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里的每一件展品,都有强烈的叙事性,有一个深邃悠远的背景。黄金面具背后曾掩盖着一位国王的梦想,古罗马花瓶上浮动着一位帝王的奢华,佛像前有一位叹息着走远的王子。这些展品散发出的信息,需要用知识来梳理和捕捉。一旦获得了足够的信息,就转化成了历史表情,让过去露出了真面目。
大英博物馆里的95 号展厅,展览着大卫·博西沃爵士(Sir David Percival)收藏的中国历代精美瓷器。其中C645 号展品是明代青花开光人物盘。上面描绘着两位波斯女子、荷兰郁金香和中国传统装饰花纹。不同地域的图案融汇在一只青花瓷盘上,证明这是一件产自景德镇的青花外销瓷。它漂洋过海来到了岛国,进入了一位老贵族家。一位老贵族时常端详它,用食指弹一下边沿,瓷盘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又过了一个世纪,这只青花盘被大卫·博西沃爵士收藏。它背后有暗流涌动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中国陶瓷史和英国航海史。这种联想有些缥缈,绝非不着边际。
展品中依然有很多疑团,漂浮在历史与想象之间。那种感觉如同我乘飞机时俯瞰大地一样。白云下面有蜿蜒的公路,汽车像甲壳虫一样爬动。汽车窗玻璃反射出一道阳光,如同向空中发射出的信号。我的目光锁定了一辆红色轿车,跟着它移动了一会儿,直到被云彩遮挡住。我不知道汽车里坐的是谁?他们的国籍?他们此刻的心情?我在博物馆里常涌起这种焦虑和渴求。每件展品的诞生都有一个故事,这些失落的故事便成了历史秘密,需要研究者去耐心破解。95 号展厅的入口处是一对青花象鼻耳瓶。这对瓷瓶原供奉于北京智化寺。大卫·博西沃爵士在1927 年收到其中一只,8 年后买到了另一只,使之复合成双。1929 年,英国学者霍布逊(R.L.Hobson)发现青花云龙纹象鼻耳瓶上有“元至正十一年”的字样。他的发现推翻了中国人“元代无精品青花”的说法。1952 年,美国弗瑞尔艺术博物馆(The Freer Gallery of Art)研究员亚历山大·波普,以这个青花云龙纹象鼻耳瓶为“标准器”,对伊朗和土耳其的馆藏中国青花瓷进行了排比分析,查找到74 件特征相同的青花瓷。他撰写的《中国14 世纪青花瓷》,将中国青花瓷器的鼎盛岁月提前了一个朝代。
一切皆有学问。大英博物馆的墙壁上镌刻着英国诗人丁尼生(Alfred Tennyson,1809—1892)的诗句:“让你的双脚,在此后的千百年里,都站在知识中间。”这就是博物馆的责任和力量。博物馆始于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这是人类认识自我的开始。1682 年,英国阿什莫林艺术和考古博物馆(Ashmolean Museum)向公众开放。老贵族阿什莫林将自己收藏的冷兵器、古币、徽章、服饰、古玩,以及民俗文物和动植矿物标本捐献给了牛津大学。这成了英国首家博物馆。汉斯·斯隆爵士在欧洲大陆旅游时,被希腊和罗马艺术所震撼,开始潜心研究和收集古希腊花瓶和欧洲古代艺术,共收藏7.1 万多件文物。他回到伦敦后,担任了王室御医。为了能永久完好地保存的藏品,他将所有藏品转给了国王乔治二世,要求乔治二世象征性地为其后人支付2 万英镑。乔治二世敕令建立博物馆,展出斯隆爵士的全部藏品。1753 年6月7 日英国议会通过法案,批准建立大英博物馆。1759 年1月15 日大英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当时的博物馆是一栋17 世纪的蒙塔古宫。博物馆的运作经费是博彩业提供的。很多贵族都捐出了自己的收藏,极大地丰富了大英博物馆的收藏。汉密尔顿爵士把自己在欧洲大陆收藏的700 多个古希腊花瓶、600 件青铜器、6000 枚硬币都捐给了大英博物馆。查理·汤尼捐赠了他在欧洲大陆收购的古希腊和古罗马雕塑。
江西景德镇根据法国油画乐宴图烧制的瓷盘
元代青花云龙纹象鼻耳瓶
