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器具

饮茶器具

葡萄牙和荷兰商人最早把中国瓷器引入欧洲。当时的英国茶叶市场尚未形成。中国瓷杯主要用来喝烈性酒。英国东印度公司在17 世纪开始进口中国瓷器和茶具。有英国学者认为,中国茶具最早是作为压舱物进入英国的。每艘船上装载香料、丝绸和茶叶后,还需要压舱物,以保证在海洋中的平稳行驶。这些压舱物有铸铁和圆石,还有瓷器和紫砂壶。

中国茶具受到了贵族和富裕商人的欢迎。在市场驱使下,很多商家尝试开发瓷器和茶具。英国人萨缪尔·贝尔(Samuel Bell)在1729 年开始仿制紫砂壶,他和同时代的试验者都无法解决茶具在高温下炸裂的难题。真正的突破是托马斯·弗赖伊(Thomas Frye)。他与合作者在1744 年前后发明了骨瓷。这位埃塞克斯(Essex)陶工在陶土中混入了牛骨粉。牛骨龄必须是三岁,在自然环境下吃牧草长大。牛骨粉增加了陶土的黏合性和韧度。他先烧制素瓷,然后涂上釉料,再放入低温窑内二次焙烧。骨瓷的配方历经多次改进,在1765—1794 年趋于成熟。由于配方是商业机密,每位陶瓷商都说自己最先改进了配方。乔希亚·韦奇伍德(Josiah Wedgwood)在1759 年烧制出了骨瓷。该厂的骨瓷呈半透明,坚固耐用,图案鲜艳。韦奇伍德在1783 年被吸收为皇家学会会员。这是一位陶工能获得的最高荣誉。

英国陶瓷商早年也模仿中国瓷器上的图案:沏茶的侍女、吟唱的鹦鹉、河畔垂钓的老翁、柳梢旁低飞的燕子。这是英国人心目中的中国生活。中国人的绘画方式,却让英国人难以理解。在洁白的瓷器上,人物宛若漂浮在半空中,完全没有近大远小的透视概念。凭空一抹蓝色,就成了天空。三四道波纹象征着一条溪流。这种诗意性的中国绘画艺术,让英国人难以欣赏。为了仿造出中式瓷器,他们主要模仿花卉图案,并逐渐创作出英国人欣赏的瓷器绘画,主要是飞燕剪柳枝,古亭配流水。

1730 年前后专为英国市场烧制的珐琅彩茶壶

1904 年, 纽 约 杂货商托马斯·沙利文(Thomas Sullivan)发 明了茶袋。他当初用的是纱布袋,里面装着细碎的茶叶。这成了西方人泡茶的一大发明,其背后是标准化生产程序。长方形的纸质茶袋在1944 年问世,保守的英国人竟很快接受了袋茶泡茶。茶袋上有两千多个细孔,采用的是可降解的环保材料。虽然茶袋看上去品相不佳,并不影响茶水口感。这大幅提升了CTC 红茶的销量。CTC的含义是“切碎、撕扯和卷曲”。这种工艺的优点在于快速浸出茶叶内含物。红茶中有茶黄素和茶红素。茶黄素越高茶汤越亮,茶红素越高则茶汤越暗。CTC 可以通过不同茶叶搭配,平衡茶黄素和茶红素的比例,让茶水具有“浓、强、鲜”的特质。自茶袋发明以后,民众更乐意用粗厚的杯子喝茶。不同造型的茶杯纷纷问世。茶杯烧制方法简单,粗大厚重的茶杯还有保温效果,颇受英国人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