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调的食物
在英国工作期间,我经常驱车前往各地采访。加油站是我休息和就餐的地点。每个加油站都有餐厅和小超市。所有食品都是千篇一律的快餐。这里通常十分安静、服务快捷。墙壁上有咖啡、汉堡包和香肠的照片,提醒人们简单食物也能提供足够营养。这是一个没有选择的环境。一个简便的汉堡包,搭配一小碗蔬菜沙拉,外加一杯红茶,就是一顿标准的英式快餐。这种快餐果腹尚可,绝对说不上好吃。我问一位货车司机,这里的快餐如何。他答非所问:“在这个地方休息一会儿,上个厕所,还不错。”看着他艰难下咽的样子,我没好意思再追问下去。
加油站设在城市之间,周围是空旷的田野和呼啸而过的汽车。我意识到,当单调的环境让人没有更多食物选择时,盘子里的食物就多了些滋味。这正是英国人对待饭菜的文化心理。在这里就餐的人很少抱怨快餐不好吃,也无人关注他人的感受。同车的人围坐在餐桌前,强化了人与食物的直接联系。我看到人们选择最多的是三明治。这可能是英国人最喜欢的快餐。其做法也很简单,两片白面包夹生菜叶、西红柿片,上面挤上沙拉酱或奶黄酱,再放上熏咸肉、鲔鱼片等,拼摆好后对角切开,用牙签固定好就可以吃了。这个名字源自英国第四代三明治伯爵(4th Earl of Sandwich)。这位伯爵迷恋牌桌,就发明了这种吃法,省去用刀叉进食的烦琐程序。
英国媒体人深知国民对烹饪不感兴趣,甚至不了解欧洲大陆的寻常食物。他们在愚人节经常发布关于食物的虚假消息,让国民屡屡上当。1957年,英国广播公司的《全景》(Panorama)栏目拍摄了一个虚假故事,讲的是瑞士面条喜获丰收。那些面条都是在拍摄前煮熟的,然后挂在树枝上。镜头里只有瑞士农夫把面条从树上摘下来,放在太阳下晾晒。身穿节日盛装的瑞士人满脸喜悦。当时有800 万电视观众收看了这个节目。大部分观众相信面条就长在树上。其他媒体也跟着起哄,宣称只要去欧洲大陆买回这种面条,插在面条酱罐头里,面条就会在里面扎根,然后会长成面条树。见多识广的知识分子笑而不语,也不戳穿这个恶作剧,让快乐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观众知道自己上当后,也跟着快乐了一阵子。
岛国的土地还算肥沃,可以生长出精妙语言和缜密思维,却难以出产香料和丰富蔬菜,只生长土豆、胡萝卜、燕麦和牧草。超市里的根茎菜多于绿叶菜。食材的贫乏必然会拖累烹饪技能和创意。英国小说和戏剧中有大段的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却鲜有赞美英国烹饪的段落。这绝不意味着英国作家不会赞赏美食。19 世纪散文家查尔斯·兰姆(Charles Lamb)对广东烤乳猪有这样的描绘:“天下有哪种美味比得上烤乳猪的脆皮儿。它是烤工在极佳火候下用绝妙娴熟技艺精制而成,一咬即碎、稍抿便化、香酥爽口、金黄娇嫩。看它烤着的样儿——那么温驯地接受着炙烤,仿佛不是什么火辣的燥热,而是清爽可人的温煦。它又是怎样围着那吊杆稳稳地转着!此刻它已经烤好了,恰到好处。看它在幼小的年纪是多么出奇得敏感——双眼哭得通红——像果冻——像流星——再看它在盘子里的样儿,神态多么安详!难道你愿意看到这小天真将来变得粗鄙难驯。它完全有可能长成一个贪吃、懒惰、执拗、可憎的家伙——完全沉溺于肮脏勾当中难以自拔——可它现在已被从这罪孽渊薮中拯救了出来——它在记忆中总是那么芳馥可爱。它会在一位考究美食家的真正识货的高雅胃口里,找到它自己的理想归宿。”这种灵感迸溅的描述,证明英国作家对美食既不缺乏想象力,也不吝啬使用动人词汇。
与丰富的思想文化相比,英国的食物确实太过单调。根据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这大概导致了他们舌头上味蕾数目不断减少。这又反过来制约了他们创造美食的欲望。人的口味定型于童年时代。小时候吃到的那个味道,就是家乡味道和贴心食物,所以他们从不抱怨。妈妈们力求把简单的食物做好做精,比如煮鸡蛋,每家厨房里都有鸡蛋托,有煮蛋计时器,甚至还有专门为鸡蛋编织的保温线帽。空荡荡的餐桌上站着几枚戴帽子的白鸡蛋,等待主人剥开后放入嘴里,颇有英式情调。这让英国文学家难以有垂涎欲滴的描述和想象空间。
