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袁崇焕的命运里,注定要遇到毛文龙。

毛文龙是朝廷正式任命的东江总兵。东江就是鸭绿江近海口的皮岛。在金庸小说《鹿鼎记》中,那个大名鼎鼎的假太后毛东珠,就是毛文龙的女儿。早在天启三年(1623年),盘踞在黄海诸岛的毛文龙率部上岸,攻陷了辽东要地金州。此举不但打通了从辽东走水路到登州的粮道,还从陆路牵制了后金军队,使他们不得不从辽南退至辽中。毛文龙也由此功升任左都督挂将军印,并拥有了一把尚方剑。毛文龙作为封疆大吏,手握重兵,又孤悬海外,飞扬跋扈是难免的,无论是前朝的天启帝,还是当朝的崇祯帝,都对他十分倚重。袁崇焕被再度起用后,听说这位东江总兵攀附朝中权贵,屡屡不听调遣,且治军不严,公然在军营中蓄养倡优,还一向虚报部队员额,冒领巨额军饷。尤其可恶的是,他居然多次以军饷不足来要挟刚上任的袁督师。因为被惹怒了,袁遂生杀毛之心。崇祯二年(1629年)五月二十九日,袁崇焕赴双岛会见了从皮岛赶来的毛文龙。六月三日,毛总兵陪同袁督师饶有兴趣地检阅了岛上的军队。六月五日,袁崇焕在自己住的营帐中,当着毛文龙诸多亲信的面,列举其十二大罪名,并用尚方剑取了他的首级,收回了他的将军印和尚方剑,而且吞并了他的部队。

一个督师用他的尚方剑,杀死了另一个同样拥有尚方剑的总兵,应该算是那个时代的一条爆炸性新闻。据记载,崇祯在京城听说了此事,也被吓了一大跳。可是木已成舟,朝廷毕竟还要依靠袁崇焕经略辽东。所以,崇祯决定站在袁崇焕一边。既然皇帝是这个态度,朝臣们也都不作声了。

在袁崇焕的命运里,注定要面对皇太极。

皇太极早已领教过袁崇焕的厉害,在宁远和宁锦之战中,八旗劲旅尸横遍野的惨败景象,告诉他这样一个事实:袁崇焕这厮不好对付。正当皇太极无计可施之际,眼前冒出了一个范文程。这个人曾是大明儒士,早些年投奔了努尔哈赤,却一直未被重用。在努尔哈赤眼中,汉官比一般汉人的地位只高出一小点,不过是变了相的奴才。皇太极却与其父不同,他极善于招降纳叛,继汗位之后,对汉官也是大加赏赐,委以官职。于是,范文程咸鱼翻身,曾官至内秘院大学士,此为清朝汉人任相之始。熟悉朱家天子习性的范文程,的确也没有让皇太极失望,他给出这一招就是反间计,即借崇祯之手,将袁崇焕除掉。他笃定地认为,崇祯像他的先祖们一样猜忌多疑,肯定会中圈套。后来的事实则证明,袁崇焕的确被皇太极借崇祯之刀所杀。

那是1629年深秋,当皇太极把蒙古、朝鲜以及辽东的汉人抚定之后,便亲率十万后金军,于十月二十日深夜悄然开拔。这一次,他避开了袁崇焕坚守的宁锦防线,绕道漠南蒙古,毁边墙而入,揭开了远袭大明京师的帷幕。皇太极这一招很高明。因为明军一直将重兵布防于宁远、锦州一线,山海关以西城垣颓落,军备废弛,边防形同虚设。皇太极出此奇兵,简直如入无人之境,让袁崇焕所镇守的宁锦防线变得毫无用处。

然而,皇太极率军刚一开拔,就被袁崇焕在漠南蒙古设下的骑哨探知了。袁崇焕见后金军精锐尽出,先是觉得突然,旋即就有了一个大胆的构想:正可趁机去端皇太极的老窝沈阳!可是,后金军的从天而降,顿时就把崇祯吓得龙颜失色。他一连下了几道圣旨,催袁崇焕回京救驾。袁崇焕只好改变方向,带上部将祖大寿,急点九千铁骑,士不传餐,马不再秣,疾驰三百余里,赶在皇太极之前到达了蓟州。猛见袁崇焕率军迎面拦路,皇太极先是大吃一惊,然后决定不与袁崇焕交锋,而是绕过蓟州继续西进。袁崇焕则急率兵马,前去护卫京师。当他抢先抵达京城东南的左安门,后金军的前哨也逼抵到了城下。接下来的情形,就是袁崇焕率九千部将与十万后金军在京郊广渠门外发生了一场血拼。

