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茶园

开发茶园

英国人很早就打算在殖民地开发茶园。1828 年,英国官员约翰·沃克尔(John Walker)给印度总督威廉·本廷克爵士(Lord William Bentinck)发去一封信,阐述了英国人经营茶园的战略构想:“与其现在受中国政府的任意摆布,不如寻求茶叶的持续供应地,后者才是更好的保障。此乃国家大事。”印度总督接受了这一建议,在1834 年2 月1 日组建了茶叶委员会,探讨在印度开发茶园的可行性。

阿萨姆在大吉岭以东120 千米的布拉马普特拉(Brahmaputra)山谷地带。英国军人在山谷两侧发现了野生茶树。1822 年,英国驻孟加拉的炮兵团少校罗伯特·布鲁斯(Robert Bruce)退役后,成为当地土邦王的雇佣兵。他在阿萨姆一带看到当地人从树上采摘嫩叶,经过“萎凋”和“干燥”后泡水喝。他把这些见闻告诉了在孟加拉驻防的哥哥、英国军人查尔斯·布鲁斯(Charles Alexander Bruce)。当时英军与缅甸军队处于交战状态,局势紧张又混乱。1834 年5 月7 日,查尔斯·布鲁斯和好友詹金斯(Jenkins)给茶叶委员会写信称,当地局势已经平静,特邀植物专家前来考察。英国植物学家来到阿萨姆的山谷,确认了野生茶树的存在。瓦利茨博士(Wallich)写信给印度总督:“我们十分确信,我们发现的茶树,只需要通过恰当管理和培植,完全可以满足商业需求。我们奋斗的目标不久就会完全实现。”当年,他们按着红茶制作工艺生产了五盒阿萨姆茶,送到了加尔各答的印度总督府,获得了首肯。1838 年5 月6 日,首批阿萨姆红茶运抵英国,并于1839 年1 月10 进行了拍卖。其评价是“不逊于中国红茶”。阿萨姆公司于当年7 月在伦敦成立。这是第一家由英国与印度联合出资经营的茶叶公司。联合创立人包括诗人泰戈尔的祖父德瓦肯纳特·泰戈尔。

英国植物学家考察了印度的地理环境和气候,认为东北地区的大吉岭和西南地区的尼尔吉里斯(Nilgiris)丘陵地带,都适合茶树生长。苏格兰植物学家罗伯特·福钧(Robert Fortune,1812—1880)担负起了栽培重任。福钧能讲汉语,曾长期研究中国植物。1842~1845 年,他在中国境内收集了100 多种稀珍植物,运到伦敦皇家植物园进行培植研究。福钧在1848年7 月前往中国挑选茶树苗。他发现浙江莫干山一带的茶树品质很高,适合大吉岭山地的湿度和气候。他亲自深入莫干山地区采购了茶籽。

茶籽运输方便,但是发芽率低。福钧从当地茶农那里掌握了催芽方法。他按远洋运输标准制作了温室箱,里面放入掺有稻壳灰的微酸性土壤,植入柔韧度高的桑树苗。先浇一次水,土壤变干后撒上茶籽,再覆盖半英寸的土壤,淋上水,用十字网格固定住土壤和桑树苗。最后用螺丝和木条固定好温室箱。这批温室箱运到加尔各答后,土壤中的茶籽开始发芽。这批茶籽栽种在大吉岭一带。1851 年,福钧又前往福建武夷山等地,采购了两万多株茶树苗,招募了8 位中国茶农,安全抵达喜马拉雅山南侧,大吉岭种植园逐渐形成。福钧回伦敦后撰写了《中国产茶区游记》(A Journey to the Tea Countries of China)一书,系统介绍了中国产茶区和制茶工艺。中国制茶业再无商业机密可言。

英国在18 世纪快速开拓殖民地。1770 年,詹姆斯·库克发现了地广人稀的澳大利亚,为英国增加了辽阔的疆土。在18 世纪上半叶,东印度公司从商贸公司过渡到了商人政府。伦敦商人们对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垄断极为不满。东印度公司对南亚的掠夺性经营和贸易,使得印度经济濒于破产,也导致东印度公司的利润逐年下降,影响了英国政府的税收。1858 年8 月2 日,英国议会通过了《印度政府法案》(Government of India Act),由英国政府的印度事务大臣直接治理印度。东印度公司最终在1874 年1月1 日解散。茶园开发成了英印政府的一项战略性产业。

