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乡村
乡村看上去有些谨慎,把家底和心思都藏在恰当位置。这是我初次接触乡村的感觉。伯顿客栈在村子中间。我轻按门铃,客栈老板西蒙走了出来。他是一位头发花白的中年人。我说出自己的姓名和预定时间,老板就把钥匙交给了我,既不看我的任何证件,也不需要押金。这是一种信任。老板说:“到了夏天,这里全是游客,到处塞车。你来得正是时候。”我不知道他在炫耀还是抱怨。西蒙原来在伦敦工作。他厌倦了一天到晚地忙碌,来到这里租赁了个农舍,开办了这家客栈。标准客栈都有停车位、Wi-Fi、淋浴和英式早餐。我的房间很小,空间被最大限度利用,地毯刚被吸尘器吸过,留下了来回摩擦的痕迹。
典型的英国乡村格局
乡村商店在周末多半歇业闭店,少数杂货店也开门很晚。第二天早上,我下楼在客栈餐厅吃早饭,里面有五张桌子,餐桌上的花瓶里插着刚采摘的鲜花。门口走进一位睡眼惺忪的老人。他是本村人,说家里来了老朋友,想从客栈里买四瓶啤酒。老板西蒙吓了一跳,连忙说:“你想让我犯法呀。我这里卖酒违法。”老人可怜巴巴地说,“我知道。可是我需要酒,要不先从你这里借四瓶,明天还你”。老板想了想,就转身去酒窖取酒去了。这位老人满脸歉意,自言自语道:“下次投票时,我一定要让竞选者承诺我的请求,让店铺在周末也营业。哪位竞选者有承诺,我就把票投给谁。”他觉得自己这一票很重要。
我吃完早餐后,太阳已经升得老高,我去了教堂附近农贸市场,那里有几位村民在售卖农副产品。一个木桌子上摆着果酱和奶酪,还有烤面包,都是村民的手工制作。我想购买一瓶果酱。那位女摊主走了过来,并没有拿给我,只说了一句,“一瓶要6 英镑呢”。 她觉得自家的果酱有点贵,却认为值这个价钱,又替我考虑值不值得买。我肯定地点点头。摊主才递给了我一瓶。她说,这是低糖的,加点砂糖更好吃。
农舍的屋顶是亮灰色的石板,坚固厚重,成了乡村的主色调,淡黄色和珍珠灰的墙壁颜色,衬托着屋边花草,显得随性自在。很多屋顶上设有一个风向标,有的造型是雄鸡,有的是帆船,体现了房屋主人的爱好。一个乡村就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乡邻们相互抚慰,互通有无,他们一起去教堂,参加婚礼和葬礼。村民们在选择配偶时,更倾向于在本教区内选择。他们认为同一村庄或教区的人,更有安全感和归属感。乡村散文家玛丽·拉塞尔·米特福德(Mary Rusell Mitford,1787—1855)在《我们的村庄》(Our Village)散文集中,描述了原始乡村生活:“无论何时,就相伴一生的住宅而言,我最喜欢的莫过于这个国家里偏居一隅的小村;一个微不足道的邻舍,不是名人雅士的那种豪宅,而是茅舍和类似房屋,我的朋友称这种卑微、难以描述的居所为‘宅院或小屋’。街坊邻居那么熟悉,如同我们花园里的花朵一样;我们拥有一个小小世界,局促封闭如蚁丘中的蚂蚁,蜂巢里的蜜蜂,围栏内的羊群,修道院里的修女,船上的水手;我们熟悉这里的每个人,每个人也熟悉我们;我们关心每个人,也敞开心扉,希望每个人都关心我们。”这是乡下人的生活和心态,琐碎又细腻,殷勤又狐疑,沉稳中透露出笨拙和真情。
在乡村旅游,村外的农田也就成了观光地。野外的光线很有穿透力,没有高楼的阻隔,所有叶片都成了能量放大器,增加了光线的强度。村庄远处有一条铁路线,树丛中可以看见疾驰而过的列车。阳光反射到客车的车厢上,折射出一道道锐利的光线。当年修建铁路绝非易事。如果地主们不同意修建,任何组织也毫无办法。铁路部门只好派出游说团,让地主们了解铁路的好处,甚至出高价收购铁路沿线的土地。这被称为“推销英国铁路”。汽车和公路兴起后,很多不盈利的客运路段又被放弃。曾经的努力并没有完全白费。有的被开发成了旅游小火车,吸引“铁路迷”们前来拍照,踏足寻觅工业革命的远去背影。
21 世纪的乡村景观,已经与19 世纪有很大差异。在1945 以后,大片的灌木树林逐渐消失。石楠丛生的野地被开辟成了牧场,燕麦田取代了灌木林。高压输电塔越过一片片平原。农村的耕作、播种和收获已经全部实行了机械化。这些农机具都存放在村边的铝合金大棚里。我路过一个大棚时,看到父子俩在喝茶。大棚一角是捆扎好的羊毛。田野里有时断时续的嗡嗡声。这让我想到那个纺织机轰鸣的时代。英国曾经是欧洲羊毛第一出口大国。伊丽莎白一世登上王位后,颁令禁止羊毛出口,促进羊毛的深度加工。英格兰毛纺业成了最重要的产业,并催化了英国工业革命。羊毛还是那堆羊毛,工业革命却已经进入了人类文明史。
父子俩脸庞红扑扑的,那是太阳烙下的印痕。他们在讨论如何逮兔子。他们告诉我,最近这里兔子很猖獗,在田野里打洞,毁了不少庄稼。他们决定买两条猎狗,专门对付兔子。父子俩有修车手艺,却乐意生活在农村。他们不喜欢伦敦的吵闹和交通拥挤。当他们运输粮草,遇到堵车,或闻到一股臭味时,他们总会抱怨:“简直跟伦敦一样。”谈到伦敦时,他们表情淡然,好像那不是开车一个小时就能到达的地方。
我向父子俩道别,继续在田野里拍照。一只松鸦在树枝上百无聊赖,它突然叫了一声,好像被自己嘎嘎的叫声吓了一跳,又落到更高的树枝上,继续寻找有趣的东西。乡村的宁静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城里人赚到钱后,要在乡村购买土地和农舍,这才被定义为成功人士。据《英国电讯报》报道,预计在2025 年之前,英格兰农村人口将保持6%的增长速度。为了迎合观众需求,英国广播公司开办了一档乡村节目《乡村档案》(Country File),里面介绍乡村生活,描述野生动物的生存现状、传统手工艺品,探讨可再生能源等。这档电视节目自1988 年开播以来,一直拥有高收视率。它摸准了观众的心理和脉搏。
英国人的保守心态源自乡村培育的心理机制。乡村的树木和田野最接近自然法则。这种法则就是秩序,而秩序是人间社会的经纬。长期居住在乡村,需要付出相对闭塞的代价。我去过的乡村中,小超市都是全国连锁店,价格同城里一样,品种极其单调。乡村有公交车,却十分缓慢。人们出门办事需要自己开车。去电影院或博物馆,走亲访友都必须纳入每月计划中,不可能像在城市那样,抬腿就走。看病也不及都市里方便。我把乡村理解为一种生活状态。它如同砾石中的鲜花,只需仰望天空,有一种独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