,要看看苏-27改变迎角时到底有多大的能耐。当他拉杆使飞机迎角达到六十度至八十度时,没想到飞机居然仍能稳定地飞行!而对最大迎角仅有不足三十度的二代机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老普在惊讶中突发奇想,如果我继续拉杆怎样?干脆将杆拉到底又会怎样?他决心一试!老普继续拉杆,飞机机头上仰很快,迅速达到了一百一十五度!老普看了一下空速表,发现速度由每小时四百多千米在不到五秒钟内骤然降至每小时一百五十千米,飞机依然平稳。

丁教官说他和普加乔夫飞“眼镜蛇”时,动作很简单,他按老普口令先将飞机速度调整到每小时四百二十五千米,然后保持飞机不带侧滑,迅速向后拉杆到底,并保持在这个位置上,飞机很快就进入了“眼镜蛇”机动。这时飞机载荷可达4G!当机头“平拍”下来时,飞机速度表的指针指在每小时一百二十五位置上,这对于一架二十五吨重的大型超音速战斗机来讲,该是多么让人惊叹。

“‘眼镜蛇’除了用于飞行表演,有没有实战意义?”丁教官自问。他把两只手当作两架飞机模型,一前一后进行“空战”,语气坚定地说:“在近距空战中,当我机蛇形转弯时发现后方较近距离的敌机时,适时使用‘眼镜蛇’机动快速减速,可使敌机‘冲’到前方去,我机由被动转为主动位置。”我听得有些兴奋,牢牢记住了丁教官讲解的这个战术动作。我甚至有一种特别想立即升空与敌作战的渴望。

我问丁教官:“如果敌机向我机发射导弹,我可以使用‘眼镜蛇’机动迅速改变姿态进行摆脱吗?”“当然可以啊!”丁教官肯定地说,“空中没有一成不变的战法,也没有固定套路的战术动作。高手过招,决定胜败的往往是抓住变化中的细节。要审时度势,灵活运用各种战法,才能克敌制胜。”

丁教官提醒说:“别以为掌握了‘眼镜蛇’机动这个‘一招鲜’,就牢牢握有了战胜敌人的‘撒手锏’。它只适合在小速度条件下使用,不是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发挥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