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国和欧陆

岛国和欧陆

英国南部的多佛港距离法国约33 千米。英法的历史恩怨让两国民众心存芥蒂。法国人嘲笑英国人是“乡巴佬”,拿破仑讥讽英国为“小店主国家”。英国人则把各种难听的词都用在法国人身上。当英国人发现对方不诚实时,会说“像个法国人一样”,把无故缺席的人称为“法国式离开”(French leave)。恋爱男女把舌头伸到对方嘴里,称为“法式接吻”。法国第一位女总理埃迪特·克勒松反唇相讥,声称1/4 的盎格鲁—撒克逊男人有同性恋倾向。她对记者说:“我记得我们在伦敦闲逛时——法国女孩子都在进行相同的观察——街上的男人们都不带看你的。在巴黎,男人们都会看你。一个正常的人,确切说是每一个大老爷们,都会盯着路过的女人们看。”法国女总理言之凿凿,认为英国男人怯懦和自怜。英国男人笑称这位法国女总理是“青蛙夫人”。

英国与法国的历史极其复杂。诺曼底大公威廉在1066 年征服英格兰后,加冕为英格兰国王。他依然是诺曼底大公,在欧洲大陆拥有大片领地。当时大部分英国贵族都是跟随威廉一世征战的诺曼人。英法战争(1337—1453)彻底改变了英国与法国的关系,英国在战争前段具有优势。1356 年9 月,英格兰的“黑王子”爱德华在普瓦提埃(Poitiers)战役中几乎全歼法军,俘获了法王约翰二世和14 岁的王子。英国人自信心大增。英国议会以法律形式宣布,法庭审讯和辩护必须使用英语。法律文书案用拉丁文书写。原本就在伦敦、牛津、剑桥等文化中心流行的英语,重新被英国贵族使用。到了战争后期,英国处于劣势,王室丧失了在大陆的全部领地。这在地理上隔断了与法国的联系。

英国海岸也有一些奇特地貌。这里是北爱尔兰的玄武岩柱,俗称巨人足迹

英国人开始把主要精力放在岛国经营上。贵族们放弃了法语,开始使用英语,也吸收了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生活方式。岛国成为一个富庶之地。1559 年,伦敦主教约翰·艾尔默(John Aylmer)曾经感叹:英国人的生活是多么富足,国家多么富饶。每个人都该一天七次跪拜上帝,感谢上帝让你生为英国人,而不是法国人、意大利人或德意志人。经过1688 年的“光荣革命”,英国人以不流血方式废黜了国王詹姆士二世,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英国逐渐确立了自己的地缘战略构想:首先是发展海军,确保本土不被侵略;二是走工商和国际贸易的强国之路;三是不惜各种手段让本国利益最大化。这一系列努力催发了英国工业革命。岛国从文明边缘走向了世界舞台中心,让英国人有了光荣独立的心态。

进入19 世纪后,英国逐渐走向了巅峰。当时欧洲大陆多为四分五裂的小国。意大利在19 世纪中期才走向统一。在1870 年的世界地图上,才有了当今的德国版图。俾斯麦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完成了德意志民族的统一大业,促进了德国的工业发展。到1900 年,德国在生铁、钢、机器制造和化学工业等领域已经领先于英国,名列欧洲第一,工业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德国的咄咄逼人态势使英国深感不安。大英帝国开始走下坡路,不得不放弃光荣独立,在欧陆寻找盟友,共同抗衡德国的强势崛起。1903 年,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前往法国访问,起初遭到了法国群众的白眼。爱德华七世神态从容、微笑面对法国人。他在多地发表演说。爱德华七世真诚风趣的形象打动了法国人。法国人逐渐意识到了英法联手制衡德国的必要性,双方签署了多项协议,实际上是建立了非正式的同盟关系。英国在同法国订立了攻守同盟后,又把结盟目光投向了俄国。两国在圣彼得堡签订了英俄协定。这是一种大格局的军事同盟。

英国与欧陆复杂又纠结的关系,恰如英国王室与欧洲王室的关系:既有血缘上的亲近,也有为了各自利益的相互对抗,甚至不惜撕破脸皮。 在汉诺威时代(1714—1901),第一任国王乔治一世在德国汉诺威长大,母语是德语,他本人喜欢讲法语。这位国王从登基到去世,一直不会讲英语。汉诺威王朝的末位君主是维多利亚女王,她的舅舅是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一世。她嫁给了表弟阿尔伯特亲王,即德国萨克森—科堡—哥达公爵的次子。他们生育四男五女。她的子女相继与欧洲王室和贵族联姻。在1887 年女王即位50 周年大典时,各国王室成员齐聚伦敦为她祝寿,与维多利亚女王有姻亲关系的各国王室成员多达51 人,维多利亚女王因此有了“欧洲王室外祖母”的称谓。

