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夏天,我第一次站在辽宁兴城的古城墙上时,思绪一下子飞回到三百多年前宁远大战现场。彼时,兴城的名字叫宁远。城头上,明朝的蓟辽督师袁崇焕神色岿然,城垣下,后金大汗努尔哈赤怒目圆睁。然而,即使是对手袁崇焕,也不会想到这将是努尔哈赤一生中最后一场战役。宁远守军只有一万人。得知强敌逼近,袁崇焕立即布置守城,为了鼓励士气,他刺破手指写成血书,还向士兵下拜,激以忠义。另外,他还把老母和妻子搬到城中,以表示全家与宁远共存亡的决心。激战之时,努尔哈赤见宁远城固若金汤,就命士兵掘挖城墙,竟将城墙挖塌了一丈多。袁崇焕则令守军发射红夷大炮,这在当时是最新式的武器,一炮打去,后金军便死伤一片。血战三日,袁崇焕以一万大明将士,使一万七千后金军战死沙场,努尔哈赤因为被炮弹皮给擦出了一块伤,不得不鸣金收兵。

其实,炮伤并不厉害,最致命的是心伤。对于努尔哈赤,这是一场有辱尊严的失败。对明起兵伊始,他率后金军在马上征战了数年,还从未输给过明朝军队。想不到宁远一战,让他突然遭遇了克星。约八个月后,这位久经沙场的后金之主便在由辽阳向沈阳的移驾途中撒手人寰。不但他自己入主中原的梦想被袁崇焕挡了道,他的继承人皇太极也没把这个梦做成,而且也被这个南蛮子打得一塌糊涂。正所谓,英雄不可能总是英雄,因为在英雄的对面,永远站着一个对手。

当年去宁远古城旧址踏访,我要写的人是努尔哈赤,而不是袁崇焕,所以我一直站在努尔哈赤的角度,从山海关外向中原看去,对盘踞在宁远城上的袁崇焕甚至产生了一丝说不清楚的怨恨,认为是他中断了努尔哈赤的英雄之路。

也许那一暼印象太深,在后来的阅读里,我便有意去搜看有关袁崇焕的文字。于是,袁崇焕的形象一点点变得清晰,甚至变得高大。其实,他与努尔哈赤、皇太极都堪称英雄,但就生命结局而言,袁崇焕的死,更让我心惊肉跳,周身寒彻,不忍卒读。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由在朝和在野的中国人共同书写,可是袁崇焕所在的朝廷、所处的民间,我相信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不敢也不忍回头去看。因为正是那个朝廷、那个民间,让袁崇焕之死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悲惨的一幕。

袁崇焕,字元素,号自如。在中国各类字典、辞书以及史籍里,都称他为明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可是,看这位袁大将军给自己取的字和号,骨子里还是一个文人。在古代的中国,一个真正的文人若是当了军事家和政治家,历史大都把它最无情的一面留给他消受。

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农历四月二十八,从广东东莞水南村传出一个男婴的啼哭,仍然年轻的父亲给刚出生的男婴取名叫崇焕。在此之前,男婴已有一个哥哥,叫崇灿,后来又有了一个弟弟,叫崇煜,可见这位年轻的父亲喜欢明亮,喜欢光芒,希望他的儿子们将来能耀祖光宗。

袁崇焕十四岁那年,祖父和父亲带着一家人离开了世代居住的水南村,沿着门前那条东江,划舟去了广西的藤县,在一个名叫白马的小村子定居下来。住在这里也并不是种田,而是下江泛舟,往来两粤,做木材生意。随迁的袁崇焕,则在这里做了个小小的读书郎。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二十二岁的袁崇焕在桂林参加乡试,且一试中举。于是,当场作诗一首:“战罢文场笔阵收,客途不觉遇中秋。月明银汉三千里,歌碎金风十二楼。竹叶喜添豪士志,桂花香插少年头。嫦娥必定知人意,不钥蟾宫任我游。”风流才子,尽显青春得意之态。