彼时,后金军与明军分别对阵于德胜门、永定门和广渠门,而以广渠门之战最为激烈。广渠门外一片旷野,皇太极在这里亲自督战,站在他左右的八旗军将领是莽古尔泰、阿巴泰、阿济格、多尔衮、多铎、豪格,他命令贝勒们要不惜一切代价与袁崇焕死拼,因为只要有袁崇焕在,后金军就别想前进一步。可是,在这场战斗中,任凭贝勒们怎样叫喊催战,身先士卒,任凭后金军骑兵如何左冲右突,前仆后继,袁崇焕军阵形却始终不乱。战斗一直打到傍晚,仍没有出现令皇太极满意的局面。暮色苍茫中,他居然看见袁崇焕登上了战车,亲自擂响了战鼓,即使身上中的箭已经像刺猬皮一样,这个家伙还在镇定自若地指挥着战斗……这一幕,袁崇焕简直就像一个战神,把皇太极看得目瞪口呆,他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自己的十万铁骑居然奈何不了袁崇焕区区九千兵马,气得他又一次下令攻击。然而,激战竟日,后金军伤亡更加惨重。皇太极终于不敢再恋战下去,只好率部撤至南海子扎营。

在袁崇焕的命运里,生之荣因崇祯,死之耻也因崇祯。

正是袁崇焕星夜驰援,赶在皇太极之前到达京城,后金军才被阻挡在广渠门外。见袁崇焕如此拼命,崇祯总算心安了一些。他更知道,此时此刻,别人都不行,只有袁崇焕能保住京城。所以,他又一次在平台亲自召见袁崇焕,不但好言慰劳,还在委任孙承宗总揽军事的第二天,就改叫袁崇焕来指挥各路援军。

大敌当前,崇祯临阵委任袁崇焕的目的,不过是催促袁崇焕快点出战,把皇太极挡回关外。脑筋不转弯的袁崇焕,却没有揣摩出崇祯的心事。他当上了京城保卫战总指挥,居然主张停战等待,想在各路援军到齐之后,再一起反击后金军。袁总指挥的按兵不动之策,立刻被朝廷内的一些人认为是居心叵测,挟君求和。于是乎,各种各样的流言,很快地就从朝廷传入了市井。北京城内的老百姓,亦因不明真相而民怨汹汹。最后的说法竟是,皇太极的后金军之所以能打到京城,都是袁崇焕故意给放进来的,因为他暗中引贼,才让京城受困。崇祯原本就是个猜忌心极重的天子,当朝里朝外的议论传入耳中,就越发地由怀疑转为相信。当在城外一直按兵不动的袁崇焕请求打开城门,让连日鏖战疲惫不堪的部队轮流进城休整之时,崇祯断然拒绝开门。由山西赶来增援京城的大同总兵满桂一到城下,却立即被获准率领部队进城休息。

就在此时,范文程献给皇太极的反间计奏效了。事情原委,在《清太宗实录》里所记甚详:

先是,获明太监二人,令副将高鸿中,参将鲍承先、宁完我、巴克什达海监守之。至是还兵,高鸿中、鲍承先遵上所授密计,坐近二太监,故作耳语云:“今日撤兵,乃上计也。顷见上单骑向敌,敌有二人来见上,语良久乃去,意袁巡抚有密约,此事可立就矣。”时杨太监者,佯卧窃听,悉记其言。

这其实是一个明朝版的“蒋干盗书”。然而,已经疑虑重重的崇祯听了杨太监的密告后,马上就把袁崇焕以往对后金主和的态度,现在城外按兵不动的迹象,城内朝官和市井百姓们的议论,统统串联了起来,确认袁崇焕已经变节投敌。崇祯甚至认为,几个月前,袁崇焕擅杀被后金恨之入骨的毛文龙,也是在“斩帅践约”。于是,十二月一日,他召袁崇焕、满桂、祖大寿等人前往紫禁城,谎称开会议饷。袁崇焕等人毫无戒心地来到了城下。然而,守城禁军居然不给开城门,而是从城上扔下三条绳子,让他们各自横腰绑在身上,由禁军们给一个个吊上城去。

袁崇焕万没想到,他一到了平台,立刻就被诏下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