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脉

历史文脉

如果把英国建筑串联起来,它们就构成了英国历史的起伏文脉。早期建筑有古希腊廊柱式的石头建筑,有古罗马的拱券和圆形穹顶建筑。基督教又把十字形平面、塔楼和哥特式教堂风格带到了岛国。詹姆斯一世统治时期,房屋建筑越来越复杂,建筑师才成了一种职业。这个时代的橡木房子和家具以结实耐用著称。此前的房屋设计和建造都有木匠和砖瓦匠联合完成,没有成系统的规范设计,而是边建边修改。首先要保证房屋结构的安全性,舒适和方便是其次。建筑外观的装饰未给予足够重视,往往朴素到看不出来其特点。

最早的建筑师伊尼戈·琼斯(Inigo Jones,1573—1652)设计了多个伦敦标志性建筑,如白厅宫殿的宴会厅、格林尼治的皇后宅邸等。他是意大利建筑大师安德烈亚·帕拉第奥(Andrea Palladio,1508—1580)的第一位英国弟子。越来越多的英国建筑师依据岛国的气候和环境特点,设计出了适合本国人居住的房屋。这种房屋以客厅为中心,周边为寝室。民居多为两层,有框格窗户和门廊。门廊原本是地中海国家的建筑特征,主要是用来遮挡阳光。这种结构形式引入阴天多雨的英国后,主要用来遮挡落雨,形成了英式建筑的特点。

除了沿用欧洲大陆的建筑风格名称外,英国人更喜欢用本国君王的名字来概括其建筑风格,如都铎式、詹姆斯式、乔治亚式建筑。这更容易让人明白社会与建筑风格的相互影响。英国曾经有一段“建筑上少窗户”的历史。玛丽和威廉夫妇登上王座后,提出了一个奇特的收税方法:按每户的窗户数量收税。首先是对每套房子统一征收2 先令税款;第二笔税款则按着房子里的窗户数目交纳。拥有10~20 个窗户的房子要交4 先令,多于20 个窗户的要交8 先令。窗户税在1697 年首年开征就为国库带来120万英镑的税款。很多家庭为了避免交纳这笔窗户税,干脆封死了本应开窗的位置。政府在1851 年7 月24 日正式废除窗税,取而代之的是房产税(House Duty)。那些缺少窗户的建筑,成了英国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观。

1748 年,意大利对庞培古城的发掘,震惊了整个欧洲。建筑设计师首次认识了古罗马人的建筑格局。古罗马人朴素和谐、风趣幽默的生活,激发了建筑师们模仿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兴趣。古典主义与理性主义发生联系,产生了新古典主义。大英博物馆始建于1753 年,由罗伯特·斯默克爵士(Robert Smirke)对蒙塔古宫进行重建,使得整体建筑具有古希腊风格,正面为爱奥尼克风格的立柱和三角形山墙,上面有反映文明进程的浮雕。约翰·索恩爵士设计了英格兰银行,具有清晰的线条、明快的细节以及完美的对称性。这一建筑对伦敦商业建筑产生了广泛影响。这种新古典主义是对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的创新,秉承古典主义的对称与和谐概念,强调了构造的美观和比例关系。

都铎风格的建筑

在古典主义建筑兴盛过程中,又出现了哥特风格的复兴。建筑师还从哥特风格中发现了浪漫主义色彩。怀旧情绪让民众从哥特建筑中找到了寄托。哥特式建筑风格颇受贵族和社会名流推崇。这种建筑带有塔楼、雉堞、尖拱窗户,让人联想到中世纪的田园生活。霍勒斯·沃尔波尔(Horace Walpole)发起了哥特式建筑的复兴运动。他是英国第一任首相沃尔波尔爵士的幼子。沃尔波尔活跃于政界和文学界。英国历史上第一本所谓中国人的通讯《叔和通讯》(A letter From Xo Ho),就是出自霍勒斯·沃尔波尔之手。他假借中国人口气评论英国的人情风俗,批评政党浮夸现象。霍勒斯·沃尔波尔在伦敦西南部的草莓丘(Strawberry Hill)旁打造了一座哥特式建筑,称其为“小玩意”(Little Plaything)。英国另一座标新立异的建筑是布莱顿的皇家别墅,由约翰·纳什(John Nash)设计。这是一座追求异国情调的建筑。屋顶是伊斯兰教样式,室内装潢带有中国风格,拱廊装饰则是摩尔风格。这迎合了大不列颠君主的帝国心理。

大英帝国时期英国财富空前增加,也使得维多利亚建筑具有了奢华特点:空间宽大、装饰精美、雕饰细腻。这也是建筑材料创新所带来的变化。约瑟夫·阿斯波定(Joseph Aspdin)在1824 年10 月获得了水泥发明专利权,这种硅酸盐类水泥被称为“波特兰水泥”,象征着水泥坚硬如波特兰石头。有了钢筋水泥,伦敦的建筑面积和高度迅速扩展,超过了19世纪以前建筑的总和。这一时期的辉煌建筑代表是议会大厦。议会大厦其实骨子里是一座现代水泥建筑,经过装饰和再造,整体外观是哥特式拱顶和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圆柱,成就了一座新古典主义与新哥特式相结合的地标建筑。