按旧例,做了举人即入士大夫籍,也就是可以做官了。袁崇焕却意不在此,他一直在关注着北方的战况,习武,读兵书,以图报国。有一首游桂林《咏独秀峰》为证:“玉笋瑶簪里,兹山独出群。南天撑一柱,其上有青云。”然而,他因为痴迷于练武,日后去京城赶考进士,居然连败三场,黯然回乡,郁郁写下一首《落第》诗:“遇主人宁易,逢时我独难。八千怜客路,三十尚儒冠。出谷莺偏媚,还枝鸟亦安。故园修竹在,归去想成竿。”

当然,袁崇焕不是一个轻易就能放弃未来的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袁崇焕年已三十五岁,他又一次万里赴京,竟连过会试和殿试两关,成了己未科第三甲第四十名进士。然而,《左传》曰:“君以此始,必以此终。”正是这一场为求功名仕途的赴京科考,给袁崇焕日后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在袁崇焕考中进士这一年,明军和后金军在萨尔浒发生了一场历史性的大会战。努尔哈赤以区区六万后金军,大败号称四十万的明军。后金军陷广宁、克沈阳、下辽阳,取得了一场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辽东的战略态势——明军由进攻转为防御,后金军则由防御转为进攻。辽东边塞的态势,刚刚通过了殿试的袁崇焕不可能不知道,即使头戴三甲进士的光环离京去福建做邵武县令的路上,也肯定是一步一回头的。因为史书上说,邵武县令袁崇焕“少好谈兵,见人辄拜为同盟,肝肠颇热”。“为闽中县令,分校闱中,日呼一老兵习辽事者,与之谈兵,绝不阅卷”,以至于因熟知塞上险要,在人前便常“以边才自许”。初入仕途的袁崇焕,看上去有点野心勃勃,或者说不那么安分。

天启二年(1622年),袁崇焕奉命进京朝觐。为官之后,这是他第一次去京城。彼时,辽东边事比上一次更坏,努尔哈赤大败明朝辽东经略熊廷弼和辽东巡抚王化贞,十三万明军覆没,四十多座城池失守。明军上下,可以说谈后金色变,畏后金如虎,甚至发生了整营整营逃跑的事件,朝廷派哪个将领出关,哪个将领哭着不出。明末大散文家张岱在《石匮书后集》云:“时广宁失守,王化贞与熊廷弼逃归,画山海关为守。京师各官,言及辽事,皆缩朒不敢任。崇焕独攘臂请行。”

其实,此次朝觐是朝廷例行的全国官员大考核,袁崇焕不费力气就考了个“上等县令”。可他对此并不在意,因为辽东边事大崩的坏消息再一次刺痛了他,积蓄已久的尚武之心、救国之念,一下子被激发了。知遇者是朝廷御史侯徇,他向天启帝大力举荐,奏请破格选用袁崇焕。于是,一场朝觐,让袁县令改变了身份,被提升为兵部职方主事,就此留在了北方的抗敌前线,并且一上任“即单骑出阅关内外。部中失袁主事,讶然,家人亦莫知所往。已,还朝,具言关上形势。曰:‘予我军马粮谷,我一人足守此。’廷臣益称其才”。就是说,袁崇焕不但进入角色的速度令人难以置信,进入的方式也与别人殊异,他不是坐在兵部的办公桌前等看前线战报,而是“千里走单骑”,独自出马考察军情。鉴于他的表现,朝廷不久就提升他为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监军。先驻山海关,后移驻宁远。袁崇焕的名字,自此就与宁远重叠在了一起。

宁远在山海关外二百余里处,居辽西走廊中部。袁崇焕一到这里,就手定规制,亲自督责,营筑宁远城,此城遂为关外第一重镇。与此同时,他很快就募练了一支以辽人为主体,含骑、步、车、炮、水多兵种的新辽军,使其成为明军中唯一的一支劲旅。