伴随着大英帝国的崛起,英国考古学家深入到古文明发祥地,进行考古研究和收藏。古希腊石雕、埃及木乃伊、中国瓷器和西亚文明遗物,陆续汇集到了大英博物馆里。英国人很专业地管理了起来,开辟了埃及馆、希腊罗马馆、史前及早期欧洲馆、中世纪和近代欧洲馆、西亚馆、东方艺术文物馆等10 个展厅,参观路径长达2.5 千米。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文物主权”概念兴起。希腊政府多次要求收回雅典卫城上的石雕。“文物主权”其实是一个政治概念。当代人应该感谢那些古代文物的收藏者和保护者。那些被毁于内战的文物,毁在自己手里的文物,数不胜数,却无人忏悔和自责,最后只剩下了一声叹息。
大英博物馆的丰富收藏,为我们展示了人类变迁的不同侧面。里面的雕塑汇总排列在一起,就是一部人类雕塑美学史。古埃及重视几何图形,人物只会立正。到了古希腊,人懂得优雅和歇息。重力从双脚之间过渡到了一只脚上。人的脊柱如同一根莲茎,舒缓优雅,充满着律动感。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代,思辨精神让人找到了内心的平衡点。这种精神体现在雕塑上,便有了性格和精神。人物雕刻不仅传递出艺术审美,也有了精神内涵。艺术家似乎可以让石头具有表情和灵魂,让石头变成一团云朵,让观者有了一种飞扬向上的感觉。优秀的博物馆不仅有丰富的藏品,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文物所蕴含的信息,展示其文化价值。
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埃及馆入口处的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高1.14 米,宽0.73 米,制作于公元前196 年。一块石头上,刻上了一段文字,成了解读历史的钥匙。这就是文字的力量。石碑上用三种文字镌刻了古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登基的诏书,最上面是14 行古埃及象形文,中间32 行是埃及通用文字,再下面是54 行古希腊文。当时的埃及臣服于希腊的亚历山大帝国,这就是碑文上有古希腊文字的原因。通过文字对比,考古学家就可以解读一直被视为“天书”的古埃及象形文字。这块罗塞塔石的来历十分曲折。拿破仑率领的法军在1799 年占领了埃及,一位法军上尉在尼罗河三角洲上一个称为罗塞塔的港口发现这块石头。法国军官认为这块黑色玄武岩石有研究价值,遂按其发现地被命名为罗塞塔石碑。 1801 年,拿破仑的军队被英军打败投降。法军在撤退时,将罗塞塔石碑藏在一艘小船上,企图运回巴黎,却被英军截获。罗塞塔石碑在1802 年时运抵英国,并且以英王的名义捐献给大英博物馆作为收藏,成了镇馆之宝。
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罗塞塔石碑
希腊帕特农神庙石雕是又一镇馆之宝,又被称为埃尔金大理石雕像(The Elgin Marbles)。它是由第7 代埃尔金勋爵托马斯·布鲁斯(Thomas Bruce)从希腊搬回英国的。当时托马斯·布鲁斯在1798 年被英政府任命为驻奥斯曼帝国大使。托马斯·布鲁斯痴迷于古希腊雕塑。当时希腊在奥斯曼的统治下,卫城成了奥斯曼帝国的军事要塞。里面堆放着枪械和火药。统治者信仰伊斯兰教,对偶像和人物雕塑毫无兴趣。这些石雕经常被当地人烧成石灰,成为盖房的材料。埃尔金持有奥斯曼帝国苏丹王的特许证件,可以自由进出卫城。从1801 年开始,托马斯·布鲁斯开始从帕特农神庙、雅典娜神庙上拆下石雕,整个过程历时11 年,耗费7 万多英镑。这些资金都是自掏腰包。他最初打算把这些石雕搬回自己在苏格兰的庄园,随之而来的离婚案让他几乎倾家荡产。当时很多欧洲买家打算高价收购这些石雕,托马斯·布鲁斯以低价卖给了英国政府。
本书作者采访大英图书馆研究员苏姗博士
这些精美壮观的古希腊石雕在1816 年进入大英博物馆,与之相随的还有那份苏丹王颁发的许可证,特许证原件已经不知去向,现存件是从意大利文翻译成英文。当年英国政府出资购买石雕,也是基于这份证书。有学者怀疑证书是伪造的。在当时的环境下,伪造证书也有可能。德国人辛德勒从纳粹手下拯救犹太人,用的也是伪造证件,结果是拯救无辜的生命。那些留在卫城里的石雕和石柱,长期遭受空气污染和酸雨的侵蚀。直到1993 年,那些古希腊石雕才被搬到在卫城脚下的博物馆。在过去的三百年里,世界充满着动荡和暴力。