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队街

舰队街

舰队街(Fleet Street)是从河岸街(Strand)到路德门丘街(Ludgate Hill)的一段街区。它曾是英国新闻界的代名词。舰队街上走出了世界上首位战地记者。这里的记者敢于直面社会黑暗、揭露事实真相。著名记者奥康纳(T. P. O’Connor)、约翰·威尔克斯(John Wilkes)是这个群体的代表。72~78 号建筑前有奥康纳雕像。雕像下面刻着这样一句话:“他用寥寥几笔,就能展示一本书的精髓,就能剖开一个政治家的灵魂。”真正的记者需要有独立的思考精神,用公正和良心进行报道。

Fleet 有港湾的意思,译成“港湾街”更接近原意。这里有一条源自伦敦北部汉普斯泰德的地下河,从这里汇入了泰晤士河。这条河混入了垃圾和污水,成了一条臭水河。这里最早是印刷一条街。1476 年,英国人威廉·卡柯斯顿(William Coxton)把印刷技术从欧洲带到了英格兰,主要印刷《圣经》,以及关于礼仪道德、健康方面的书籍。卡柯斯顿去世后,他的助手维金·德·沃德(Wynkyn De Worde)在1500 年把印刷厂搬到了舰队街,这是舰队街的第一个印刷车间。印刷业也是污染较重的行业。各种印油和废弃纸张被扔进了河道里,造成了污染。伦敦在1666 年9 月2 日发生大火。在重建过程中,克里斯托弗·雷恩爵士试图整治这条臭水河,未取得明显效果。直到1766 年被封闭起来,才解决了污染问题。

由于舰队街集中了伦敦主要印刷厂,这里成了图书和小册子的交易场所。这引起了政府的注意。国王查理一世在位期间,实施了书刊审查制度。小册子作者威廉·普林批评了一个教堂的主教,结果在1634 年被割去双耳,还被套上手枷示众。当时政坛风云变幻,各种小册子满天飞。这忙坏了伦敦印刷业者和书店老板。查理一世1649 年在伦敦白厅被斩首后,政治气氛并没有变得宽松。1662 年议会通过了《新闻出版许可法案》(Licensing Act),政府建立了新闻审查制度。官方新闻《伦敦公报》(London Gazetee)于1665 年创刊,每周出版两次。控制新闻业的媒体许可证体制在1679 年5 月被取消后,各类政治小册子、单页传单和讽刺文章涌入咖啡馆。

1702 年,舰队街出现了《每日新闻》(Daily Courant)。这被视为最早的正规报纸之一。当时申请办报的程序十分简单。申办者首先要到政府部门登记注册,支付印花税。印花税印在报纸上,作为税收凭证。当时印刷车间设在大楼底层,楼上是记者和编辑工作室。记者们把刚撰写出来的稿件交给编辑,编辑立刻编排版面,然后拿到楼下印刷。报社雇佣四轮马车将报纸分发到各个销售点。邮政系统在17 世纪80 年代已经覆盖全国,人们可以通过邮政订阅报纸。到了1801 年,伦敦报纸发行了700 万份。一份报纸每天至少发行1500 份以上才能盈利。报纸上的广告数量也越来越多,既增加了报社的盈利模式,还有助于提升报纸销量。

舰队街的老建筑上还可见当年的新闻媒体广告

舰队街上的老咖啡馆依然在经营

议会和咖啡馆是谈论政治最多的地方。咖啡馆里的咖啡、啤酒与新闻结合在一起后,具有了更大能量。一首匿名讽刺诗这样写道:“在平盘里烘焙、在罐子里煎煮,所用的第三件器具,就是印刷品的诽谤和造反密谋。”政府一度把咖啡馆当作阴谋的策划地。政府用法律手段指控反对自己的报纸,罪名通常有:传播谎言、煽动教唆、泄露国家机密导致外交被动,鼓吹分裂等。政府对这类报纸的指责,反而推高了报纸销量。1819 年《共和者》(The Republican)的主编被逮捕后,报纸发行量竟然提高了50%。当意识到报纸的政治影响力后,各党派都开始寻找支持自己的报纸,甚至出钱办报。首相沃波尔(Robert Walpole)利用掌管财政部的便利条件,每年拨款扶持支持自己内阁的报纸。反对派攻击沃波尔每年用两万英镑来补贴拥护自己党派的报纸。这未免有些夸张。不过,沃波尔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用国库资金扶持报纸的首相,也是第一位因为舆论反对而被迫辞职的首相。

