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位和生活
中产家庭注重生活品质。他们通常在城市里有一套公寓房,在乡村或郊区有一套联排房或农舍,还有一两部汽车。一位建筑专家告诉我,福利体制让各阶层的人都能住进联排房,里面的装饰和陈设才是区别其阶层和品位的指标。就地板而言,贫困家庭通常铺硬杂木,中产家庭使用厚橡木。上流家庭基本都住在老房子里,里面的实木地板都有些年头,甚至磨损严重。他们并不乐意更换,认为这是家族遗产的一种标志。
我认识的一位中产人士就住在伦敦郊区的联排房里。窗外爬满常春藤,凸肚窗让客厅里光线充足,空间显得敞亮宽大。窗台上摆放着几件人物造型的瓷器,还有从古玩市场上淘来的老玩意。墙角有一个书架,上面摆满了书籍。墙壁上挂着一幅风景油画。牛皮沙发结实厚重,壁炉里放着一个暖风机。主人特意介绍了老式枝形吊灯。他从旧货市场上淘来后,把安放蜡烛的位置换成了小灯泡。吊灯从天花板垂下来,增加了室内的典雅气氛。室内没有奢华的东西,布局紧凑温馨。他们周末带着孩子去听音乐会或逛博物馆,然后返回郊区的住宅,摆弄一下后花园,放松心情。
中产人士十分讲究生活品位
很多中产人士都是从社会底层奋斗上来的。在19 世纪小说家们的笔下,很多工厂主、手艺人如制帽匠、定制裁缝、钟表匠等,通过钻研获得了精湛技能,通过发明创造和企业管理,逐渐积累了财富。克莱克夫人(Mrs Craik, 1826—1887)的小说《绅士约翰·哈利法克斯》(John Halifax,Gentleman)描述了一个孤儿发迹的故事。当小说主人公发了财、有了房屋和马车后,他的儿子对他说:“我们算是有绅士身份的人了。”父亲淡淡地说:“孩子,我们一直都是那样的人。”他们相信,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不是由出身决定,需要通过个人奋斗,捕捉创业的灵感和机会。1851 年,伦敦举办了引人瞩目的万国工业博览会,由德文郡的园丁约瑟夫·帕克斯顿设计的水晶宫,被誉为展示工业革命成果的神殿。这也震撼了来自约克郡的青年人威廉·威特利(William Whiteley)。他从中看到了巨大商机。1863年,他在伦敦北部的韦斯特本果园街(Westbourne Grove)开设了一家百货公司。虽然地处偏僻,新开通的地铁线却带来了客流量。百货公司里有餐厅和厕所,里面摆满了各种产品。所有商品都有价格标签,顾客可以触摸和摆弄。这完全是一个小型博览会的布局。这对中产妇女颇有吸引力。她们有闲暇时间,也有眼光。她们需要仔细比较不同产品的质量和价格,才会掏钱买到心仪的产品。
中产阶级是极其理性的庞大群体。根据社会历史学家的统计,维多利亚时期的贵族家庭和贫困家庭,通常都会生五六个孩子。中产家庭只要两三个孩子。家长通常会投入高额学费,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这种清晰的生活规划和努力目标是中产家庭的显著特征。威廉·阿克顿医生在1857 年出版了《从生理、社会和道德关系来看童年、青年、中年和老年时期生殖器官的功能与疾病》(The Functions and Disorders of the Reproductive Organs, in Childhood, Youth, Adult Age, and Advanced Life, Considered in the Physiological, Social and Moral Relations)。他认为智力与性欲的关系成反比。当人的理性和智力强大时,性欲就会受到压抑,反之亦然。中产家庭注重精神享受和生活品质,这降低了他们的生育意愿。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在1859 年出版后,中产家庭认识到孩子不是来自上帝的恩赐,孩子数量是可以控制的。控制的方式就是采取避孕措施。19 世纪的避孕套材料是用胶质制作而成,使用前需要在热水里浸泡后才变得柔软。舒适度远不及乳胶套。乳胶避孕套在1928 年才发明出来。
社会学家把“称谓与常用词”作为社会阶层分析的参数。英语语汇极其丰富,英语在演绎和形成过程中吸收了法语和拉丁语的词汇。同样一个物体,不同阶层的人都有不同称谓。当年移民美国的英国人都出身于中下层,这使得美国语言具有朴素简洁的特点。英国上流社会还保持着固有的传统习惯和用语,这种影响力依然强大,形成了上流社会英语和大众英语。我经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英国和美国的主流社会都持有盎格鲁—撒克逊的价值观,但是英语却划分开了美国人和英国人。英国人矜持、用词讲究、注意细节描述;美国人则是开朗、用词简单、注重有效信息。美国人继承了英国中下层人的语言风格和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