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
在大部分时间里,英国人都是在沉默。沉默是放空内心,沉浸在冥想当中,把自己幻想成了隐形人。哲学家罗素说:“所谓幸福的生活,一定是指安静的生活,缘由是只有在安静的气氛中,才能够产生真实的人生乐趣。”这种安静和沉默,可以制造内心的喜悦,而不是无聊和枯燥。英国人很享受这个过程。他们极少炫耀,也不爱吹嘘。他们把激动兴奋化为无动于衷,把传奇经历说得平淡无奇。听者需要懂得“平淡无奇”后面的深意。
沉默是礼仪的一部分。第4 代切斯特菲尔德伯爵(Earl of Chesterfield,1694—1773)在《教子书》(Letters to His Son)中告诫儿子:“永远不要显得比你周围人更聪明,更有学识。将你的学识像怀表一样,小心放进自己的衣袋里。不要轻易拿出来炫耀,不要故意让别人知道你也拥有它。”这是贵族的内心独白,也是贵族的做人准则。要懂得该闭嘴时闭嘴,自己不懂的东西不妄加评论。这种自审和谦逊往内心发展,就是理性中的沉默。有时沉默是一块磨刀石,让人的思考和洞察力更加锐利。
沉默可以分为不同级别。知识分子喜欢在沉默中思考人生。下层民众倾向于想入非非。英国多雾和湿气,容易唤起民众的古怪念头。暗夜中风吹草动,有人会说看到了中世纪骑士的影子。一个老教堂里漏雨,有人会说有少女在午夜抽泣。每当有鬼魂消息传出后,一张张苍白无力的脸,转瞬间像从烤箱里端出来的香肠一样,满血复活。他们相互招呼着,立刻开启“寻鬼之旅”。科学无法证实幽灵存在,也无法证实不存在。这就是他们热衷鬼故事的理由。我留学时也有类似经历。大学里有各种竞选活动,活跃分子经常把传单从门缝里塞进我的宿舍,期待我的投票。时间一长,我就感到有些厌烦。我想出一招,当小册子被塞进来时,我蹑手蹑脚走过去,猛然把小册子抽进来。外面的人看到小册子“自动”进了屋内,噌的一下子跑开了,边跑边喊,有鬼啊。我自己在屋里捂嘴偷笑。几次以后,我看到有学生在楼外指指点点。大概是在议论“闹鬼”的事。竞选时间过后,没有人再送传单了,这一恶作剧也就寿终正寝了。
在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后,沉默就是最好的自我保护手段。固有的阶层意识让英国人倾向于警戒和寡言。沉默寡言背后,就是习惯开动脑筋进行推理和判断。福尔摩斯就是这样一位沉默寡言的大侦探。他话语不多,善于从对方的表情和言语中捕捉破案线索,通过蛛丝马迹寻找真相。虽然福尔摩斯是小说中的虚构人物,却集中体现了英国人的侦探意识和推理爱好。沉默冷峻的福尔摩斯雕像就矗立在伦敦贝克街旁的地铁站。他的“住宅”门牌是在贝克街221B。1936 年伦敦城市扩建时,设计者根据小说中的描述,把福尔摩斯的家安置在此处,里面摆放了19 世纪的家具和侦探设备,简直就是福尔摩斯故居博物馆。
沉默隐含着复杂情感。压抑自我、为他人而牺牲自己、毫无怨言地接受命运,这些都是英国人的显著性格。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有句名言:“我观看,而且我沉默。”这是一种慎思笃行的态度。当代君主有三项政治权利,即咨询、鼓励和警告。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为君主增加了第四项权利,这就是沉默和不公开表态的义务。电影《女王》(The Queen)讲述了黛安娜王妃意外死亡的故事,重点刻画了伊丽莎白二世的内心活动。女王说:“现在的人们喜欢煽情和眼泪,华丽的表演。我不擅长这个,从不擅长。我习惯将感情深藏不露,不大惊小怪,不把喜怒哀乐都摆在脸上。责任第一,个人第二,这就是我从小被灌输的理念,这就是我所知的一切。”这是英国正统的文化价值观。2005 年7 月伦敦遭遇恐怖袭击后,人们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沉着冷静,按部就班地工作。
贝克街附近的福尔摩斯雕像
英国人喜欢安静的思考,一旦考虑成熟,就会付诸行动。这种性格塑造了英国社会的独特渐进模式。从社会中冒出来的新兴力量,总有些自恋和任性。如果受到传统势力的压制,就会变得坚硬锐利,必须摧毁掉对手。如果未受到传统势力的阻挠,那么新兴力量也懒得管它。这就是英国人的多面性。一个人习惯沉默,不喜欢讲话,他走上舞台后也可以侃侃而谈,妙语连珠;一个人可能不喜欢社交,遇到老朋友后,他们也许会站着聊上几个小时,也可能在谈完天气后,开始漫长的沉默。这种沉默不是负担,而是自在随意。沉默包裹着私人空间,这个私人空间大得出奇,里面装满各种想法。外人触碰不得,也难以猜测。对于英国人来说,那种沉默,不亚于满天的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