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茶叶

初识茶叶

西欧传教士和航海家最早接触到了茶叶。1556 年,葡萄牙传教士加斯帕·达·克罗兹(Gaspar da Cruz)在中国游记里将茶水描述为略带苦涩、可以治病的饮品。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日记中提及茶水微苦,味道尚可。传教士们具有敏锐的生活观察力。航海家则是最早的茶叶交易者。葡萄牙航海家瓦斯科·达·伽马(Vasco da Gama,约1460—1524)率领船队于1498 年5 月抵达印度的科泽科德(Kozhikode)。科泽科德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一站,史称“古里”。附近的科钦聚集着不少华人,从事瓷器和茶叶贸易。在1570 年的葡萄牙贸易中已经有了茶叶交易。

葡萄牙人在印度安营扎寨后,把果阿经营成了葡萄牙殖民地。荷兰人林斯克滕(Linschotten,1563—1611)来到印度果阿后,利用担任葡萄牙主教文森特(Vicente de Fonseca)助手的机会,窃取了葡萄牙人的航海资料。当文森特主教在1587 年过世后,林斯克滕带着这批资料返回荷兰。他在1595 年出版了《葡萄牙人的东方航海》(Portuguese Navigation in the Orient)等游记,描述了远东贸易和日本人的饮茶方式。一年后,荷兰商船抵达爪哇的万丹(Bantam)。1610 年,荷兰药店里已经把茶叶作为草药销售。茶叶都密封在瓷罐中,以防止茶叶受潮后霉变。

葡萄牙和荷兰人在航海贸易获得了巨额财富,让英国商人眼红。1599年9 月,曾经与土耳其人有贸易往来的伦敦商人们筹建东印度公司,向议会申请特许经营权。议会辩论后,确定东印度公司独家经营远东贸易。1600 年12 月31 日,伊丽莎白女王颁发特许状。东印度公司的最初目标是经营南亚香料。他们贩运胡椒的利润高达95%。1608 年,东印度公司请求与印度全面通商,被莫卧儿皇帝拒绝。1612 年,英国在印度东海岸的苏拉特海域打败了葡萄牙舰队,显示了其强悍的军事实力。莫卧儿皇帝想利用英国人制衡葡萄牙人,遂在1613 年准许了英国商人在印度的贸易特权。英国人以孟加拉的加尔各答为大本营,把贸易延伸到了中国沿海地区。

描绘东印度公司商船在泰晤士河码头卸货场景的油画。这是伦敦画家塞缪尔·斯科特(Samuel Scott,约1702—1772)的作品。V&A 博物馆收藏

在茶叶进入英国之前,那些与地中海有贸易的英国商人对咖啡产生了兴趣。他们在伦敦寻找地方开设咖啡馆,最初的地点选在了伦敦皇家交易所附近的僻静巷子内。这里可以避免马车拥堵、难闻的腐烂气味和噪音。大约在1652 年前后,咖啡馆吸引了各种交易的经纪人。伦敦和牛津的街市里出现了多个咖啡馆。这些咖啡馆也成了后来推销茶叶的地方。1657 年,咖啡店主托马斯·加威(Thomas Garway)从阿姆斯特丹进口了一批茶叶,在伦敦交易巷(Exchange Alley)的咖啡馆里售卖。他还于1658 年9 月在《政治公报》(Mercurius Politicus ,第345 号)上刊登茶叶广告:茶水可以治疗腹绞痛、嗜睡和坏血病。日记体作家塞缪尔·皮普斯(Samuel Pepys,1633—1703)说自己在1660 年9 月喝过一杯茶。店主把茶叶放在容器里煮沸,然后自然冷却。如果有顾客喝茶,就从容器里倒出半杯茶水,兑上热水后售卖。咖啡店成了商人和经纪人的聚会地点。茶水的消费税是咖啡的两倍。茶水是少数富人的饮品,尚未进入主流社会文化系统。

茶成为贵族们的饮品是在1662 年以后。英王查理二世和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在当年联姻。这段看似童话的爱情故事,却发生在英国历史上最动荡和暴力的年代。查理二世的父亲查理一世在位时内战爆发。克伦威尔率领“新模范军”打败了国王卫队,最后将查理一世送上了断头台,自己出任护国公。克伦威尔去世后,议会陷入混乱,查理二世被推上王位。内战已经导致政府债台高筑。英国贵族拒绝缴纳额外税费。对于国王来说,筹措资金的最有效方法是与富有的葡萄牙王室联姻,娶进一位能带来丰厚嫁妆的新娘。葡萄牙国王约翰四世提供的陪嫁十分诱人,不仅有一箱茶叶和金银珠宝,还有印度港口城市孟买的管辖权。

