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队与规矩
每年都有上百万游客来英国旅游。游客素质参差不齐。排队购物时,经常有人插队。遇到这种场景,大部分人英国人都有些傻眼。他们起初面面相觑,个别人会发出嘘声,有人露出鄙夷神色,大有捍卫领土疆界的气势。这时候,互不相干的队伍会被一种气场串联起来,队形变得僵直,如同一只被细棍惹恼的大青虫,扭动几下,让插队者失去了往里挤的勇气,悻悻离开。
排队已经成为英国人的潜意识行为。遇到前面有人站着,后来者如同条件反射一样,会自动站成一条线,后者甚至还要向前面的人确认一下,“你在排队吗?”以避免自己站错了队。即使队伍看上去有些散乱,绝少插队者。为了看一场演出,有时购票需要排队两三天,售票处门口甚至搭起了帐篷,排上了椅子。匈牙利裔作家乔治·麦克斯(George Mikes)在20世纪40 年代生活在伦敦。他调侃说,排队是这个无趣民族所能干出来的最有激情的事情。
英国人讲究规矩,连体育娱乐也不例外。英国人发明了足球、棒球、橄榄球、网球等,也为它们制定了规则。这种规则思维影响了他们的行为方式。工业革命时期,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城市急剧膨胀。社会处于混乱状态。规则起到了重要规范作用。一旦他们接受了规则,粗糙的行为就会变得细腻。英语中的“polite” 最初是指“打磨光滑和擦亮”,后来则有了“优雅”和“礼貌”等文化含义。“Urbane(城市)”一词也含有“温文尔雅”的意思。18 世纪,英国城市开始流行咖啡馆。无论一个人有何种身份,一旦进入咖啡馆后,就要遵守咖啡馆的规矩,包括吸食鼻烟、茶桌上的礼仪等,否则就会视为不受欢迎的人。遍布城市的咖啡馆培养了都市文化,一种新型的交往礼貌,一种平和的聊天和读报氛围。高雅的俱乐部传播了绅士礼仪。它们都是社会礼仪的培育场所。乔治五世在1910 年登上王位后,英国进入了温莎王朝。温莎时代被称为礼仪和讲究的时代,如购物要排队、进门、乘车或进电梯时,都要女士优先。夫妻走在街道上,丈夫要走在外侧,作为对女性的关照。在进入大门时,总要回头看一看身后是否有人。如果后面有人,就会扶住门,直到后面的人进去后才松手。
英国小镇的建设和管理也具有严格的内在秩序
秩序和规矩是公平公正的重要保证。“一战”期间,英国实行食品配给制,当时食物短缺,商店门口总有长长的队伍。人们耐心等待,绝无插空加塞者。根据1918 年1 月出版的《泰晤士报》报道,在伦敦的史密斯菲尔德肉市,每天有4000 多人排队买肉。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排队购物发展出了排队礼仪。如果队伍中有两个人搞不清先后,一方必会请对方排在前面,自己一边主动后撤,一边说:“您先请!”在德国纳粹飞机狂轰滥炸伦敦时,男女老幼都是有秩序地进入防空洞,没有吵闹推搡,而是鱼贯而入。偶尔还听到有人低声安慰,“别着急,出来后我们一起喝杯茶。”
伦敦的主要街道都是19 世纪设计建造的。民众只有遵守规则才能保证交通畅通
1951 年,英国《民众报》(People)调查了国民性在过去一个半世纪里有哪些变化。各行各业的1.1 万人接受了调查。项目负责人戈尔(Geoffrey Corer)调查后得出如下结论:“在过去150 年里,国民性格并没有发生真正变化,但是外在变化巨大。没有法律意识的民众变得遵守法律;喜欢逗狗、逗熊游戏、观看公开绞刑的国民,变得富有同情心和敏感。国民生活中的腐败现象已经被更多诚实所取代。”在法律和信仰影响下,社会逐渐形成了共识:排队就是法制。自己的权利不让,别人的权利不抢。
排队的良好习惯也会延伸到其他领域,这是对公共秩序的遵守。在驾车过程中,他们习惯用闪灯或手势表示“借光”和“感谢”。在道路狭窄处会车,驾车人会用闪灯表示礼让,示意一方先行。先行者从方向盘上抬起一只手表示感谢,或向窗外伸大拇指。没有红绿灯的路口,驾车人都十分谨慎,先确定是否有行人通过,因为行人有优先通行的规定。只有在紧急时刻,需要提醒对方注意或表示不满时,驾车人才会按喇叭。
在英国只有一个地方不用排队,这就是在酒馆里。虽然看不到队形,酒保扫一眼,就能记住服务的先后次序。顾客也知道自己排在哪位顾客后面。即使酒保记不住顾客顺序,也是低低地问一句,下一位是谁?酒保只需一个眼神接触,或通过顾客的手势或姿态,就能判断出先后次序。被注意到的顾客也会用微笑或扬起下巴来回应。喝酒属于个人消遣。在一对一的消费服务中,无论两个人怎么站立,都是一个不错的队形。
英国人排队不喜欢靠得很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