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教育
在孩子成长期间,家长对孩子说得最多一句话,不是嘘寒问暖,而是用鼓励的口吻说,“Stay in school”(在学校学习)。家长特别重视孩子的初级教育。初级教育重点在于启发孩子的思路,教导孩子的学习方法,鼓励孩子的扩散性思维,或把原文故事演绎出不同的情节和结果。这种思维方式让人受益一辈子。英国已经从工业大国转化为了创意大国。这与英国的基础教育有密切关系。
我的女儿曾就读于伦敦的独立学校——弗朗西斯·哈兰德学校(Francis Holland School)。这是建于1870 年的伦敦女子名校,学生主要来自中产阶级家庭。我作为家长经常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和董事会。我看到该校初级教育主要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的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对社会和自然界知识的学习。课堂多是小班的圆桌讨论式。老师布置了一个课题,学生们要自己去查阅资料,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背景知识。在构思一篇作文或研究报告时,老师会与学生一起讨论表达形式、文章结构、重点部分等,同时鼓励学生自由发挥。
英国没有统一的中小学教程。政府不干涉教学内容。这使得学校在教学内容上多种多样。根据教育经费和师资来源的不同,学校分为公立和私立两大类。公立学校基本免费,教学经费来自地方议会的税收,采取的是就近入学原则。英国法律规定,5~16 岁是义务教育阶段,必须接受全日制教育。如果一个家庭有足够财力,他们都会送孩子上私立学校。私立学校是独立运营,不需要政府的税收资助,其资金来源是学费和公益赞助。每个学期费用在4000 英镑以上。独立学校都有良好的师资和教学环境,这更容易培养出优秀人才。调查数据显示,牛津大学或剑桥大学的毕业生仅占英国大学毕业生的很小一部分。这两所学校却培养出了多位英国首相、高级法官、议员和公务员。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每年新生中,大多数都来自独立学校和文法学校。
英国小学学生年龄是从5~11 岁。小学毕业时一律参加“11 岁考试”。这是人生的第一次重要考试。由于学生智力、教育环境和经济条件不同,在小学毕业时就要大致确定未来发展方向。虽然这对智力发育晚的学生并不公正,但是大部分家长都能接受这种考试方式。通过这次小学毕业的“摸底考试”,少数考试成绩优异者会被文法学校录取,这是进入重点大学的重要台阶。普通学生进入GCSE 阶段(普通初级中学教育文凭)学习。英国中小学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一些教育人士总是呼吁减轻学生负担,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这让教育质量不能令人满意。有2/5 的初中毕业生达不到规定标准,数学、历史和地理知识明显不及中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的学生。
学生结束GCSE 学习后,还要面临着一次更大的分流。成绩优异者开始两年的A-Level(高中)学习,这是进入大学的预备阶段。还有一部分学生进入职业高中。“职高”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谋生的技能,如做厨师、当技工等。经过两年的系统培训后,他们就进入社会,凭借一技之长来立足社会。有的毕业生选择间隔年(Gap Year)。他 们乐意到社会中闯荡一年,增加人生阅历,然后返校深造。间隔年对他们了解自己和社会十分重要。在未来职业选择和生活上,也有了更多思考和把握。
一位中学生在博物馆里进行课题学习和研究
进入A-level 后,除了继续学习数学等常规课程外,学校还开设了“critical thinking”(批评性思考)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它没有统一答案,关键看学生推理的过程是否合理。学生要学会从正反两方面论证自己的观点,以及运用观察和逻辑推理能力,来捍卫自己的观点。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回忆说,她在读中学时,约翰·斯特雷奇(John Strachey, 1901—1963)的《即将到来的权力之争》(The Coming Struggle for Power)十分新鲜和刺激。该书预言资本主义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当时的玛格丽特对此表示严重怀疑。她认为这种观点是一种浪漫的空想,根本不适合西欧国家,更不适合英国。具备了这种独立思考和判断力的青少年,成年后才会对社会有独特的见解,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到了这个阶段,老师不再一味鼓励学生,也会指出孩子的不足,努力做到赏罚分明。一位中学校长告诉我,那些爱抱怨学校和家长的学生,长大后也容易抱怨社会和公司,不乐意检讨个人问题和自我反省。他们容易给社会带来麻烦,而不是正能量。
