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和心理
英国人心里都有一把尺子。他们用这把隐形尺子约束自己,不让自己跨出身份的界限,也用这把尺子衡量别人。一个与基本生存无关的问题,让人们不自觉地绷紧神经。社会人类学家凯特·福克斯(Kate Fox)说,当一个英国人询问你的职业时,对方其实是想了解你的身份。一个人的口音、谈吐气质和穿衣打扮,可以透露出其经济状况和学识水平。她说:“无论他们是否承认,所有英国人身上都装有一台社会型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只要他或她一开口说话,这个系统立刻显示他或她在社会阶层地图上的位置。”英国人的生活基本风平浪静,如苏格兰高地的湖水一样。湖水下面却是潜流涌动,不时有疑问的气泡浮出水面。
对于中产人士来说,“阶级”是一个嘴上否定或装作满不在乎、而内心却十分肯定的概念。中产阶层代表着英国社会主流价值观。政治家们深谙此道,都采取了迎合态度。前首相托尼·布莱尔曾说:“我们现在都是中产阶级。”中产概念有些模糊,不能仅仅用收入作为衡量指标。这有些类似于界定色情小说一样,只有自己阅读了,才会知道是或不是。如果问别人,答案肯定是五花八门。英国人长期浸淫在自己文化中,已经习惯于把自己归为某个阶层,并通过电视剧等文化形式来确认自己所处的社会位置。电视肥皂剧《东伦敦人》(EastEnders)自1985 年播出以来,多次创下英国电视节目的最高收视纪录。里面的主要人物都处于社会中下层。有的是小店主,有的是洗衣工。他们穿着宽松的衣服,居住在政府廉租房里。他们整日忙忙碌碌。他们也有自己的梦想、苦恼和追求。理解了等级意识,才能认识到每个阶级的价值取向。
中产阶级具有清醒的身份认知,最注意包装自己。他们强调公正和公共,也有精明的算计。在他们精心设计的轻松外表下,有警惕和谨慎的思考。他们往往深藏傲气,却又表现出一种自谦和轻松,甚至嘲笑自己,说自己是个笨人。我在伦敦采访时经常遇到此类人。一位中年作家对我说,自己的小说不值一提,自己无意成为作家,只是在无聊时写些文字。一位女演员得了表演奖。她不提自己曾经如何磨炼表演技巧,却说自己运气好。她讲自己当初多么糟糕,闹了多少笑话。那些初次获奖的年轻人在台上领奖时,明明内心十分喜悦,却说自己不该得这个奖,故意压抑自己的激动心情。两种情绪汇聚到脸上,反倒让表情有些僵硬。那些经历了岁月磨炼后的中产老人,反倒是一派绅士气息。
伦敦的中产阶级民居
我对中产人士这种带有自谦和自我否定的文化符号,也有自己的解读。他们说自己糟糕时,实际是通过自我否定来衬托成就,是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其实很聪明,一不小心就取得了成功。这是一种不实在的诚实,是通过否定来达到肯定的效果。这种表现十分接近英国演员休·格兰特塑造的角色。这位牛津大学毕业生在电影《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和《诺丁山》中成功演绎了单身汉形象,给人一种懒散和倒霉的印象,其实是外表轻松,内心门清。当我熟悉了中产人士的这种表达套路后,我自然也会将计就计,与他们争辩,说他们多么优秀,多么出类拔萃。他们依然会自谦,只是嘴角上不经意间会闪过一丝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