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小结

五、小结

新时期开展人民文艺及美学探讨,探寻中国叙事与美学经验担当是历史的呼唤。以毛泽东、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具有现实指向性、时代感和科学实践品质。本文仅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指导,从民族民间、历史观与美学三个维度对人民文艺问题作粗浅探讨。才疏学浅,实难笼万一于笔端,就教方家。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R].2015-10-15.

[2]向林冰.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N].大公报,1940-3-24.

[3]陈思和.民间的沉浮[M]∥陈思和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艾思奇.旧形式,新问题[J].文艺突击,1939(1)2.

[5]毛泽东.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政治报告: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R].1938-10-14.

[6]韩少功.文学的根[J].作家,1985(4).

[7]朱一玄,刘毓忱.三国演义资料汇编[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

[8]斯威特.历史哲学:一种再审视[M].魏小巍,朱舫,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陈晓明.小叙事与剩余的文学性:对当下文学叙事特征的理解[J].文艺争鸣,2005(1).

[11]海登·怀特.元史学: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M].陈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12]伊格尔斯.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M].何兆武,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13]史岩.站在人民史观的立场上[J].红旗文稿,2016(7).

[1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尼采.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M].周国平,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

[16]康德.判断力批判[M].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原载《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第4期

作者简介

李大为,大连民族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当代文学、新闻。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大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在《人民日报》《戏剧文学》等发表论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