这种姻缘和血缘关系并不会让他们成为利益共同体,而是各为其主,利益分明,甚至刀剑相向。1901 年,维多利亚女王的儿子爱德华七世即位后,采用了父亲阿尔伯特的德国姓氏,即萨克斯—科堡—哥达。他统治的时代也被称为萨克斯—科堡—哥达王朝。他的儿子乔治五世在1910 年即位时,英德关系已经恶化。英国皇室的德国姓氏遭到英国各界的非议。乔治五世决定用“温莎”作为自己的姓氏。这是英国王室城堡的名字。为了与敌对的德国彻底划清界限,乔治五世宣布放弃德国授予他的所有头衔和勋章。由于这次改姓,从乔治五世开始,英国进入了温莎王朝时代。

胜利女神下的维多利亚女王

“一战”爆发后,英国成了对抗德军的主力。1916 年,在法国北部的索姆河战役(Battle of the Somme)中,英军损失42 万人。首相阿斯奎斯(Herbert Henry Asquith)的儿子也在这场战役中阵亡。牛津大学几乎每五个学生中就有一人牺牲。在7 月1 日进攻中,英军在战场上首次使用坦克。这一革命性武器扭转了战局。进入11 月份,大雨让战场变成了沼泽,双方都无法展开进攻。索姆河战役才宣告结束。在伊普尔之战中,德军放水阻止英军进攻。英军与德军在淤泥中展开肉搏战,最后以牺牲30 万人的代价,只得到了几平方英里的泥泞地。这是英国人最窝心的战役。英国皇家海军与德国舰队在日德兰海面上进行了较量。双方都采用了诱敌深入战略,最后伏击战演变成了遭遇战,一波接一波的攻击,使整片海水都沸腾起来,不时有舰艇中雷,德国舰队最后落荒而逃。1917 年4 月美国对德宣战,加强了协约国的战斗力量。德国政府于1918 年11 月11 日宣布投降。英国政治家们却笑不出来。虽然英国通过《凡尔赛和约》分得了德国的大多数殖民地,却损失了最有活力和创造力的英国青年群体。妻子失去了丈夫,未婚妻失掉未婚夫。活着回来的残疾军人,有的被毒气毁坏了神经,有的被炮弹震聋了耳朵,有的失去了眼睛。国内到处弥漫着孤立主义和厌战情绪。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爆发时,英国采取消极防御策略。在德国“闪电战”的攻势下,英国和法国陷入被动挨打的窘境。 1940 年5 月下旬,数十万英国远征军与法国军队被迫撤到了法国海滨小镇敦刻尔克,演绎了“二战”史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7 月16 日,希特勒下达了围剿英国的“海狮计划”。在遭到近两个月的狂轰滥炸后,这个岛国岿然不动。希特勒又下令对伦敦等大城市进行轮番轰炸。9 月15 日是一场载入史册的空中对决。英国皇家空军飞行员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祈祷后,抱着必死的决心驾机升空。皇家战机像一支支匕首一样直插德机编队,皇家飞行员协同作战,向着德军轰炸机猛烈开火,当日击落185 架德国战机,英国只损失了26 架飞机。这是“不列颠之战”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斗。英国把9 月15 日定为“不列颠战役日”。“二战”结束后,英国耗费了200 多亿英镑军费,战前的黄金和美元储备亦丧失殆尽,33 万军人阵亡,6 万多平民在德军的轰炸中丧生。英国海上霸主的地位让位于美国海军。

两次世界大战,让全世界见识了英国人的骁勇善战以及顽强意志。战争也砍掉了英国这位经济巨人的左膀右臂。战争带来的兴奋很快被严峻的现实冲淡。英国人没有了足够的食物、燃料和衣服。社会和文化领域弥漫着阴沉和灰暗的氛围。青年群体中有一种不安情绪和内心空虚。约翰·韦恩(John Wain)在小说《活着》(Living in Present)描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状况。主人公来到伦敦的一家餐馆,发现菜单上的菜几乎都没有,只有反复加热过的劣质食物,有咸牛肉丸、熬得稀烂的蔬菜,还有吃起来毫无味道的冰激凌。经历过那个艰苦年代的英国人,在生活上依旧十分节俭,不关注名牌。如果衣服不破,他们会一直穿下去。我去过一位朋友家里,10 月底的天气已经很凉,家里的孩子都冷得瑟瑟发抖,他说要到11 月10日才开电暖器。他们的收入属于中产家庭,并非买不起,却不愿意让别人说自己太矫情。

面对战后出现的新格局,英国在对外关系上采取了功利主义手段。有利时则结盟,无利时则毁盟。这是英国人维护自身利益的惯用方式。英国在加入欧盟的前身欧共体时,均被戴高乐否决。英国在“二战”期间庇护了戴高乐的流亡政府,戴高乐没有给英国人情面。英国不急不恼,等到戴高乐下台后,英国人再次申请,终于成了欧盟一员。 进入21 世纪后,英国人发现欧盟不能给本国带来更多好处,反而承担了更多难民、移民和高额欧盟费用。在留欧还是退欧问题上,英国议会进行了激烈辩论。为了永恒的利益,英国政府打起了民意牌,最后主流民意选择退出了欧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