葡萄牙公主凯瑟琳把饮茶方式带入英国王室。1666 年,东印度公司为国王从阿姆斯特丹购茶22 磅12 盎司。这次献茶活动引起了英国贵族的注意。贵族们争相购茶,模仿王室的饮茶做派。饮茶逐渐进入了贵族文化体系。1678 年,东印度公司进口了4713 磅茶叶。到了1700 年增加到了2 万磅。越来越多的人去咖啡馆里品茶。店主不仅给顾客端茶水倒咖啡,还与顾客聊当天新闻和传言。咖啡馆里充斥着嘈杂声、水壶和杯子的碰撞声。那里是男人的天下,里面光线朦胧,舒服暖和。他们谈论政治、商业和女人。女人们难以去里面饮茶,生怕沾惹上坏名声。咖啡店老板托马斯·川宁(Thomas Twining)从中发现了商机,在自家咖啡店旁开设了“金狮”店,提供茶叶外卖服务。贵族们发现,家里冲泡的茶水味道更好。他们更乐意在家里喝茶。在暖暖的阳光下,泡上一壶茶水,既能闻到茶的香气,也能醒脑舒心。贵族们有了新的生活体验。

当年英国人饮茶时,不是在茶水中加入牛奶,而是放入白砂糖,以抵消茶叶中的涩味。英国商人在巴巴多斯岛开辟种植园,从西非贩来大批黑奴,种植甘蔗和生产砂糖,以满足英国市场需要。1690 年的砂糖年人均销量是4 磅,到了1790 年则增加到了人均24 磅。食糖与茶叶的销量成正比。政府从中获得了高额税收。茶叶和咖啡也成了两大贸易公司的竞争。地中海公司宣传饮用咖啡好处多,东印度公司则极力提升茶叶的影响力。正规渠道进口的茶叶价格,比走私茶叶贵一倍。皮特政府在1784 年把茶叶关税从100%下降到了12.5%。英格兰和威尔士的茶叶进口量猛升到了1630万磅。到了19 世纪初期,茶叶的人均消费量是咖啡的6 倍。

同咖啡在英国的最初遭遇一样,饮茶也受到了清教徒和宗教人士的抨击。慈善家乔纳斯·汉韦(Jonas Hanway)是最激烈的反对者之一。他认为喝茶损害健康、腐蚀道德和萎靡士气。当时茶商有掺假行为。他们收集浸泡过的茶叶,晒干后掺入新茶。有些绿茶中掺入了加工过的榆树叶和玫瑰叶,导致很多人喝后拉肚子。那些批评和讽刺茶商的言论,引发了社会的不同反应。里面有深层次的文化警觉,也有好奇和品尝的欲望。对于没有喝热饮习惯的族群来说,接受茶水是一个缓慢过程。他们感觉身体变得暖和,人也变得清醒,而不是喝酒引发的思维迟滞或撒酒疯。生理变化引发了心理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渐渐喜欢上了茶水。茶水逐渐取代了早餐中的啤酒。人们变得更精神,工作效率也有所提高。王室会客、政府内阁讨论,以及剑桥大学的学术讨论会,都把饮茶当成活动一部分。这进一步刺激了茶叶消费。上层贵族端着中国茶杯,优雅地品啜着上等白毫茶,下层民众用陶土杯喝着劣质茶。茶水与咖啡不同,不会让人上瘾,也不会改变饮用者的口味。

绿茶曾经是英国市场上的主角。到了1783 年,英国人开始饮用红茶,其中武夷红茶最多。三个原因造成了这一现象:一是红茶易保存和运输。红茶经过印度洋和阿拉伯海的酷热后,仍能保持其品质;二是红茶不易造假,且价格比绿茶便宜。一磅红茶的价格在5~8 先令,而一磅绿茶的价格在12~18 先令。根据史学家阿萨·布里格斯(Asa Briggs)转引的统计,英国人在1800 年的人均收入为22 镑。绿茶价格过高,就远离了大众消费。不法商人在绿茶中掺假,屡屡让饮茶者上当;三是红茶具有暖胃功效,加入牛奶或糖,反倒增加了茶香和醇厚感。特别是在吃了咸肉和奶酪后,饮红茶有助于消化。英国前首相威廉·格莱斯顿(William Gladstone)喜欢红茶,他把茶水保存在热水瓶里,半夜起床后也喝上几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