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德良长城
哈德良长城不是建造在悬崖峭壁上。如果没有辽阔的草团高丘作为依托,它会显得更不起眼。走进细看,围墙的石头发黑、粗糙,有一种沉重感。石头旁边的野花,为石墙底部镶嵌了花边,让石墙有了一丝生机。空气中携带着草团气息。虽然是夏天,这里却是凉风飕飕。
发达国家总是自带光环。他们希望把落后地区纳入自己的文明圈,这一过程伴随着征服和杀戮。公元43 年,罗马皇帝克劳狄一世率军进入了这个岛屿,罗马军队一路向北,在苏格兰遭遇了顽强抵抗。当地的凯尔特人和皮克特人凭借丘陵高地,把罗马军队抵挡在了高地之南。罗马人只得驻扎在英格兰北部泰恩山谷一带。罗马皇帝哈德良在117 年登基后,下令在这里建造防线。这条防线依托公元119 年前后建造的要塞,向东延伸到北海附近的泰恩河,向西抵达爱尔兰海的索尔威湾,全长118 千米。由3个罗马军团耗时6 年多垒筑完成,形成了哈德良长城。当建筑完成后,外侧涂抹上了白色石膏泥,在几千米之外就能看到在丘陵中蜿蜒的建筑,传递出一种威严和强大。
哈德良长城经过的地段都是丘陵和草团沼泽地带。这道防御工事最初是就地取材,东部采用了石灰岩材料,石墙约3 米宽,高5~6 米。西部采用的是草皮堆砌,宽6 米,高3.5 米。后来用石灰岩取代塌陷部分。每隔一罗马里(约1481 米)建有一座堡垒,可容纳60 余人。一旦发现敌情,守卫者以狼烟烽火传递信息。每隔五罗马里建有一个要塞,共有16 座。每座要塞能容纳500~1000 名士兵。里面有指挥部、营房、粮仓和医院等。其中兵营的建筑颇为独特。石板地面下是空的。由多根1 米高的石柱支撑着石板,有排烟道,在下面烧火后,整个房间会变得暖和。这是罗马士兵抵御寒冷的方式。
本书作者与当地小学生一起参与保护哈德良长城活动
安东尼·庇护(Antoninus Pius,138—161 年在位)成为罗马皇帝后,下令在距离哈德良长城以北160 千米地带,建造了另一道长城,称为安东尼长城。这道长城位于苏格兰低地,长约60 千米。罗马军队仍然无法征服北方的皮克特人,最后又退守到了哈德良长城。罗马帝国此时已经由盛转衰。哈德良长城在383 年被弃守。公元409 年,罗马人离开了英国。这个石头防御体系不再具有任何现实意义。罗马军队在大不列颠经营了400年,一直把苏格兰排除在罗马文明圈之外。在罗马人看来,长城以南是受罗马教化的“文明人”,长城以北则是“野蛮人”。这加剧了英格兰和苏格兰民众的敌视和矛盾。
哈德良长城不是英格兰与苏格兰的地理分界线,这道长城几乎都在英格兰境内。在东部地区,长城距离苏格兰地界还有110 千米,只有西部沿海小镇包尼斯(Bowness-on-Solway)绕进苏格兰界内1 千米。人为破坏和自然侵蚀,让哈德良长城变得残缺不全。律师约翰·克莱顿(John Clayton)独自一人开始保护哈德良长城。当时做法是购买长城附近的土地,变成他的私产,这可以阻止当地农民随意从长城上搬走石头。他陆续购买了从布朗顿(Brunton)到卡费尔兹(Cawfields)的大片土地,其中包括几座最重要的要塞。他在这片土地上放牧,把赚的钱投到维护长城上。克莱顿去世后,国民信托组织从其后人手中获得这些土地,才有了大规模的保护活动。
约翰·克莱顿保护的几座要塞都建成了博物馆。豪斯坦茨要塞(Housesteads Fort)有比较完整的建筑遗址。这里有一座兵营建筑、保存尚好的罗马厕所。从这里往西到斯蒂尔里格(Steel Rigg)长约4.8 千米,是健步的最佳路线。在这里可以看到峭壁上的一段长城。切斯特斯要塞(Chesters)是保存最完整的军事指挥部。这里的博物馆收藏有附近出土的罗马文物。温德兰达要塞(Vindolanda)以建筑工艺精湛闻名。在考古发掘中,这里经常发现罗马时期的文物。20 世纪初期,英国政府制定了《古迹与考古地区法》(Ancient Monuments and Archaeological Areas Act),哈德良长城的保护遂有法可依。1987 年,哈德良长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哈德良长城穿越了英格兰北部的3 郡12 县和两个政府行政区,90%以上地段属于私人地产,保护难度大。从西部的草团沼泽到中部丘陵,再至东部人口稠密的城镇,不同地段的地貌也需要不同的保护形式。为了不降低当地居民的收入,哈德良长城的景区从1987 年的5 个增加到了11 个,创造了6000 多个就业岗位。景区的门票收入,全部用于维护景区及其服务设施。这种以文物营收来保护文物的做法,是维持长城持续开放的重要手段,也得到了当地民众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