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层和焦虑
中产阶级概念最早出现在1766 年版的《牛津英语词典》。这意味着中产阶级在18 世纪后期已经形成。英国作家阿瑟·杨(Arthur Young,1741—1820)说,中产群体的显著特点是有知识、有智慧、善于学习。这是对英国中产阶级特质的最早描述。从1854 年到1900 年,公务员人数增加了一倍。他们在1870 年以后都是通过公开考试后选拔上来的。到了维多利亚时期,各阶层的收入都有了精确统计。中产阶级队伍庞大起来,包括教区教士、律师、教授、医生、手工艺大师和公务员等。他们通过商贸、实业或专业技能来获取收入。他们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形成了19世纪英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两次世界大战耗尽了维多利亚时代积累的财富红利,中产阶级遭受了最严重的打击。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了英国人的正常生活。从1914 年到1918 年,人均每周食糖消费量从1.49 磅减少到0.93 磅,鲜肉从2.36 磅减少到1.53 磅。在1917 年圣诞节前两个星期里,伦敦食品店外排起长龙,妇女们抱着婴儿,领着孩子排队等待食物配给。“一战”结束后,国债已是1914 年的4 倍,到了1932 年,债务负担相当于战争开始时的12 倍,严重拖累了英国经济复苏。“二战”爆发后,英国人又与纳粹德国展开了殊死较量。战争结束后,军人伤亡30 万人,平民死亡6 万多人,有3.5 万商船船员葬身大海。战前的黄金和美元储备也丧失殆尽。英国社会变得萧条和沉闷起来。
工党领袖艾德礼在1945 年大选中提出了“让我们面对未来”竞选纲领,最得民心的政策是完善国民保健、实行全社会保险。中下层选民把选票投向了工党。下议院先后通过了《国民医疗服务法案》(National Health Service Act)和《国民保险法案》(National Insurance Act)。从1947 年开始,英国变成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这需要以高额税收为前提。巨额财政赤字迫使政府加征个人所得税,负担最重的是中产阶级。一个白领的收入,在除掉税金和养老保险后,到手的薪水只有2/3。这种高福利带来了英国社会特有的“懒惰病”和官僚作风。国有企业利润普遍下降,传统价值观也在逐渐淡化,年轻人变得懒散和无所事事。1970 年,英国北海发现了石油,英国经济才免于被福利保险体制拖垮。
保守党在1979 年执政后,撒切尔夫人把财政收入置于首要地位。她推出了一系列私有化政策,精简和压缩公共机构人员,鼓励自由竞争,强调市场的调节作用。这种私有化过程是一把双刃剑。公司里的竞争意识明显增强,但是职员们对公司的忠诚度普遍降低。失业人数在1986 年1 月增加到了340 万人,占全部工作人口的14%。很多公司职员不知道自己5年后会出现在哪里,人们变得急功近利。公开在餐桌上谈论钱财不再是社会禁忌。保守党领袖梅杰担任首相后,在 1991 年7 月推出了《公民宪章》(Citizen Charter),纠正私有化带来的混乱,确立公共服务行业的标准,增加政府透明度和民众知情权。服务行业有了显著改善。阿拉伯王子们、石油大亨、阿拉伯金融寡头纷纷来伦敦投资置业,资金的充裕也大幅推高了房价。全社会开始盛行“先拿货后付款”的消费模式。
2008 年的经济危机刺破了金融泡沫,整个社会陷入经济萧条中。信息产业开始重塑社会。中产人士担心自己失业,家庭生活水平下降,孩子难以得到良好教育。抑郁症成了中产阶级的流行病。英国广播公司对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丹麦等欧洲七国进行了调查,发现英国人中患抑郁症的比例为26%,在七国中名列榜首。根据该公司的调查和分析,中产阶级占全国人口的31%。信息产业让中产阶级分化为两个阶层,一个是传统中产阶层(Established Middle Class),另一个是技术型中产阶层(Technical Middle Class)。前者占英国人口25%,主要就职于传统行业,有广泛和固定的人脉关系。后者是借助互联网崛起的中产人士,占英国人口6%。他们在经济上相对富有,偏爱网络文化,但是欠缺社会和文化资本。信息社会强化了传统中产阶级的危机感,他们对紧邻自己的阶层颇为敏感。这种敏感和焦虑如同影子一样,一直伴随着他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