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现实:传统文化价值观作为内在依托

一、历史与现实:传统文化价值观作为内在依托

中国动画电影自诞生以来,就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水乳交融,并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与动画艺术表现形式进行有机的融合。传统文化价值观,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在文化层面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惯性评价标准和看法,源于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诸多有价值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伴随历史进程,以现代表达方式得以彰显,并成为艺术创作的内在依托和文化根脉。中国动画电影从传统文化形式和内涵中汲取养分,从《哪吒闹海》《九色鹿》《天书奇谭》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在视觉上的丰富表达,到《兔侠传奇》《大鱼海棠》《小门神》等影片在传统文化上的传承创新,传统文化价值观深植于动画电影之中,成为唤起观众历史记忆、文化认同、价值生成的关键所在。

“动画电影是民族精神与社会现实的晴雨表,更是特定时空下社会文化的艺术表征。”[23]1961年上映的《大闹天宫》、2015年上映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这两部相距半个世纪的现象级中国动画电影,均以传统文化题材《西游记》作为故事背景,充分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电影制作之中。《西游记》在展现孙悟空善恶分明、敢于担当的性格特征的同时,也深刻暴露了同封建势力斗争不彻底的妥协性,作品始终无法摆脱世事轮回,因果报应等唯心主义思想,这是由创作者所处时代的局限性造成的。显然,此文化价值观已经不能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特定的时代语境相适应。1961年创作的动画片《大闹天宫》改变了《西游记》原著中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的悲惨结局,通过孙悟空大闹阎王殿、勾销生死簿、扰乱蟠桃盛会、偷吃老君仙丹、踢翻八卦炉等情节,突出孙悟空“大闹”天宫的主题,由此暗喻劳动人民自我奋起挣脱枷锁的反抗精神。影片创作正处于“大跃进”的历史时代背景,鼓舞了人民斗志,鼓励从压迫中走出来的人民勇敢战胜自然灾害,克服国内外的各种困难,使人民群众感受新政权体制带来的自由与欣喜。《大闹天宫》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当时的社会语境相结合,明显带有此一时期文化价值取向的历史烙印。《西游记之大圣归来》颠覆了“齐天大圣”的传统形象,采用虚构的手法,在人物性格、情节设置方面加入时尚元素,在不改变故事基调的前提下满足当代观众的品位,建构具有现代色彩的影像境语,赋予了孙悟空这一经典动画形象以全新的、现代的价值观内涵。孙悟空一路保护“江流儿”前行,在经历重重磨难中互帮互助,建构起对家园的渴望、对亲情的向往、对成长的追求、对勇敢的参悟,真实体现“家天下”“家文化”的文化内涵,彰显扶正扬善、扶危济困的价值观念。在恢宏华丽的视觉效果包裹之下,影片“不忘初心,自我救赎”的现代主题很容易增加代入感,唤起观众与影片的精神共振和情感共鸣。

无论是《大闹天宫》,还是《西游记之大圣归来》,都根植于《西游记》这一民族传统神话故事,“孙悟空”已经作为文化符号构型为艺术表达的视觉符码,其所具有的永不妥协的反抗精神和战斗意识,以及敢作敢当、处事乐观的价值观念,成为作品生成的文化内力与根本依托,其形象内涵和身份来源,成为传统文化与现实语境相互作用的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