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善行
英人不爱凑热闹。若有人围观,必有大事。一日,我上班路过摄政运河旁的海盗城堡时,看到狭窄的人行道和桥头都挤满了围观者。他们在观看两只白天鹅攻击一只黑鸭子。这无关乎正义与非正义。每当黑鸭子孤身反击时,围观者就发出欢呼声。当黑鸭子处于下风时,人群就叹息一片,大声斥责两只白天鹅。黑鸭子根本不是两只白天鹅的对手,最后落荒而逃。围观人群为黑鸭子鼓掌欢呼,直到看不见黑鸭子的踪影,人们才愉快离去。
英人有同情弱者的传统。如果有人牵着一只狗遛弯,就会有人搭讪,称赞小狗长得漂亮,告诉对方自己掌握的养狗方法,甚至约定一起遛狗的时间。如果一条狗孤零零地蹲在路边,就会有人低头询问:“你叫什么名字?你的主人呢?你要去哪里?”两只狗打架,英国人便本能地站在弱者一方,甚至会阻止强者攻击弱者。他们的生活准则是,即使失败者不值得同情,也绝不能继续追打已经倒地者。如果强者继续追打弱者,就违反了公正原则。
除了同情心之外,英国人对很多动物都充满着感激之情。在伦敦海德公园东侧,爱护动物组织在2004 年建造了一座参战动物纪念碑(Animals in War Memorial)。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大批牲口驮着武器弹药和粮草,跟着军人转战战场,信鸽传递情报,它们大部分都丧生于战场。在参战动物纪念碑上,雕刻有驴、马、骡、猴、骆驼、鸽子和萤火虫。在“一战”期间,战壕上空的萤火虫,不仅帮助军人改善了心情,还用点点亮光,让军人准备武器和观察敌情。这些不起眼的萤火虫,也成了战争中的小小英雄。
几乎每一种动物都有保护组织。有蝙蝠保护热线、獾保护基金、刺猬保护团体。在威尔士,每年青蛙去河里产卵时节,上百志愿者都会穿上橙色荧光服,站在公路边看护穿越马路的青蛙,生怕车辆轧死它们。很多地方还有一些奇特的保护动物条例。苏格兰遗产组织(Scottish Heritage)禁止民众在夜晚用灯光寻找小动物,以免惊扰了他们的睡眠和觅食。如果有工作或研究需要,则需要向苏格兰遗产组织提出申请。狐狸曾是农牧业的公害。到了狩猎季,贵族们就会穿上猎装,带上猎狗和号角,在自家农田里围猎狐狸。狐狸的狡猾总能激发起猎狐者的极大热情。随着狐狸数量大幅下降,狐狸成了弱者。热爱动物的民众成立了“反对残忍体育项目联盟”,大规模游说议会。议会在2004 年通过法令,禁止了这项延续了600年的贵族运动。
热爱小动物,才会让社会充满温情。英国的池塘生活着野鸭和天鹅,人们路过时都避免大声喧哗。居民为松鼠撒下松子或面包渣。我的邻居在公寓附近发现了小野鸭。野鸭的绒毛湿漉漉的,已经奄奄一息。估计它是从附近的摄政运河里跑出来的。邻居曾经是一位兽医,把它带回了家,经过七天调养,小野鸭恢复了健康。邻居带着孩子把它重新放回摄政运河里。小野鸭一直不肯走开,紧紧跟着孩子走。孩子与它捉迷藏,它总能敏锐地发现孩子们,欢快地跑了过来。邻居说:“你走吧。”小野鸭天真地看着,毫不理会。当一群野鸭游过来时,孩子们看准时机,立刻把它赶到河里。它起初有些惊慌,盯着鸭群,然后慢慢靠近。邻居说,没有事啦,它会融入野鸭群的。
宠物狗可以拉近陌生人之间的距离
英国人对动物的关注,甚至超过了儿童。全国防止虐待儿童协会(LSPCC)于1883 年在利物浦成立,比全国防止虐待动物组织晚了61 年。当年,下院议员理查德·马丁(Richard Martin)向法院起诉比尔·伯恩斯(Bill Burns)虐待自家毛驴。理查德·马丁把这头毛驴牵到了法庭。这是法院判决的首起虐待动物罪。各种报纸竞相报道。在社会呼吁下,议会在1822 年通过了《虐待牲畜法案》(Cruel Treatment of Cattle Act, 1822),又称“马丁法案”。1824 年6 月16 日,防止虐待动物协会(SPCA)在伦敦的老斯劳特咖啡馆成立。维多利亚女王在1840 年同意成为该组织的庇护者,该组织更名为英国皇家防止虐待动物协会(RSPCA)。
英国皇家防止虐待动物协会有4 所动物救助医院、十多个诊所、4 个野生动物救助中心。这些组织免费为受伤或弃养的动物治病。动物保护组织还开设有215 家慈善店。附近居民把旧衣服和不使用的物品送到店里,衣服经过清洗和烫熨,标价后挂在店里出售。原价100 英镑的衣服,这里也就卖3~5 英镑。店铺主要由义工管理和运营。全英国有1/3 的流浪狗都是通过该组织找到了新家。我女儿在伦敦读书时,在寓所的阳台养了一只兔子。等女儿大学毕业,去外地读研究生时,只好把那只灰兔子托付给了宠物之家(Pets at Home)。宠物之家免费寻找新的领养人。很快有人为孩子领养了这只兔子。店家打电话把这一消息告诉了我女儿。
为什么英国人有这种心态?哲学家罗素的回答简单又深刻:爱、知识和怜悯。他认为这三者构成了英国文化的精髓。除此之外,孤独感也可能是一个现实理由。英国人情冷漠,狗对主人不离不弃,自然成了人的最好伙伴。当孩子小的时候,狗是孩子的玩伴。当孩子长大成人后,老年人就把猫或狗当成了孩子。一位欧洲大陆作家向不同行业的英国人问了同一个题:荒郊野地里有一个老人和一条老狗,老狗饿得奄奄一息,老人身上只有一口吃的。这时候,你应该救谁?英国人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当然是救那只老狗了,它多可怜啊,连个饿字都说不出来,也不会为自己乞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