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格局

乡村格局

乡村的建筑格局,带有内向腼腆的性格,借地势和河流走向而扩展,形成井然秩序和简朴准则。一高一矮是乡村的建筑标志。高的是教堂,代表乡民的信仰和生命归宿。教堂尖顶在十英里外就能看见,有灯塔的意味。矮的是红色邮筒。英国人讲究言辞礼仪。在生日、情人节、复活节、圣诞节到来时,人们喜欢寄贺卡。当贺卡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感情时,他们就一笔一画地写下来,贴上邮票,带着祈祷心情投入红色邮筒。街角的小广场上矗立着纪念碑,上面镌刻着两次世界大战的阵亡烈士名录。乡村里没有秘密,也没有被遗忘的角落。

商业街(High Street)通常是村里的唯一大道,呈现自然弯曲状态。这种设计至少具有消音作用,让大喊大叫变成低声细语。其他街巷狭窄,基本只能容下两辆自行车并行。商业街两侧排列着店铺。餐厅只有两三家,却有好几家茶馆。乡村到处是老人,如同一个大养老院,让生活节奏显得更慢。街道上十分安静。远处有一个公交站牌。在人口多的乡村,村边还会有一个板球场、一个足球场,一家自助式洗衣店,还有一家赛马投注站。林荫中的庄园宅第独处一方,如同乡村的统领,庇护着一方安静的生活。

教堂旁边是农贸市场,村民在那里出售自产的土豆、胡萝卜、奶酪或果酱。早期的大不列颠是小型自治部落,少有国家概念。罗马人入侵后,带来了古罗马管理模式,在战略要地设立村庄。每个村庄以市场(广场)和大会堂(法庭)为中心,附近有小型神殿,还有戏剧表演和竞技比赛的专门场地。角斗士的比赛十分受民众欢迎。在基督教传入后,神殿演变成了教堂,市场依然是乡民交易的中心,大会堂成了议政厅(Town Hall)。古罗马人整齐划一的建筑格局,被凯尔特人视为沉闷平庸的外省艺术,受到了凯尔特人的鄙视,并由此埋下了乡村优于城市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英格兰北部乡村的民居

乡村屋舍很少有坐北朝南的正向。这是英国乡村格局的一大特点。究其原因,一是随地就势的建筑传统。二是对窗外景观的审美爱好。对于英国人来说,窗户外的风景远比房屋的朝向重要。他们喜欢在窗边放一个茶几,端一杯红茶,欣赏窗外的风景。在细雨霏霏时,树木草地更加翠绿,染绿了空气,隔着窗玻璃渗入室内,让人心里更加宁静。在北约克的斯塔德利皇家公园里,一座奢华的贵族私宅坐南朝北。因为北面的风景更加优美,有草坪、绿树和池水。这座豪宅是18 世纪英国最具代表性的建筑。

有些房屋,原本可以建成坐北朝南的正房,似乎故意偏东或偏西几度。这种乡俗源自久远的心理暗示。1348 年末,黑死病从欧洲大陆传入英格兰。当时英格兰和威尔士人口在四五百万之间,一年内有半数人口死亡。年轻人尤其容易受到鼠疫的侵袭。当时民众断言鼠疫来自两个渠道,一是欧洲大陆人带来的;二是南风吹来,故建造房屋时都避免正对南方,以免让家人感染鼠疫。17 世纪中叶,欧洲黑死病再次肆虐,伦敦又成了疫情重灾区,在1665 年夺取了约6 万人的生命。一位家住英格兰北部亚姆村(Eyam)的商贩从伦敦带回了一捆布料,不慎将鼠疫带入这个小村,有人感染鼠疫后死亡。牧师和村民做出一个重大决定:全村自我封闭,不外出,以免导致黑死病传播。最后,这个仅有359 人的小村,有290 人死于黑死病,保全了临近地区村民的生命。这又唤起了民众对黑死病的恐惧,也让英国人对乡村又多了一份感情。

中世纪的乡村并非避难所。婴儿和儿童死亡率高。半数人口的年龄在25 岁以下,能活过60 岁的人口不足10%。贫困家庭的孩子在7 岁时就开始学着劳作。饥荒和瘟疫不时侵袭乡村生活。到了工业革命时期,大批失地农民前往城市里寻找工作,城市成了社会的中心。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1850—1928)提出了新乡村的概念:当城市人口达到3 万以上时,要建立一座新城市来容纳新人口。城市周围是农业用地,农民便于把农副产品提供给城市居民,还可以解决城市拥堵和乡村人口流失的问题。在霍华德的游说下,花园城市协会于1899 年成立。1903 年,他在距离伦敦30 英里的莱奇沃思(Letchworth)规划建造了第一座花园小镇,在1919 年又在伦敦附近的韦林(Welwyn)建造了另一个小镇。这种花园小镇不仅具备城市特点,还多了几分乡村生活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