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炉

壁炉

在莱斯特大学读书时,我常去学校附近的一间酒馆,就是为了在壁炉旁坐一会儿,让热力驱走我衣服上的湿气,有时候还会喝上一杯淡啤酒。这成了我难忘的记忆。很多年后,我读到叶芝名诗《当你老了》。我眼前浮现出了那个壁炉,想象着火苗映衬在叶芝的瞳孔里,灼烤心里的怅然,对生命归隐的依恋。这强化了我对壁炉的温暖记忆,心里总是暖烘烘的。

一次去朴次茅斯市采访,我顺便参观了狄更斯故居。里面的家居是维多利亚时期的,未必都是狄更斯使用过的物件。唯有壁炉是当年的遗物。铸铁内壁已被熏黑,外面有黑框装饰。壁炉上面有拱形装饰。狄更斯当年就坐在壁炉旁,一边喝茶,一边构思小说情节和人物。我后来参观了多个贵族庄园,也见识了贵族家的各式壁炉。有的用大理石雕出花纹装饰和神话人物,有的采用厚重的铸铁框架,外侧搭配着青花瓷砖,成了具有实用功能的室内艺术品。

贵族家的书房壁炉

壁炉是从烧火取暖做饭演绎出来的。在撒克逊时代,民居结构简朴,类似于单一圆形谷仓。居民在屋中央垒一灶台,用火镰石点燃一缕亚麻,轻轻吹气,火苗蹿起,点燃柴火。灶火周围垒着石块,屋顶开有天窗,用长绳控制天窗角度,用于排烟换气。这种茅草房舍的最大缺陷是易失火。国王阿尔弗雷德(871—899 在位)颁布了宵禁令,每天晚上实施宵禁令时,每家都要用一块泥草皮盖住炭火,或者熄灭。这是“宵禁”的最初含义。

真正意义上的壁炉出现在诺曼王朝。公元1066 年,征服者威廉入侵英格兰后,也带来了城堡建造工艺。城堡墙壁和底层是石头,第二层是木地板。为了防止引发火灾,屋中间的灶台挪到石墙边。壁炉和石墙的结合可谓妙趣天成。石头具有吸热强,散热慢的特点。壁炉既能提供热量,也可以烧热石头,把热能传递到隔壁房间。墙壁上垒起烟道,形似拱璧,直通屋顶,与建筑顶部的柱形烟囱衔接起来。这成了英国传统民居的景观。

灶火位置变更后,家具摆放也随之变化。原来倚靠墙壁的桌子和长凳,挪到了屋子中间。家具功能开始细化,逐渐有了固定餐桌和书桌。凳子上安装了靠背和扶手。壁炉的结构和样式也在演进。12 世纪末,壁炉增加了石瓦和陶板遮罩,有效地控制了木柴燃烧速度,同时还可以把火种保存下来。15 世纪,壁炉不再承担烧烤煮饭功能。厨房已经成为整体建筑的一部分。卧室和书房内也增加了壁炉。英国政府曾一度征收过壁炉税(Hearth Tax),按壁炉数量收税。纳税官需要入室统计。这侵犯了居民的隐私权,让贵族们愤怒。壁炉税于1689 年废除。

壁炉文化也逐渐形成。到了万圣节,每家都要点燃壁炉,祈福辟邪。孩子们在炉火上烤西红柿和苹果,听家长讲鬼故事。特别是当家长讲到无头骑士夜里去教堂寻找自己头颅时,惊得孩子们尖叫起来。在圣诞之夜,孩子们总要等待圣诞老人从壁炉烟囱送来礼物。当孩子们熬不住沉沉睡去后,家长把礼物放进长袜,挂在壁炉旁的圣诞树上。第二天早上必有惊喜的尖叫声。晚饭后,家人们坐在壁炉旁聊天,火舌舔着木柴,不时发出噼啪炸响声,平添了生活乐趣。细心的主妇还会通过壁炉火焰来预测明日天气。室外温度和气压变化,都会影响到火苗形状和颜色。火焰苍白或炉灰结块,预示着会有大雨。火苗忽高忽低,烟道里发出嗡响,就是暴风雨来临的前兆。

冬天刚刚结束,街道上就出现了打扫烟囱的穷孩子,年龄在5~10 岁,因为过了10 岁后,孩子体型变大,就钻不进烟囱了。诗人威廉·布莱克描述了扫烟囱儿童的悲惨遭遇:“我当时还喊不清‘扫呀扫’,我就扫你们家的烟囱,裹着煤屑睡觉。”英国有很多描写他们艰难生活的作品。在伦敦的布鲁斯伯里区,圣乔治教堂也被称“扫烟囱儿童的教堂”。每年圣诞节,这个教堂都要向一百名扫烟囱的儿童提供免费圣诞餐。1875 年,儿童扫烟囱才被法律禁止。

英国工业革命后期,城市人口暴增,政府资助建起了成片联排房。当时居民在冬天需要烧柴取暖。这在伦敦造成了严重空气污染。房顶上积着厚厚的烟尘,空气中充满着呛人气味。1952 年12 月的伦敦雾霾,导致上千人窒息后死亡。这与大量使用壁炉有关。政府曾下大力气改造壁炉,效果依然不佳。英国北海发现油气田后,为居民燃料结构更替起到了关键作用。电暖和燃气完全取代了煤炭,天空逐渐恢复了晴朗透明。

现在的雾气是潮湿环境和天气所致,已经与家庭壁炉无关。新建的多层楼房不再有壁炉位置,老房子里的壁炉更多是摆设。壁炉里面放着一台电暖器,装饰着颜色跳跃的红黄彩灯,模拟火苗的样子。这可以满足人们的怀旧情绪。在英国人眼里,壁炉始终是营造家庭氛围的必要装饰。有了一个壁炉造型,心里也会多一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