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置业

安家置业

伦敦民居分为三大类,一类是独立别墅。这类房屋个性突出,前有小庭院和停车位,后面有大花园或小球场。二类是楼房。这都是近20 年兴建的。三类是联排房。两户人家中间用短墙或木栏隔离,后面有个小花园。英国工业革命后期,城市人口猛增。议会在1911 年通过了《住房法案》(Housing Act)。该法案确立了由国家拨款资助建房的方案。从1911—1939 年,全国建造了500 万套房屋。联排房的居室结构基本相同,有三个卧室、一个客厅、一个厨房和卫生间。“二战”结束后,中央和地方议会联手出台法规,鼓励开发商造房,解决住房短缺问题。大部分居民仍旧住在联排房里。

“二战”后兴建的联排房

英国拥有私有住房的家庭在西欧国家名列前茅。这与英国法律注重保护私有财产有关。早期法律倾向于保护有产者。1671 年的狩猎法令规定,自有土地的年收入100 镑者和持有公簿土地年收入150 镑者,才有资格进行狩猎活动。1832 年以前,无财富者无投票权。辉格党在1832 年促成了英国第一次议会投票权改革。根据改革法案,一人拥有年值10 镑的房产,或家产保证其每年缴纳40 先令地税者,才享有选举权。虽然这一条款已经废弃,民众的私有财产意识丝毫没有淡化。他们把居所视为“城堡”,乐意在家里花上很多时间。每年春暖花开后,家人都会油漆门窗、修补篱笆。他们的进展速度很慢,似乎在一边干,一边享受阳光的温暖。等到没有阳光时,人也不见了。我家的邻居修理屋顶时,他有一大半时间是站着琢磨。遇到下雨时,就用塑料布把屋顶罩上,似乎永远也修不完。也许是慢工出细活吧,也许是享受这一过程。

在伦敦租房或购房都要涉及很多法律问题,通常都要经过房屋中介。购房者或租赁者还要实地考察:首先要了解居住的群体;小区是否脏乱;花园是否经常修剪;汽车是否干净。这些都与居民素质密切相关。其次要选择不同时段,看进出社区的人们是否有礼貌,衣服是否干净得体。老酒鬼和游手好闲者,通常在晚上六点以后开始活跃。酗酒闹事和制造各种噪音,最令居民难以忍受。对于上班族和有孩子的家庭来说,还要看交通和学区情况。交通便利可以节约时间成本。伦敦交通与房价高低有密切关系。根据中介的介绍,地铁通勤时间每减少5~10 分钟,平均房价就会高出约5 万英镑。

房产是资产保值的手段。如果在一个地方生活超过三年,买房远比租房更合算。这也是英国人乐意购房的原因,况且首次购房在价格和贷款上有很多优惠。中产家庭通常有两套住房,市内有一套较小住房,便于上下班。城郊或乡村有一套宽敞住房。政府通过税收来调控房屋买卖,房价高,印花税就高。继承房产也要缴纳遗产税,起征点为32.5 万英镑,夫妻两人继承房产的起征点为65 万英镑,税率均为40%。随着房价走高,很多家庭的房产价值早已超过了32.5 万英镑的纳税门槛。调整遗产税起征点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如果自家房子出租,还需要交租金收入税。英国人不热衷投资多套房地产,主要是纳税过高的缘故。

政府有“无家可归者收容计划”,没有住房的家庭会被政府安置在临时居所里。他们一般要等上一到三年,才能得到政府的廉租房。很多人也能获得优先照顾。我曾经报道过这样一则新闻:伦敦一名高中女生成了单身妈妈,她利用这种特殊身份向政府申请住房。不到半年时间,她就住进了伦敦郊区的一套联排房。一楼的客厅、餐厅和厨房加起来有36 平方米,楼上有两个卧室和一个卫生间,她住得理直气壮。作为未婚妈妈,她完全靠政府救济生活,每月能领到1126 英镑救济金,其中包括房租、婴儿福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