绅士

绅士

绅士文化在西方社会有不同解读。相较而言,意大利绅士善于恭维女人,喜欢打扮自己,让自己看上去神采飞扬。法国绅士潇洒风流,追求浪漫情调。英国绅士低调谦逊、风趣幽默、注重礼仪。英国绅士文化浸透在社会深处。当年我来英留学时,随身带着一件又大又重的行李箱。每当我上台阶时,总有人过来帮我抬一下。我在街上打听地址时,也有人过来热情指点,甚至带我走上一段。进入大门时,前面的人总会扶一下门,以免门自动关闭时碰到我。人的种族不同,唯有礼仪可以让人相互尊重、平等相处。

英国小镇上的老绅士

绅士不属于某个阶层,而是承载社会核心价值的精英群体。在伦敦帕尔摩尔街(Pall Mall)上,你会经常看到衣着讲究的男士,匆匆走进一家绅士俱乐部。绅士俱乐部在18 世纪开始风行。资产新贵是在工业革命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没有古堡,也没有庄园,只能在城市里寻求聚会场所。在19 世纪末,伦敦有400 多家俱乐部,其中近半数经营至今。很多俱乐部还保留着老规矩,如禁止使用电子设备,包括手机和电脑等。这些俱乐部被比喻为“绅士修道院”,在里面修行一两年后,更懂得社交礼仪和规范。

加入绅士俱乐部并非易事,新人入会要有多位提名人(Proposer)和附议人(Seconder)签字担保。有的俱乐部还需要2/3 的会员投票同意方可入会。申请者的经济状况、职位和职业都是申请者能否入会的重要条件。一旦加入会员,需要缴纳一笔不菲的会员费。绅士俱乐部沿袭传统的着装制度,男士须穿西服、佩戴领带。会员一般可以邀请客人到俱乐部。俱乐部里有图书馆、茶室、餐厅和娱乐室。聚会程序首先是轻松的酒会,大家畅谈交流,然后进入宴会厅或自助餐。信息社会使得男人有更多的交流渠道,绅士俱乐部已经远不及过去热闹,但它们依然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绅士的最初含义十分简单。1414 年,国王亨利五世执政期间,“绅士”一词开始使用。当时专指男爵家族中无头衔的年轻人,其地位低于骑士和贵族。绅士不是王室册封的头衔,但也有约定俗成的条件,即绅士的主要收入来自私有土地,而不是靠薪水或放高利贷。绅士在当地担任一定官职,有贵族亲属或与贵族联姻。他们注重道德,讲礼貌。其中很多人通过奋斗获得了贵族头衔。

工业革命以后,英国的商业气息变得浓厚。绅士的道德标准被提到了新高度,家庭背景不再重要。英国有句名言,即无道德者难成绅士。道德的法则需要用心来遵守,而不是来自外力和强加。绅士不是头衔,而是需要德行和社会认可,仅仅有钱远远不够。19 世纪末,伦敦首家百货商场的创办人威廉·威特利(William Whiteley)听店员汇报说,有三个女孩子合伙从商场里偷窃商品。经调查,他得知这三名女孩的父亲是一位有声望的律师。威廉·威特利私下约见了这位律师,并告诉他三个女儿的偷窃行为。这名律师十分生气,扬言要以诽谤罪控告威特利。当他回家询问自己女儿时,女儿承认偷拿了商品。这位律师立刻向威特利道歉,并变卖了家产,辞去了所有职务,远走他乡。绅士的高贵之处,就是干净地活着,有尊严地活着。

“二战”后,英国经济疲惫下滑,社会趋向保守。这反而提升了对道德的要求,降低了对失德行为的容忍度。人们心中依然把绅士精神视为社会文化的最高标准。BBC 在2002 年评选出了100 位最了不起的英国人。南极探险家沙克尔顿爵士(Ernest Shackleton)位列前十名。1914 年初,沙克尔顿在招募横跨南极大陆同行者时说:“这是在极端苦寒和危机四伏之地工作,难以保证能安全返航,而且酬薪微薄。唯一的荣耀是活着回来。”他们挑战人类的体力极限,被视为民族英雄。生物化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博士先后于1958 年和1980 年两度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有记者问他为何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时,桑格博士说自己就是爱在实验室里瞎折腾。他拒绝册封爵位,他晚年在自家花园里养花弄草,过一种朴素平静的生活。诗人霍普金斯(Gerard Manley Hopkins,1844—1889)说:“即使英国人不能给这个世界留下什么别的东西,单凭绅士这个概念,他们就足以造福人类。”英国民众对一个男人的最高评价是:嗯,一个真正的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