无论在大吉岭,还是在阿萨姆,茶园的开发十分艰难。当地人不懂茶叶的商业价值,采取了消极态度。英印政府只好出台鼓励政策,响应者多是英国退伍军人、医生、机械师和百货店主等。当时的自然环境恶劣,时常爆发痢疾和霍乱。茶园主人搭建起高脚木屋,墙壁上抹着牛粪与稀泥混合成的泥巴,屋顶铺着树叶。他们不仅挨蚊虫叮咬,还要抵御孟加拉虎、野兽和毒蛇侵扰,乃至提防土匪的袭扰。他们都能熟练使用火枪,随时准备击退各种入侵者。最让他们防不胜防的还是季风雨。猛烈的季风雨,不仅把茶叶掠光,还会摧毁茶树。茶园需要一两年的时间才能重新恢复。

到了采摘季,茶园需要雇佣大批外来劳动力。大约在1840 年前后,约有4000 多名中国茶农来到阿萨姆。虽然中国茶农在茶叶加工上贡献良多,却无法施展传统的采茶技能,原因是阿萨姆茶树高大。中国茶农的往返费用和食宿是一大笔开支。从1841 年后,阿萨姆的茶园主开始雇佣周边地区的人。来自比哈尔邦、那格浦尔邦的农民吃苦肯干。通常是全家人一起采摘茶叶。这是一种稳定且高效的劳力组合。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英国人在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开发了大片茶园,经营着世界上最大的红茶种植区。在世界四大红茶中,除了祁门红茶外,大吉岭红茶、阿萨姆红茶和锡兰红茶都是由英国人开发经营出来的。英国人用企业管理办法来经营茶园,提升了茶叶品质和产量。印度茶税委员会(Indian Cess Committee)成立于1903,该组织负责在国内外推广印度红茶,让原本不喝茶的印度人爱上了喝茶,还开发出了具有印度特色的香料茶,即玛萨拉茶(masala tea)。1947 年印度独立时,印度茶叶产量已达2.8 亿千克,有了完整的种植、烘干和销售产业链。其中阿萨姆红茶产量占全印度年产量的一半。阿萨姆地区闷热多雨。当地茶树大都生长在合欢树旁。合欢树的叶子具有昼开夜合的特点。白天展开的叶子遮挡住强烈的日光。叶子在晚间合上后,有助于潮湿的空气在茶树叶上凝成露水。独特的地理环境使阿萨姆红茶一直走俏国际茶叶市场。

锡兰最早种植咖啡。这里的丘陵地带也适合种植茶叶。1839 年,加尔各答的植物园园长瓦利茨博士(Dr Nathaniel Wallich)把阿萨姆茶籽带到锡兰,种植在康提(Kandy)附近的佩拉德尼亚(Peradeniya)植物园里,并于1842 年开发成茶园。1851 年,苏格兰人詹姆斯·泰勒(James Taylor)来到斯里兰卡,他在中部高原鲁勒勘德拉(Loolecondera)开辟出一片茶园。1869 年,当地咖啡园发生了严重咖啡锈病。咖啡产量从500万千克下降到了不足50 万千克。大部分咖啡园老板开始转向茶叶种植,茶树生长良好。詹姆斯·泰勒结合中国的制茶方式,研发出了锡兰茶的加工技术:先是手工捻茶,再让茶叶在金属网上发酵,最后在泥炉炭火上烘焙。这一工艺使得锡兰茶具有香味浓郁、色泽金黄的特点。1890 年,苏格兰零售业大亨汤姆斯·立顿爵士(Sir Thomas Lipton)前往锡兰考察,收购了五座茶园,推出了以他姓氏命名的立顿红茶。他的广告词是“从茶园直接进入茶壶的好茶”。凭借他拥有的连锁商店,立顿红茶很快走俏英伦。1972 年,这个岛国从锡兰更名为斯里兰卡,锡兰红茶作为品牌保留了下来。

肯尼亚的茶叶也是由英国人开发的。据史料记载,来自英国的移民克恩(G.W.L Caine)于1903 年在肯尼亚栽种了茶树。但他只是把茶树作为观赏植物。苏格兰人阿诺德·麦克唐奈(Arnold Butler McDonell)在1904年来到肯尼亚,从英国殖民政府手里购买了350 英亩山地,距内罗毕约20英里。他栽种了咖啡、玉米和亚麻,但收成惨淡。10 年后,麦克唐奈的一位朋友从印度给他带来茶树苗。麦克唐奈试种了20 英亩。这些茶苗长势良好。他在1926 年采摘了第一批茶叶。大量茶园被开发出来。肯尼亚茶具有汤色鲜亮、芳香馥郁的特点。肯尼亚实行的是私人种植茶叶、采摘后在合作社统一加工的模式,这保证了茶农的利益,也提高了肯尼亚茶叶的国际竞争力。仅仅半个多世纪,肯尼亚就成了世界第四大产茶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