英国教育侧重于精英教育,贵在精而不在多。特别是在教育经费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重点培养一批有潜质的学生十分必要。优秀学生通常选择独立学校和文法学校。这些学生被认为非常有潜质,有可能在某个领域做出突出成绩。在政府的重要岗位上,80%的人有独立学校背景。这个精英教育成了“小圈子教育”。这些独立学校冠以“公学”之名,其实是私立学校。它指的是公开招生,并不限于特定族群,但是学费极其昂贵。
英国公学始于1382 年。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William of Wykeham)在汉普郡的温切斯特创建了男生寄宿制学校。他招收了附近家境贫困的70 多名优秀学生,还有10 多名富裕家庭的子弟。这10 多名富家子弟需要交纳昂贵的学费。国王亨利六世在1440 年仿效这一模式,创建了伊顿公学,当时招收了70 名学习优异的贫困学生。贵族家庭尤其重视教育,他们送孩子到公学读书。其中最受青睐的是伊顿公学和威斯敏斯特公学。一项早期议员的学历调查显示,从1754 年至1790 年,有1/5 的下院议员在这两所公学里接受过教育。从17 世纪开始,这种学校得到上流社会的支持,捐款逐渐增多,贵族也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公学。由于受名额限制,学校逐渐放弃了招收贫困学生的传统,演变为贵族精英学校。很多公学都有基金会和教会捐助。1892 年,温彻斯特公学的一年寄宿费和学费为112 英镑。这在当时是一笔巨大开支。在1868 年,一个公务员工作15 年后,其年薪才只有150 英镑。当时公立走读学校每年学费只有10 英镑,书本文具费和其他费用约合10 英镑,总计20 英镑。两类学校的资金投入差距巨大,必然带来不一样的教学结果。
在外学习实践的孩子们
公学在英国教育界享有特殊地位。公学不仅注重学习质量,还锻炼学生意志和体质。虽然年学费高达两万多英镑,但并非有钱人就能进入这类学校。由于学位有限,伊顿公学每年只招250 多名新生。全部学生加起来是1480 名。入选条件需要经过冗长和烦琐的程序。如果家长希望孩子进入这所学校,需要一出生就要前来登记申请,最迟也要在11 岁半之前完成登记。到了11 岁半后,学校会通知申请者前来考试,考试分为60 分钟的面试和笔试,笔试内容有英语、法律、地理、历史、拉丁文、数学和宗教科目等。进入伊顿公学,学生们都需要遵守严格的校规。普通学生都居住在小镇上的寄宿公寓里,70 名获得国王奖学金的学生住在学校公寓。学生早上7 点半起床,参加祷告仪式。他们的饭菜饮食延续了18 世纪以来的传统,简单且有营养。伊顿的课程主要安排在上午,午后1 时45 分才结束课程。下午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很多学生都乐意学习骑马、击剑这样的贵族运动。晚上9 点30 分准时熄灯就寝。每个学生都有私人导师,导师每周见一次学生,了解学习、生活和起居方面的问题,让学生心情愉快,精力充沛地学习。伊顿学校的办学理念是,除了培育学生的自信力和独立个性外,还要培养学生的主流价值观。
文法学校最早是由教会捐款开办的。中世纪的文法学校以神学和“七艺”为主。“七艺”包括文法、逻辑、修辞、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文法在七艺中居于首位,故名文法学校。拉丁语曾经是英国上层社会流行的语言。这需要大量背诵,学生必须有刻苦学习的精神。到了维多利亚时期,文法学校采纳了公学的课程,但是学费并不高。现在,文法学校专门招收在“11 岁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孩子。进入文法学校的学生只有一个目标,即进入名牌大学读书。文法学校分为独立和半独立学校。在教学质量上,向政府领取部分补贴的半独立学校更胜一筹。由于入学竞争激烈,只有那些聪慧的学生才能通过严苛的考试,其中包括面试环节。一个孩子的行为礼仪、互动交流状态都是观察和考试内容。
独立学校都有排名。这提高了学校之间的竞争力,也带来了压力。许多独立学校的校长呼吁取消中学的排名,让学校回到教育的本真上来,其中包括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问题解决能力(problem solving)、独立思考与学习的能力以及领导力和创造力。数字化和智能化正在成为社会发展趋势。教育界需要确立一个能紧随时代的标准,科学地评估学校和学生的能力。这同大学录取一样,一流大学不是看重学生在过去几年里考了多少A,更看重二三十年后这个校友能为学校带来什么。学校乐意培养出合格的工程师或一流行政人员,更希望能培养出一位首相或诺贝尔奖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