英国报纸崇尚独立精神,记者也有直面真相的勇气。1853 年10 月克里米亚战争爆发。英法两国于1854 年3 月对沙俄宣战。《泰晤士报》首次派出了战地记者威廉·拉塞尔(William Howard Russell,1821—1907)。拉塞尔与英军士兵同吃同住,目睹了陆军军官的官僚作风。一批治疗坏血病的橙汁到达补给港口后,两个月内却无人来卸货。士兵们却不断死于坏血病、疟疾和伤寒。英军士兵病死人数高出阵亡人数7 倍。拉塞尔的战地报道在《泰晤士报》发表后,震惊了国民,报纸销量大增。在民众舆论的谴责下,阿伯丁内阁(Aberdeen ministry)于1855 年 1 月底解散。克里米亚战役后,英国陆军改革了后勤保障、战场救治和士兵服役等系统。英国陆军同皇家海军和皇家空军一样,成了尊严和强大的象征。这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拉塞尔公正客观的新闻报道。

在此后的战争报道中,英军加强了对战地记者的管控。澳大利亚新闻通讯社驻伦敦的总编辑凯思·默多克(Keith Murdoch,1885—1952)赴前线报道达达尼尔海峡战役时,必须与军方签署战地报道承诺书。凯思·默多克在承诺书中写道:“除了接受官方的新闻审查以外,不去试图寻找任何其他发表新闻的通道和途径。”在达达尼尔海峡战役中,英军最高指挥频频失误,“澳新军团”伤亡惨重。由于有承诺书的限制,凯思·默多克无法把这种新闻报道发回去。他回到伦敦后,给澳大利亚总理写了一封长信,详述了澳大利亚士兵的死亡状况和英军将领的无能。英国首相阿斯奎斯(Herbert Henry Asquith)获得此消息后,要到了信件副本,并让英国军事将领接见了这位澳大利亚记者。在听了凯思·默多克的陈述后,英军最高将领经过协商,撤销了汉密尔顿将军的前线指挥权,并做出了撤军计划。凯思·默多克对战争的智慧披露方式,对结束这场战争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于1952 年因心脏病发去世,正在牛津大学读书的鲁珀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赶回家中,替父亲处理后事。经过鲁珀特·默多克的苦心经营,澳大利亚的家族新闻业转亏为盈,然后把经营重点转向了英国。鲁珀特·默多克在英国收购了多家老牌报纸,对报道内容和手法进行了全面改造,投资电视和电影行业,成了名副其实的新闻传媒大亨。

默多克按着市场需要来打造新闻报纸。《太阳报》的内容多为名人癖好、性爱传闻等八卦消息,里面的文章短小精悍。有一段话新闻,一句话新闻,力图用简单信息来激发出读者的想象空间。《太阳报》第三版是雷打不动的脱衣女郎图片。身材姣好的女郎以前穿着单薄的衣服,直到1970 年,报纸主编要求图片女子脱掉外衣,只穿三角内裤。在一年之内,报纸销量提升了40%,从150 万份猛增到了210 万份。虽然受到了女权主义者的抗议,该报主编唯一的承诺是,只刊登有天然乳房的女郎图片,禁止用填充物撑大乳房的女郎图片,这是要让女性注重自然美。这份娱乐性报纸抓住了男性国民的喜好,在社会中下层具有相当的影响力。由于默多克旗下的报纸影响力巨大,历届政府高官总是把默多克奉为座上客,有明显讨好或拉拢的意图。如果一位政治人物得罪了小报记者,第二天你就会读到这样一条新闻:某政要人物傍晚出现在了红灯区附近。当这位政要愤怒地驳斥,要求报纸澄清事实时,报纸就会来一条:某政要说他没有出现在红灯区附近。这又是一条吸引眼球的新闻。英国政客对媒体可以说是爱恨交加。

英国的杂货亭都出售报刊杂志

英国人有阅读报纸的习惯,70%的成年人都会阅读报纸。报纸销售量维持在1200 万份,人均拥有量高居世界第一。英国人说,一个事件总会有不同版本的报道。多一种报纸解读,民众就有了更多选择,更容易对事件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中产阶级人士喜欢阅读《泰晤士报》、《卫报》和《金融时报》等,约占读者群16%。《泰晤士报》和《每日电讯报》的观点属于中偏右,《卫报》和《独立日报》则是中偏左。读者知道哪些报纸值得信赖,哪些报纸可以提供乐趣,哪种报纸信息量大。

随着互联网传输和印刷手段的更新,地理位置便不再具有任何优势。1985 年,默多克预感到舰队街的老旧格局难以适应新传媒的特点。他把旗下的报纸编辑部迁到了金融城东部的沃平(Wapping)。这引发了舰队街的一场“地震”,报社先后都搬离了舰队街。只有路透社坚持到了2005 年,才搬到了金丝雀码头。新闻大楼都改换了门庭。街道上匆匆行走的记者换成了金融界人士。餐馆和酒吧依然热闹,那是金融分析师在交流信息。

我经常走在舰队街上,总觉得街道两端的建筑格局颇具象征意味,暗合了英国的社会结构。西端是伦敦的政治文化中心、四所法学院,以及英国皇家司法院,这些机构制定社会行为规则;东端是圣保罗大教堂和中央刑事法庭(Old Bailey),制约着人的灵魂,负责审查一个人的行为。正是街道两端的机构,才保证了英国的言论自由,新闻记者才能触及社会的各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