食谱简单的族群通常注重精神愉悦。清教徒思想是英国文化中的一股潜流。他们认为贪食是精神上的堕落,沉迷于美食会让人有一种罪恶感,是最不可原谅的生活方式。简单食物才是上帝赞赏的食物。在“二战”结束后的10 年里,英国人都处在节衣缩食中。我的英国房东回忆战后生活时说,每个家庭都有一个食物配给本。家庭成员的食品都是定量供应。孩子把胡萝卜当糖果吃。每家都不敢多煮一勺饭。家里煮过蔬菜的水不会倒掉,在里面加入醋、糖浆、蔗糖、蜜枣、西红柿酱和香料后,就是万能的高汤,可以搭配粗面包吃。当时最好吃的甜点是用土豆泥加上猪油、砂糖、干果和面粉烤制而成。这种甜点只能放在嘴里慢慢咀嚼,生怕一下子吞到肚子里,让嘴里失去了甜味儿。战后的贫苦环境,强化了清教徒的传统思想,即食物不属于感官愉悦,而是身体需要。
当今英国人家庭的主要食谱,基本是在19 世纪晚期确立下来的。这些食谱都收集在了比顿夫人(Mrs Beeton)于1861 年出版的《家政管理手册》(Mrs Beeton's Household Management)里。早餐是牛奶泡燕麦片和干果,烤面包片配果酱和黄油,还有煎蛋、火腿、烤蘑菇、烤西红柿、烤血肠等,最后是水果和果汁,也有开罐即食的番茄汁焗豆。每家的早餐都是以上内容的简化版。午餐相对简单,都是在街边快餐店里买个三明治,外加一杯红茶和一小盒沙拉。晚餐是正餐,程序略微复杂。第一道菜通常是蘑菇汤之类的。主妇把汤中的菜叶打碎,搅拌成糊状,再加入其他佐料。汤羹爽滑,菜味浓郁。第二道菜是烤肉,一般是牛排或羊排,配菜为土豆泥,煮红萝卜、豆角或菜花。
说英国人食物不丰富,未免有失公允。英国人喜欢吃的食物都十分丰盛。超市里的奶制品多达上百种,仅牛奶就有十多种,有脱脂奶、半脱脂奶、全脂奶、豆奶、山羊奶、香蕉味牛奶等。英国人爱吃的沙拉也十分丰富,有鸡蛋沙拉、火腿沙拉、金枪鱼沙拉、鸡肉沙拉、虾肉沙拉。面包也有二十多种,有黑面包、粗粮面包、果仁面包等。英国人对面包十分讲究。我参观简·奥斯丁故居时,看到她家的院子里有一烤面包房。厨师先要用柴火烧热石板,然后把炭灰清到两侧,再把面包放进去,用炭灰的温度烤熟面包,外侧还可以烤馅饼。面包烤熟后,余热还用来烘干水果或融化油脂。
英国食品节上销量最大的是奶酪
除了快餐外,英国也有个性强烈的食物。一个是苏格兰的羊杂碎小肚(Haggis),另一个是黏稠的马麦酱(Marmite)。马麦酱是由酿酒时提取的酵母秘制而成,其他成分包括盐、香料、芹菜、叶酸、维生素 B12 等。马麦酱通常涂抹在吐司上食用,挖一勺放入开水中就成了英式靓汤。我在超市里买了一瓶,回家后尝了一点。整个人瞬间晕眩了,那味道又咸又涩,仿佛是快熬干的中药汤,不小心又把一盐罐打翻在里面。它成功地搞乱了我的味蕾。这肯定不是我一个人的感受。《卫报》《太阳报》和《每日电讯报》都宣称马麦酱有驱蚊效果。马麦酱的广告词都这样说:爱它或者恨它(Love it or Hate it)。对我来说,马麦酱简直就是生化武器,我可以用它来对付入室盗贼。我用马麦酱汁泼他、溅他,让盗贼暂时窒息或晕厥。它的厉害名声早已远播欧洲大陆,丹麦等国对销售马麦酱有严格规定。这是担心它有损健康?还是有难以启齿的原因?
很多英国人坚信,马麦酱是富含叶酸和多种维生素的最佳佐餐。很多人爱它到疯狂,吃吐司时须臾离不开它。估计它像老北京的豆汁儿一样,喜欢的人真是爱好这一口。我不知道英国人牙齿不好,是否与吃马麦酱有关,还是饮用水中含氟量高的缘故。反正英国人牙齿差在欧洲十分有名。大部分英国人的牙齿发黄。生活水平越低,牙齿越不健康。那牙齿如同墓园里东倒西歪的破石碑一样,似乎还有洪水浸泡过的痕迹。一位英国牙医说,英国水中含氟量确实高。英国牙医人数与患者比例严重失调。病人预约看牙疾,往往需要等上几个月的时间。
英国美食实在不多,厨房用具却一样不少。墙壁上挂满不同造型的杯子和厨房用具,装饰性大于实用性。英国人就讲究这种视觉感受。爱吃喝的君主也是如此。御膳房里挂满了各种铜质炊具,锃光瓦亮,却没有留下一道美食。值得欣慰的是,这些厨房和餐桌上的各种金属器皿,最早也是体育比赛冠军的奖品。这是英国人的又一大发明。水罐演绎成了奖杯。银盘刻上冠军名字,便成了奖盘。这一传统被西方体育比赛广泛采用,可谓无心栽柳柳成行。这是英国餐饮业对世界体育比赛的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