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礼仪

餐桌礼仪

英国的餐桌礼仪远比食物更讲究。英国人花费在餐桌礼仪上的时间,远高于烹饪食物的时间。英国人开始用餐时,就会变得安静起来,似乎有什么难言之隐。尽量控制嘴巴不出声,眼睛里多了一丝警戒,希望别人不要看到自己嘴巴上的面包渣或饭粒。尽管食物单调,他们绝少浪费。许多基督教家庭在饭前有祷告习惯,感谢上帝赐予的一餐一饭。他们会把剩下的饭菜收集起来,投喂过往的飞禽野鸟。

礼仪说到底都是一种受约束的行为。虽然未必发自内心,却是行为准则。英国人实际上更注重“吃相”。餐桌前的坐姿、咀嚼方式,能够反映一个人是否懂得礼仪。公司或中介公司考察一个人是否懂礼仪,往往要看其在餐桌前的表现。在中世纪,牛津大学万灵学院在审核奖学金候选人资格时,其中遴选条件之一就是让候选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在餐桌上吃芦笋、葡萄、水果馅饼,同时要看他们如何处理盘子里的馅饼渣。一个人是否贪婪自私,是否懂礼貌,是否有社交能力或思考能力,都可以通过吃相表现出来。在重视传统的百姓家里,吃饭也有很多规矩:吃饭时要端坐,嘴里有食物时不能说话,不能大声咀嚼。手指沾上油腻时,不能放到嘴里吸吮;后背不要碰到椅子上,必须坐直;无论糕点多么松脆易碎,也不要低头在盘子里吃,要轻轻把食物送入嘴中;唯一例外是喝汤。喝汤时可以轻轻把头低下,但要避免发出吸溜声。“请”和“谢谢”是餐桌上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孩子让母亲盛饭时,要说“请”。儿女为父母递过餐刀时,父母也要说“谢谢”。

在餐馆就餐时,食客不会大声招呼服务员,而是举手或注视服务员。当目光相遇时,服务员自然会走过来,低声交流几句,接着是点菜和酒水。上菜时,盘子里的食物并不多,慢慢咀嚼有助于品味食物的味道。取食物时,左手持餐叉,右手握餐刀。在使用餐叉时,总是叉背朝上,即使吃豌豆一类的食物,也不会把餐叉翻过来当铲子用。在吃土豆或牛排时,左手用餐叉固定食物,右手握刀轻轻切割。切下一小块后,用餐叉插住食物,送进嘴里,闭嘴咀嚼。若举杯喝酒时,刀叉要交叉放于食盘下半部。刀在下,刀刃朝内。叉在上,叉齿朝下。就餐完毕,刀叉并排放于食盘中间,顺便还要赞美几句。

高档餐馆的环境也是餐饮文化的一部分。里面光线幽暗,典雅的餐桌上铺着熨烫平整的白色桌布,酒杯透亮无瑕。在点菜时,侍者先要问“忌口”问题:对哪种食物过敏?是否能吃带面筋或乳糖的食物?是否是素食者?是纯素食还是半素食?这种高档餐馆讲究氛围。餐桌上刀叉列阵,盘子亮眼、餐巾平整。上菜慢是刻意而为之,让客人把心思放在吃饭上。盘子里的美食很少,空白处摆放着娇艳欲滴的菜叶。每道菜都单独端上来,保证了菜肴味道的独立性。每吃一道菜都要换一套餐具,刀叉交错,银光闪闪,如同微型演武场。最后对饭菜表示满意,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礼仪是一个人精神和道德品质的组成部分。不同性格的人,对礼仪也有各种理解。面对美食,一位意大利人可能会兴奋地手舞足蹈。英国人则会微笑着说,“真好”!英国人性格内敛含蓄,他们很少使用形容词的比较级,很少用“非常(very)”。我当年留学时曾在餐馆打工,领教过英国食客的保留性陈述(understatement)。如果不喜欢端上来的饭菜,英国人很少吵嚷抗议,只是象征性地吃几口。等到侍者过来时,他们会以退为进地抱怨几句,先道歉,似乎是对自己的无知表示歉意,然后说出自己对饭菜的看法。如果不认同侍者的解释,也很少争辩,只是不再与对方有任何目光交流,以免暴露出自己的真实态度。我曾经问过一位食客,如果食物不对自己的口味,又不抱怨,是否是丧失了自己的消费权益。对方肯定地说,不会。吃饭如同交朋友,人一生能有几位交心朋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