杰出的建筑设计师都是以其作品而被后人铭记的。擅长哥特风格的建筑大师克里斯托弗·雷恩(Sir Christopher Wren)主持了伦敦大火后的城市规划和设计。1666 年9 月2 日凌晨,伦敦普定巷(Pudding Lane)里的一间面包坊的师傅忘记关上烤炉,引发火灾。大火燃烧了四天,烧毁了伦敦大约1/6 的建筑,却只有六人罹难。原因是大火前一年,伦敦暴发鼠疫,有钱人纷纷逃离伦敦。大火刚刚熄灭,雷恩爵士立刻从牛津赶到伦敦,在大火灰烬中考察和丈量,提出了伦敦灾后重建方案,可惜重建计划未获通过,直到雷恩在1669 年当上了王室工程检验员后,才有机会施展设计才华。他主持设计了52 座教堂,用石材和砖瓦取代了木头和易燃材料,街道两侧的教堂如同唱诗班,一直排列到圣保罗大教堂,这种格局一直保留至今。

雷恩最早从法国和意大利的教堂设计中获得了灵感,他认真研究了意大利设计师贝尔尼尼的设计图。这使得圣保罗大教堂的重建方案既有意大利的奢华风格,又兼具英国文化的内敛性。这座神殿于1675 年奠基,耗时35 年才建成。这座教堂由建筑大师托马斯·斯特朗(Thomas Strong)监督建造。这位来自科兹沃尔德石匠家族的建筑师,完全实现了雷恩爵士的设计构想,诠释了基督教里的神圣空间,并且强调了人的感受。高耸圆顶和附近的教堂尖塔遥相呼应,赋予了这座城市以神性和庄重的氛围。

很多经典建筑,凝聚了三四代人的心血才能完成。北约克的霍华德堡(Castle Howard)从1699 年开始建造到1811 年完成,历时112 年。在这期间,英国建筑风格经历了从新古典主义到哥特式建筑的复兴,再到浪漫主义风格。这些风格都在建筑上留下了烙印。霍华德堡最初的设计是一座巴洛克风格的宅邸。整个建筑从东侧施工。1715 年,伯爵把建筑重点放在了花园和景观建设上。建筑设计师范布勒(John Vanbrugh)在1726 年去世时,西侧工程还没有开始施工。第三代伯爵的女婿托马斯·罗宾森爵士(Sir Thomas Robinson)负责西侧工程。当时巴洛克风格在英国已经过时。罗宾森爵士把西侧建筑改为帕拉第奥式(Palladian style),导致了两翼设计风格存在明显差异。罗宾森爵士1777 年去世,内饰装潢直到1811 年才算完成。这体现了英国贵族追求完美的精神。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主体建筑的修缮一直在进行。最大的整修是在1940 年的火灾之后,大厅圆顶和20 多个房间被毁。修复工程直到1962 年才修复完成,西侧建筑最大限度地恢复了当初的巴洛克风格。为了庭园的景观设计,这座宅邸采取了坐南朝北的位置,其浪漫主义建筑风格,与宁谧的园林形成了鲜明对比。

20 世纪的建筑原则是“形式服从功能”。在有限的建筑空间里,首先要确定各部分的功能,再确定相互联系,最后找出最恰当的建筑外观。外表没有多余的装潢修饰,钢架结构代替了承重外墙。新材料使建筑建造得越来越高,以适应人口膨胀和城市扩展的需要。劳埃德大厦使用了不锈钢、铝材和其他合金材料构件。一楼大厅的设计具有咖啡馆的怀旧风格。劳埃德保险业务最初就在咖啡馆内进行。这种设计让后人想起18 世纪的保险商们的创业情形。外号“小黄瓜”(The Gherkin)的瑞士再保险大厦也是一个成功设计。这座高180 米的大厦建在波罗的海贸易海运交易所(Baltic Exchange Building)旧址上。交易所建于1903 年,是全球船舶销售和航运信息中心。爱尔兰共和军于1992 年4 月10 日在附近引爆炸弹,严重损毁了这一标志性建筑,也启动了新大楼的重建计划。英国建筑师弗斯特(Norman Foster)采用了全新设计理念,这座建筑通过自然通风,使用节能照明设备,其外表覆盖的玻璃相当于5 个足球场的面积,比普通的办公大楼要节省50%的能源。

每一座崛起的建筑,既是当代的,又是历史的。每个建筑都是一个生命体,都与周围环境和一座城市有着联系。它不是其他建筑的屏障,而是一种衬托和补充。很多城市都有这样的现代建筑混迹在传统街区中。其他新地标建筑如碎片大厦之所以建造得细长,一是取决于环境限制,二是为了给圣保罗大教堂提供更大空间。伦敦的都市风景就此丰富起来。它们都是城市建筑文化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