天启五年(1625年),熊廷弼因兵败失地而被斩,传首九边;王化贞也因兵败弃城而丢官下狱,按罪论死。熊廷弼之死,令袁崇焕深感痛心,情不能已,曾作《哭熊经略》诗两首。其一曰:“记得相逢一笑迎,亲承指授夜谈兵。才兼文武无余子,功到雄奇即罪名。慷慨裂眦须欲动,模糊热血面如生。背人痛极为私祭,洒泪深宵苦失声。”斩将是朝廷所为,袁崇焕却自撰此诗,可见他的内心独立而清醒,并与朝廷保持了距离。他哪里知道,几年后当他功到雄奇之时,竟如出一辙,也被这个朝廷论罪处死。

天启五年十二月,袁崇焕升任按察使,仍主事宁远前线。天启六年正月,就出现了那历史性的一幕:努尔哈赤亲率十三万精兵直扑宁远,却被袁崇焕一万明军和红夷大炮折戟沉沙。时隔三个月,袁崇焕就升任辽东巡抚。此后,他做了两件事:一是征得朝廷同意,派人去沈阳为刚刚伤重不治的努尔哈赤吊丧,并以朝廷之礼恭贺其八子皇太极继位;二是固城养兵,建设宁锦防线。皇太极心里虽燃烧着杀父之仇,也只能顾全大局让来使捎信给袁崇焕,表示要与明朝议和。为了弥补明廷与后金之间的裂缝,袁崇焕言辞诚恳地给皇太极写了复信。然而,袁崇焕非常清楚,他与皇太极不久就将有一场恶战。只是皇太极正在打朝鲜,写信议和属于暂时性的休战。

果然不出袁崇焕所料,皇太极占定朝鲜之后,立即挥兵西进宁锦城。袁崇焕早已在宁锦城上列好了大炮,严阵以待。当气势汹汹的皇太极率后金军出现在城下时,袁崇焕便命令明军齐发大炮,猛轰狂炸,只几个回合,皇太极的复仇之师就铩羽而归。就是说,继“宁远大捷”打赢了努尔哈赤之后,又以“宁锦大捷”打赢了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

自萨尔浒大会战以来,明军还从未有过打败后金军的记录,袁崇焕却连获两胜。按理说,创造出这个神话的人应该受到重赏,可是明廷朝政正被阉党魏忠贤把持,他以“调度有方”为由,贪天功归己有,连他三岁的小孙子都被封了侯,反以袁崇焕“不救锦州”之名相诬陷,逼其交出辽东兵权。

入仕以来,这是袁崇焕遭受的第一次打击。一气之下,去职还乡。时间是天启七年(1627年)七月,辽东巡抚袁崇焕黯然离辽。南归之前,他写了一首《边中送别》:“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归里之后,袁崇焕仍心有不甘,又写了《归庾岭》:“功名劳十载,心迹渐依违。忍说还山是,难言出塞非。主恩天地重,臣遇古今稀。数卷封章外,浑然旧日归。”失意之时,最难掩文人本色。

天有不测,花有明时。听由阉党摆布的天启帝突然驾崩,十七岁的弟弟崇祯继承皇位。刚刚还乡半年的袁崇焕,马上就被崇祯帝召回了京城。时间是崇祯元年七月。皇帝在紫禁城内的平台亲自召见了袁崇焕。据说,望着这个黑瘦精干的中年人,崇祯竟“慰劳甚至,咨以方略”。袁崇焕也非常激动,他当即表示说,我受皇帝特殊眷顾,刻骨铭心,倘若假我以便宜,五年便可恢复全辽疆土。崇祯很是高兴,说,你能五年复辽,朕绝不吝惜封侯之赏。

崇祯说到做到,直接就让袁崇焕升任兵部尚书,蓟辽督师,并赐尚方剑。兵部尚书是最高军事行政官,督师则是最高军事指挥官,袁崇焕一身兼两职,他的军旅生涯自此达到了顶点。于是,在京城只待了月余,即驰赴辽东,再次走马上任。在此后七个月里,他集中了辽东四镇的指挥权,报请皇帝撤销了山东登莱巡抚一职,以直接控制登莱和天津舟师。与此同时,日夜操练兵马,制造火炮,积存粮秣,征集战马,修缮锦州、大凌河、右屯、宁远诸城,旋即完成了辽东四百里大防御。

然而,袁崇焕的悲剧,也在此时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