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移民

新移民

19 世纪是大英帝国的全盛时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国家,都自带一种道德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促使他们推行英式管理和文化,试图把当地人从“蒙昧”中拯救出来。他们对反抗者的镇压似乎就有了正当理由。“一战”在1914 年爆发后,英国国内劳动力人口剧减和高额战争费用支出,导致了英国经济危机。英国公司招募了有色人种来填充海员等职位的空缺。“二战”爆发后,英国的自治领和殖民地一共出动了约500 万军队,其中半数来自印度。英国国内急需大量廉价劳动力。1948 年6 月22 日,帝国疾风号(The Empire Windrush)载着492 名牙买加移民抵达蒂尔伯里码头。这批牙买加人的祖先最早是由英国人从非洲贩卖到西印度群岛的奴隶。他们的后代如今来到了英国,由此拉开了“二战”后移民的序幕。

最早的移民多是成年男性。1957 年,妇女儿童的数量逐渐超过了男性。这意味着移民在岛国会孕育出更多后代。在印巴大规模移民后,又有大批来自肯尼亚和乌干达的南亚后裔。在1958 年,约有21 万“有色少数族裔”生活在英国。第一代移民主要从事对白人毫无吸引力的工作,主要是机场后勤、铁道部门,以及蔬菜瓜果采摘业、鱼肉类屠宰等行业。议会在1965年通过了《种族关系法案》(Race Relations Act),该法案先后修订三次,禁止任何种族歧视行为。议会也通过了限制移民英国的多个法案,并设定了移民英国的额度。

很多来自殖民地的人,对英国并不感到陌生。印裔苏吉塔对我说,印度西姆拉(Shimla)与英格兰的莱斯特市十分相似。苏吉塔向我讲述了自己融入伦敦社区的过程。她的丈夫在英国大学毕业后找到一份工作,苏吉塔结婚后也来到了伦敦,住在相对便宜的南伦敦。苏吉塔是家庭主妇,平时在自家院子里养草种花。两位白人男孩子放学后,经常过来问她,你的皮肤这么黑,干吗不回印度?苏吉塔说,“我来伦敦,可以让这座房子更漂亮啊。如果你们有兴趣,你们可以帮我种花啊。我付给你们报酬”。俩孩子犹豫了一阵子,就走开了。几次对话过后,俩男孩同意在周末帮苏吉塔浇水种花。苏吉塔每次都付给他们两英镑。三个月后,俩孩子带着母亲过来了。白人母亲连忙向苏吉塔道谢,说两个儿子在家爱干活了。他们用积攒的钱给自己买了文具。苏吉塔的聪明与善良,让她融入了英国人的社区里。苏吉塔的经历只能算是特例。对于这些移民,多数英国人采取的是容忍(tolerate)但不融合(integrate)的态度。到了1971 年,英国移民人口总数为120 万人。

伦敦的印度社区索斯霍尔

在移民队伍中,有很多高智商的后代。他们继承了自己的传统文化,也吸收了英国的文化价值观。他们具有了混合思维,在思考时更容易左右逢源。这些人在科研和文化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2017 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他与印裔作家奈保尔、萨尔曼·拉什迪称为“英国文坛移民三杰”。奈保尔在2001 年10 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说:“这是对英国,我的家乡,以及对印度——我前辈家乡的巨大贡献。”石黑一雄承认自己的思想来自日本和英国的中产阶层。这种混合文化和种族背景,让他们在英国成了第三种人,有一种“无根情结”。这种混合思维让他们分不清自己究竟是谁。石黑一雄曾经说,不刻意选择,也就少了困惑。

在土著白种人眼里,“有色人种”可以有多种解读。他们把石黑一雄、萨尔曼·拉什迪、奈保尔视为英国人。对非洲裔也采用这一带有种族色彩的评价系统。如果非洲后裔在体育竞技中获得了世界冠军,那他就是英国人。如果在比赛中输了,他就是“有色人种”。如果吸毒或触犯刑法,那他就是“非洲难民”。英国历史上最杰出的中长跑运动员法拉赫是混血儿。他于1983 年3 月23 日出生在索马里城市摩加迪沙。他在8 岁那年随母亲来到英国。由于英语差和肤色黑,他在入学第一天就受到了白人同学的嘲笑。法拉赫获得了多项中长跑世界冠军后,他的索马里难民身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英国英雄。

大部分新移民生活在社会底层,无法吸收英国的主流文化价值观。这让他们更趋于坚守传统信仰,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在伦敦的穆斯林聚居区,穆斯林男子头戴白帽,女子穿黑色纱衣,生一大堆孩子,领取政府的各种补贴。有学者警告:“穆斯林正在用子宫打败英国传统价值观”。调查数据也有支持这一观点。2011 年英国官方宗教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英格兰与威尔士的常住穆斯林人口已达270 万,占英国常住人口总数的4.8%,比2001 年的人口调查数据几乎翻了一番。穆斯林的虔诚信仰,与基督教徒的懈怠形成了鲜明对比。白人结构的老龄化,与穆斯林人口的年轻化形成巨大反差。

移民带来的住房、子女教育和公共服务设施紧张等问题,致使社会上出现了反对移民的呼声。英国政府拟限制移民人数。这给人产生了英国将关闭移民大门的误解,导致了更多移民进入英国。很多城市出现了印巴社区。莱斯特市有印巴人一条街,伦敦的索斯霍尔(Southall)被称为“小印度”。印巴人的聚居模式也提升了族群认同感。当印度板球队与英格兰板球队比赛时,印度后裔却前来为印度球队加油助威,这一度引发了英格兰板球迷的愤怒。为了缓和本土民众与移民的冲突,工党在2007 年提出了当代英国文化有三大特征:自由、包容和多元。这一倡议没有在社会上取得任何效果。

穆斯林极端分子的恐袭活动,加剧了白人与穆斯林之间的疏离感。 2005 年7 月7 日,伦敦连续发生7 起爆炸,四名英国出生的穆斯林极端分子以自杀方式攻击伦敦地铁车站和公交车,造成了52 人死亡。宗教恐怖袭击事件此后接连发生,引发了社会对穆斯林社群的警惕。2017 年9 月15 日,伦敦地铁又发生爆炸,造成至少22 人受伤。这是当年的第5 起恐袭事件,前四起恐怖袭击共导致36 人死亡。一些穆斯林极端分子频频制造恐怖事件后,让白人开始质疑英国的多元文化政策。再加上英国经济不景气,大批青年人失业,凶杀和盗窃案频发。英国人把这些社会问题都归咎于移民。这种论调导致了排外情绪和种族歧视。

英国已经成了外国族裔增长最快的欧洲国家

英国政府在不断收紧移民政策,无奈伦敦的土著白人早已沦为了“少数民族”。2012 年伦敦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伦敦常住人口中,出生在外国的人口占37%,外籍居民占24%。白种英国人只占伦敦人口的44.9%。在公立学校里,有色人种占60%以上,有1/3 孩子的母语不是英语。英国国家统计局依据人口增长速度推测,到了2081 年,英国人口将达到1.08 亿。住房和停车位将会极度紧张。乡村的安静生活将逐渐消失,进而成为人口稠密的居民区。在2016 年6 月23 日的脱欧公投中,多数英国人选择了脱离欧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英国要重新掌控边界控制权,限制外国移民和东欧移民进入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