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漠
英国人的冷漠,如同大海里的游鱼,用水隔开同类或其他生物。这泛着光泽的水代表距离,也是自己生命的依托。他们也有活鱼的表情,带有滑黏的无感,层次分明的僵硬。这种冷漠有时近乎傲慢,又似沉思中的忘我。只有眼珠一转,眉毛一挑,你才知道对方深藏想法,呈现给你的却是无害的淡然,也许是善意和真诚。
湿冷的岛国天气,加重了陌生人之间的疏离感,似乎每人身上都透着寒气。这是天生自带的防御系统。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有一种超感应能力,疾走中也不会触碰到旁人。偶然挤在一起,会听到一连串“对不起”。其频率之高,如同花粉过敏者遇到花粉时的本能反应。如果你不小心踩到对方的脚,他也会忙不迭地道歉,甚至还没触碰到对方时,道歉声已飘了过来。道歉是一种教养,一种礼仪。礼仪需要程式化动作和表述。这既是尊重对方,也是在保护自己。这通常伴随着一个程式化的微笑,既不虚伪,也非出自真心。
英国人的冷漠是分层次和地区的。伦敦通常是深冷。从伦敦往外的距离越远,冷漠程度就越低,甚至转化为和善友好。伦敦居民每天被外国游客挤撞和吵闹着。他们通常采取回避态度 ,竖起衣领,用手机挡住半张脸,围拢出一个私人空间。对于任何让他们尴尬的事情,他们都努力视而不见。如果不小心发生目光接触,他们脸上会泛起短暂微笑,心里想的是:好尴尬啊,向你微笑表示我看见你了,千万别过来啊。我真的不想和你说话。除了游客问路外,英国人不喜欢与陌生人搭腔。他们固执地认为,为陌生人指路不属于对话范畴。遇到不识趣者大声讲话或打电话,他们很少主动上来制止,而是用眼神或嘴角表达不满。这种冷漠是一种利器。对于他们不喜欢或厌恶的人或事,他们不会主动站出来品头论足,而是冷对和忽视他们。这种冷漠也有强悍的力量。
英国人不过分关注他人私事。冷漠是这种态度的妥善表达。虽然触碰隐私是英国社会的一大禁忌,但涉及隐私的八卦小报有着最高销量。这种社会禁忌与窥探心理,反映了文化的矛盾性。一对青年男女谈恋爱是隐私,订婚却是公开,甚至要登报声明。当新郎新娘进入新婚蜜月后,生活又变成了隐私。英国人一直游走在这种矛盾文化中。这种好奇与禁忌让他们在公共场合变得低调。这种低调与傲气融合后,便成了一副冷漠相或寡淡的客气。这自然也会影响了他们的表述。他们说感兴趣,可能是不想让你扫兴。他说有空时一起喝杯茶,如果没有提到具体时间和地点,也不必当真。一个英国人说“我们”时,未必是指本人所属阶层,而有可能是指其上面或下面的阶层。这可以尽情调侃或严厉批评“自己”:“我们没有人拼命工作,都在装样子,显得很忙碌。这个国家毫无希望。”也有另一种情况,如果他说自己从事运输业,他可能只是个卡车司机。这并非出自虚荣,而是不想公开自己的真实身份。
平日里冷漠的人在节日里也爱超级搞笑
英国人的脑子比欧洲大陆人多了一道弯,他们很少直接表达观点,而是善用明喻暗喻、甚至明褒暗贬的修辞方式。他们说话时,嘴巴开合很小,语调缓慢优雅,却有手术刀的锋利。英人的冷漠有时是以“好奇”面目示人的。1988 年我在英国留学时,在假期里去酒馆做兼职。当时大陆留学生稀少。他们故作惊讶,或客客气气,眼神早已出卖了他们对“红色中国”的看法。我问:“共产主义理论不是诞生在伦敦吗?”他们很夸张地明白了我的意思。在这种无聊的对话中,英国人依然十分礼貌,“请、谢谢、劳烦”的字眼不离嘴边,对我报以微笑。一旦转身,脸上的表情立刻松弛下来,仿佛内心与脸上的表情相互较劲,嘴唇竭力扭转脸上的轻蔑表情。无奈矫枉太过用力,让脸上的表情涌起几分滑稽。这种冷漠性格总让我联想到了多佛的白垩悬崖。英格兰海岸特有的白垩远看似坚固,实际上很松软,有点像皮肤病。我甚至从中闻到了一股消毒液的气味儿。
英国人的这种冷漠性格,既是文化基因的遗传,也有其历史原因。在中世纪,贵族们要把自家孩子送到另一个家庭里学习和生活。一位意大利人在15 世纪末访问英格兰时,对这一习俗深感震惊:“英国人缺乏亲情可以从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上直接展现出来。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当他们在家里长到7 岁,最高到9 岁时,都要送到其他家庭里当仆童,他们要在那里生活7~9 年。这被称为学徒期。很少有人在生下来后能够回避这一命运。”孩子们的孤独感如影随形,甚至伴其一生。到了维多利亚时期,男孩子不再去另一个家庭,而是进入寄宿学校。与父母长期分离的孩子,对父母的反哺之情也随之淡化,势必造成人际关系的冷漠。这种冷漠感让英国人有很强的克制力。在葬礼上,亲朋家人低头祈祷,默默抽泣,少有人号啕大哭。
英国牧师兼作家罗伯特·伯顿(Robert Burton,1577—1640)曾经研究了英国人冷漠忧郁的特质。他在其作品《忧郁的解剖》(The Anatomy of Melancholy)一书里开出了精神药方,却未奏效。直到维多利亚时代,岛国的生活变得富裕和优雅。英国人在增加体重的同时,脸上才堆出了层层笑意,其典型形象就是“约翰牛”。约翰牛与整个世界掰手腕,百年间独步天下,其他民族只有掌握了英语,才有与约翰牛交流的资格。约翰牛们去外国旅行,要住在讲英语的饭店,吃英式早餐和午茶。在看各种新闻时,只有涉及英国的新闻时,才会抬头关注一下。他们在旅游中搭乘交通工具时,也在报纸上做填字游戏,尽可能与国内生活保持一致。很少有人乐意学他国语言,更别提了解别国的习俗和体制了。这种傲慢如今让英国人陷入了无尽烦恼。他们最烦两个外国老乡在他们面前用本国语言交谈。这让他们气愤又无奈。他们只能把冷傲隐藏在礼貌背后,竖在汗毛孔内,对谈话充满警惕,甚至形成一种逼迫气场。
这种冷漠慎行被社会学家比喻为狐狸性格。狐狸对一切保持好奇心,却总压低视线,以怀疑态度审视一切,最后找到最有利于自己的解决方法。这确实与英国人的性格有些近似。他们敢于接纳和吸收相悖的观点,找出最简单易行的管控方式。英国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火车、地铁和公路。经过探索和实践,他们把所有交通规则都简化成色线和图形标识,简单到仅靠大脑条件反射就能识别。这些色带和标识布满全国通道路的地方,没有一寸疏漏。这是法规和法网概念。无论是敬畏法律,还是出自内心,英国人都会遵从自己制定的法规。那脸上的高冷表情,也就成了维护国民价值观的坚硬外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