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演变
在过去1000 年里,英国服装经历了巨大变化。中世纪以前,衣服颜色多为灰色和淡黄色,这是因为衣服材料主要是羊毛。羊毛需要经过清洗、梳理和纺织,衣服由乡村妇女缝制。从历史图片上看,乡村男人穿的是紧身裤和束腰外衣,女性则是长袍。在下雨天,农民还戴上兜帽,这种兜帽两侧可以垂到肩膀上,并像围巾那样在脖颈上缠绕一圈。衣服洗涤并不常进行。肥皂是用动物脂肪和草木灰混合而成,储存的牛尿也有除垢功能。
贵族服装的颜色相对丰富些。从历史资料看,贵族男子穿紧身裤和内套服,外套长袍是用彩色布料剪裁或拼合而成。女子穿高领、长袖的素色长袍,与修女服有些近似。衣服的材质是细亚麻和棉布,上面绣着图案,主要色彩有灰、白、黑、红。过去的染色工艺费时耗力。靛蓝取自桂竹香,红色取自茜草,橘黄色取自藏红花,黑色取自核桃壳泡醋。颜色深浅是由染料液的浓度和浸泡时间决定。浸染之后,还需要一种定色剂把颜色固定在织物上。不同的颜色进行配比后,还可以获得另一种颜色。染色服装只有贵族能够穿得起。
在十字军东征的200 年间,东方纺织品让西方骑士和贵族大开眼界。地毯,丝绸、天鹅绒、织锦、薄纱巾等,开始进入西方贵族家庭。东方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阿拉伯马、印度发明的数字,也陆续进入西方社会,带动了西方的科学思考和技术发展。商业和贸易活动逐渐活跃。妻子与丈夫合开酒吧。餐馆和面包店也变得流行起来。到了13世纪末,英格兰已经有200 多个城镇。
贵族女性出席不同的活动,都要穿特定的服装
从都铎时代开始,社会财富快速积累。贵族服饰变得丰富起来,衣服上绣有图案,甚至镶嵌有宝石。根据当时的习俗,处女允许展示丰满的乳房。已婚女子的服装则相对保守,从脖子到脚踝都需要遮盖。已婚妇女的裙子多为束腰、裙摆用鲸鱼骨架或铁丝圈撑开。由于长裙拖地,鞋子不是特别讲究。贵族女人佩戴下垂饰品,让身材显得挺拔。年老的贵族妇女开始戴假头套。这些妇女年老色衰,头发稀疏。在参加社交活动时,她们通常戴假发套和化妆,来显示自己相貌依然姣好。
在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男性服装变得有些夸张。为了让男士的上半身看上去壮硕,裁缝在衣袖和马裤夹层中塞入羊毛。贵族男子戴着丝绒或丝绸帽子,脚穿皮鞋。绅士们身穿宽大斗篷,戴海狸皮帽(beaver hat)、有羽毛装饰的苏格兰男式无边呢帽(bonnet)。帽子上通常镶缀着一粒半宝石。从16 世纪的油画上看,贵族男子的脖子有十分夸张的装饰,那是用白布叠成的轮状褶裥领,配有蕾丝边。据说这种装饰在社交场合吃饭时也不能摘下,需要用特制的长勺来进食。女性的装束主要凸显身材的自然匀称,不再严格束腰。衣袖也由原来的褶皱饰边变为自然宽松。当时卫生状况极差,有钱妇女还会在腰间系一个香囊,主要是掩盖街道上的恶臭气味。人们不能经常洗澡,身体气味很大,衣服内有跳蚤和虱子。
清教徒运动兴起后,又把英国人的服装打回原形。克伦威尔处决英王查理一世后,制定了严格的清教戒律,在礼拜天禁止进行娱乐或体育比赛,各行业都要歇业。这逐渐形成了一种传统。清教徒崇尚简朴生活。黑色、灰色和浅黄色开始流行。羊毛织物取代了天鹅绒,细亚麻布领口和袖口上不再绣上任何装饰。家庭妇女则穿一种白色围裙,如同挤奶女工的服装。中上层社会变得谨言慎行。他们的生活质量并未降低,而且比以前更加讲究。查理二世(1660—1685)即位后,清冷的社会风气逐渐转暖。国王喜欢头发飘逸的古代骑士形象。为了迎合国王的喜好,许多在清教运动中剃掉头发的人,在觐见国王时不得不戴上假发套。由此成就了假发产业。高档假发套皆由女性头发制成,富有光泽和弹性。低档假发套用的是死者的头发。在查理二世复辟时期,伦敦的很多男性喜欢穿女式服装。很多男士戴着假发,脸上贴着彩片,穿着肥大的宫廷礼裤,身上喷着香水,如同彩色柱子一样绚丽。
从17 世纪末到18 世纪末,贵族妇女喜欢穿由裙环撑开的裙子(The hoop petticoat)。这种裙子价格不菲、穿上后行动不便。这种穿衣方式一直延续到了维多利亚时代。爱尔兰作家奥利佛·戈德史密斯(Oliver Goldsmith,1728—1774)在《中国人信札》(The Citizen of the World)里,假借中国学者李安济的旅英观察,评论了这种夸张的服装:欧洲人总是嘲笑中国女子裹小脚,其实她们的长裙不一样可笑吗?她们走路拖着大幅布料,进退不便,转身更费力。好像一条受了刺激的鳄鱼,要慢慢把尾巴掉过来,绕个大大的圈儿。这个时期被称为“快乐的英格兰”。一切有助于快乐的事情,才具有真正价值。女性手提包在18 世纪最后10 年才问世,这后来成了女性外出的标配装饰。
从维多利亚后期开始,社会开始追求艺术文化的内涵和精致的生活品味。着装从外在奢华转向注重内在气质。简洁、实用而又不失风度的着装风格逐渐流行。当时只有量身定制的服装才能做到线条流畅和贴身。萨维尔街的裁缝店开始获得王室认可与惠顾,后来的英国贵族和绅士们也都到这儿来定做服装。当时伦敦城市上空弥漫着灰尘,男士们喜欢深色服装,这有助于保持整洁的外观。爱德华七世登基后,典型的英式晚装、西服套装、狩猎外套和礼服基本确立下来。爱德华七世在穿西装时,习惯敞开最下面一颗纽扣,这如今已经成了穿西装的规矩。爱德华七世去世后,他的儿子乔治五世继任。乔治五世注重社会道德,生活简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国王下令禁止舞会和奢华的社交活动,把两个王子送到军中服役。在乔治五世的影响下,节俭、勤勉、自强和善良成为主流社会的价值观。
英国服装业在19 世纪后期有了个性和驰名品牌。胜家牌(singer)缝纫机在1851 年问世后,提高了服装缝制和创新能力。1879 年,英国裁缝师托马斯·佰宝莉(Thomas Burberry)受牧羊人的麻质罩衫启发,研制出了斜纹防水面料,即嘎巴甸(Gabardine)。纱线经过防水处理后,织出的布料具有挡雨和透气的特点。这种布料做成的军大衣在1914 年的南非布尔战役中经受了考验。英国探险家欧内斯特·沙克尔顿(Ernest Shackleton)在20 世纪初期曾三次去南极探险,每次都穿着佰宝莉服装。这种军衣在“二战”中成了英军的标配。巴伯尔(Barbour)在1894 年开始生产野外防水外套。英式服装是按着英国人身材、脸型和气质设计出来的,也是在经历长期探索后才找到的最佳剪裁风格,衬托出了英国人的气质和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