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散文欣赏而言,儿童和成年人由于心理和阅历的不同而存在明显的差异,这集中表现为:前者常常由形式进入内容,而后者则大都相反。这便要求儿童散文在把握精神格调的基础上,必须充分注重形式的圆满,必须在构思和手法上精益求精,以便先入为主,先声夺人,吸引小读者的审美关注。而事实上,大凡优秀的儿童散文作品,也总是在这方面或精雕细刻,或匠心独运,力臻艺术的高格。冰心的《说几句爱海的孩子气的话》,以一个在山中养病但喜欢大海的孩子的口吻,展开山与海的比较品评。其列举山“比不起”海的种种理由,也许不那么客观——连“我”也承认“人心之不同,各如其面”的道理——但言谈中传递的对大海的那份理解和向往,却包含着智慧,更凸显了个性,有益于启发小读者的新奇思维与灵动想象。夏丏尊的《白马湖之冬》写记忆中的白马湖。其用笔尽管异常简约,但由于作家准确地捕捉到冬日湖畔的突出特征——风以及由风带来的景物不同和气候变化,所以依旧堪称形神兼备的风景画,其中包含的写景状物的奥妙,很值得小读者揣摩。《荔枝蜜》是杨朔的名篇。该篇的主题今天看来或许略显直白和单一,但其手法与技巧依旧流光溢彩,如对蜜蜂的欲扬先抑,对荔枝的移步换景,对荔枝与蜜蜂的象征性开发和互为映衬,以及结尾处的化静为动,化“我”为“蜂”等,都显得文心超卓,可给青少年写作带来恒久的启示。

如此精美出色的儿童散文在当下文苑亦屡屡可见。彭程的《岁月河流上的码头》,把一年的日子比作潺潺汩汩的河流,而把大大小小的传统节日比作河流之上的码头。作家让记忆之舟顺流而下,不但描绘出诸多码头上各自不同的旖旎风光,更重要的是,揭示了这无限风光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密码与文化基因,从而使身处全球化浪潮的年青一代,感受到来自大地和母亲的温暖与惬意。毕飞宇的《水上行路》把“我”儿时水上行船的经验与青少年的人生历练联系起来,由船帆的顺风、逆风讲到成长的顺境、逆境;由撑船的注重“感受”讲到学习的掌握要领;由划船的不停息讲到上进的有“耐心”……这一系列精妙的构思、丰富的联想和恰切的开掘,对于小读者来说,既是善的启迪,又是美的陶冶。这样一些质文兼备的儿童散文,对于培养和提升青少年的审美能力,自是十足的正能量,因而很值得重视和珍惜。

原载《文学报》2018年3月15日9版

作者简介

韩传喜,文学博士,现任东北财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辽宁省鲁迅研究会副会长,辽宁省作家协会特邀评论家。在《人民日报》《当代作家评论》等发表大量学术论文,被《新华文摘》等转载或摘编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