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

幽默

我在莱斯特大学留学的第一课,是老师介绍如何在当地生活和购物。老师说莱斯特市中心有个大菜市场,是西欧最大的露天菜市场之一,还用了好几个火辣的比喻,脸上带着诡异微笑。这让我们从心底里升起自豪感。虽说莱斯特大学在英国排名不高,但是有排名第一的菜市场,也很令人鼓舞和骄傲。我和几位同学下课后跑去看,顿时有些傻眼。菜市场面积只有篮球场大小。老师从“最好”里面分出来的“之一”,究竟算是老几呢?同学们面面相觑。20 年后,我探访母校时又去了这个菜市场。它已经搭建起了顶棚,环境更干净。我想起了留学第一课。此情此景,我体会到当时老师是在调侃。那是毛茸茸的幽默,温暖着,又酸酸地刺痒着。

英国人爱幽默,也乐意与朋友分享幽默。语言幽默有思维方面的机智,也有语意双关的文字游戏。说话曲里拐弯,话音刚落,敏感者会立刻捕捉到言语里的精妙。反应迟钝者回过神来,也会心一笑。人心隔肚皮,却可以用话语挠对方的痒处。这种柔韧又睿智的调侃,是英国人特有的交流形式。用牛津大学人类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的话来说,这相当于猴子们相互梳理毛发。话语配合肢体动作和眼神交流,可以不断刺激大脑皮层,生出更多兴奋和乐趣。剧作家王尔德是幽默高手。他经常妙语连珠,转弯抹角地表达观点:“有些人一来大家就高兴,有些人一走大家就高兴。”简洁明了的句子里有大深意。

“这样挺方便。”这是伦敦黑兹尔伍德雨伞专营店(Hazelwood House)的橱窗广告

英国人心里有一个自我认可的标准。当这个标准被扭曲或受到戏谑时,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愤怒,而是感到好笑,心里便会冒个幽默泡泡。这个泡泡里包含着价值评价。有研究者将幽默分成“正幽默”和“冷幽默”两种。前者是用乐观态度笑谈人生,后者是用揶揄和自嘲来掩饰尴尬。英国人以“冷幽默”见长。这与英国人的冷漠性格简直是绝配。这里有一个经典段子:有一疯汉在伦敦交通要道演说,声言要烧掉白金汉宫,绞死首相。这立刻吸引了众多行人,一时交通大乱。警察急忙赶过来说:“各位注意,赞成绞死首相的站到那边,赞成烧掉白金汉宫的站这边。留出中间的路让行人通过!”众人大笑,随之散去。这个段子只适合英国人。

抖笑料是一种智慧,也是创意。我去北威尔士旅游时,看到贝茨柯依德(Betws-y-Coed)火车站出口有个指示牌。上面写着距离燕子瀑布(Swallow Falls)5 千米。那是溪流汇成的微型瀑布,勉强算是当地八景之一,大部分英国人闻所未闻。当地人故意标出了它与世界著名瀑布的距离——距离世界上最大的尼亚加拉大瀑布7229 千米,距离世界上最高的委内瑞拉天使瀑布10 161 千米。这种小老鼠与大象比个头的倔强气势,让人哑然失笑。英国河水溪流多平静,在僻静处来一点浪漫描述,可以点燃游客的乐趣,非要去看一眼不可。这个创意广告为旅游景点加了高分。

英国并不总是美好,唯有自嘲可以彰显民族的乐观态度。英国Channel 4 播出的喜剧《权力的猴戏》(Power Monkeys)有很高的收视率。每集约有三分之一的内容选自当天新闻,然后串联起观众感兴趣的事件,造成反差和夸张的喜剧效果。2016 年6 月的英国脱欧公投结果,引发了社群撕裂。这也成了《权力的猴戏》的戏谑内容。剧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所以这就是公投,不知道将发生什么的人,向不知道正在发生什么的人提了一个无人知晓答案的问题。正是这样。啊,原来这就是民主。”这种幽默不是调和,不是妥协,而是一针见血的英式质问和嘲弄。英国喜剧最爱拿政治人物开玩笑。经典喜剧《是,大臣》(Yes Minister)通过喜剧情节和台词,揭开了政党体制和文官制的弊端和黑幕。这种嘲弄政治体制的做法,看似自我贬低,却是英国人深层自信心的体现。

幽默不仅需要共同的文化心理和社会背景,还需要语境和环境,否则难以引起共鸣。英语中的同音词和多义词都是制造笑料的手段。英国人特别善于运用委婉说法(euphemism)来表达身体功能,自来水厂(waterworks)指泌尿系统, 晃动的钻头(dangly bit)指阴茎。搞不清这些委婉说法,就会误认为双方在聊工程项目,毫无笑点。如果不知道一些典故出处,也会更让人不知所云。在一个喜剧节目中,一位剧中人从窗户里探出头来,低声说自己正在“讨论乌干达事务”,观众一片爆笑。原来在1970 年的一个伦敦媒体招待会上,一位乌干达政府内阁大臣与一位女记者性交时被当场发现。两人一边穿衣服一边声称在讨论乌干达事务。这一桃色事件被媒体披露后,成了一个经典笑料。

布里斯托尔街道上的幽默画

幽默当然也有很多禁忌,拿残障人的缺陷开玩笑就是一大忌讳。有些女性也不喜欢别人说自己形象差。瑞贝卡·阿德灵顿(Rebecca Adlington)是北京奥运会上的两枚游泳金牌得主。一位电视节目主持人说阿德灵顿的脸盘长得像饭勺,能减少水阻力。这引发了她和母亲的强烈不满。幽默是讨喜的方式。如果落入“必须幽默”的强制心理中,反而会弄巧成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