大英博物馆是相对安全的地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英博物馆担心伦敦遭受轰炸,于1917 年把罗塞塔石碑等重要古物,转移到了霍本(Holborn)地铁站里,那里的地铁深达15 米,可以抗御炸弹的轰炸。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些文物才又搬回到了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达两万三千多件,囊括了中国艺术的全部类别,跨越了整个中国历史,包括刻本、书画、玉器、青铜器、陶器、饰品。主要是何鸿卿爵士(Sir Joseph Hotung)、大卫·博西沃爵士等名人捐赠的。大英博物馆内共有三处展出中国文物。第一处是33 号展厅。这个展厅是香港商人何鸿卿爵士在1992 年捐助200 万英镑扩建而成。何鸿卿爵士爱好收藏,收藏有古玉、青铜器、瓷器和明清家具;第二处是比邻33号展厅的33b 中国玉器展厅,该展厅集中展示何鸿卿家族收藏的中国玉器;第三处是95 号中国瓷器展厅,主要是商人大卫·博西沃爵士收藏的中国历代瓷器精品近1700 件。大卫·博西沃爵士在1950 年把藏品捐赠给伦敦大学学院(UCL)。出于安保原因和观赏需求,大维德基金会把藏品转移到大英博物馆展出。除了这三处展馆,在1 号启蒙展厅(Enlightenment)的贸易与发现主题展览中,也有中国民间神像、佛像,18 世纪欧洲风格的中国瓷器、文房四宝等。
英国各类博物馆都与民间收藏有密切的互动联系。其中一些藏品就是来自民间。我去战争博物馆查阅鸦片战争的史料时,发现有英国军人在南京写给家人的信函。这是难得的一手史料。当我提出借阅时,馆员说这些都是家书,所有权归写信人的后代。博物馆只是代为保管,为它们编写了详尽的类别目录。借阅这些信函,需要首先通过博物馆联系写信人的后代。有的需要付费,有的则可以免费提供,但是使用时需要注明出处。这种博物馆的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民间收藏。这种经营和管理模式让伦敦拥有300 多座博物馆。
英国还有很多小而奇的博物馆。割草机店主和工程师布莱恩·拉丹姆先生(Mr. Brian Radam)痴迷于收藏割草机。他在默西赛德郡的店铺二楼开办了割草机博物馆。从最早的大镰刀到马匹拉的割草机,从第一台半自动到全自动割草机,从名人割草机到专利设计图纸,完整展示了英国人的草坪修剪史,被誉为全球十大怪异博物馆之一。伦敦的街道里还藏着很多不知名的小博物馆。内尔·汉得利先生(Mr. Neil Handley)喜欢收藏各种眼球模型和老式眼镜,从古代的眼球解剖图,到维多利亚的人造眼球,还有老式眼镜等老物件。汉得利先生把地下室的两间屋子开辟成了博物馆。人们可以通过预约方式前来参观。他担任讲解,让眼球成了妙趣横生的人文知识。建筑大师约翰·索恩爵士(Sir John Soane)留给世人一座私家博物馆。他生前酷爱收藏,见到喜欢的老物件就购买,有青花瓷、印度象牙雕刻、伊朗琉璃、古罗马雕像、风景油画等。在他的居室里,他将收藏区和生活区分隔开来。这些古董让他陶醉和放松,也给他带来创意和灵感。他去世时,留下了“应保证房间尽可能永远维持原状”的遗嘱。从这座博物馆里,我们可以窥见英国老贵族的爱好。自己活着时把玩欣赏老古董,去世后留给了社会,让后代参观和欣赏。
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
我个人十分喜爱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A)。我把它视为艺术化的生活博物馆。这座博物馆有“快速反应收集”系统,主要收藏现代设计和家具工艺品,特别是那些与当代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用品。这些展品按照主题、产地或年代划分,让人能在短时间了解到各类生活用品和艺术品的演变过程,如欧洲服饰和家具的历史沿革。很多展品将科学与艺术奇妙地结合在一起,充满感情和理性思维。这座博物馆里还收藏了一流的中国外销瓷和印度佛像。展品展示了各国的丰富历史文化,也启迪了思想家和艺术家们的思考。可以这样说,一个人对历史文化的认识有多深刻,对未来的理解也就有多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