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
圣诞节前夕,我和一位英国同学从伦敦返回母校莱斯特大学。我们抵达维多利亚长途客运站时,那里已经排起了长龙。这正是伦敦的外地人返乡高峰。我和同学足足等了三个多小时。人们安静地等待,没有人插队,也没有人抱怨。他们上车时还相互照应一下。我对那个场景念念不忘。这不仅是一种礼仪,也与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密不可分。
在长途客车上,这位同学向我讲起了母亲对他的“耐心”教育。他三岁时,母亲走出家庭,在饭店找了一份工作。每天下班回家,妈妈总要带回几块糖果或者小玩具。妈妈进了家门后,无论他多么渴望立刻得到这份礼物,妈妈总是先上楼脱掉外衣,褪去妆容,然后才微笑着走到他身边,蹲下来把礼物给他。起初,他也哭闹过,抱着妈妈的腿不撒手。妈妈毫不退让。他慢慢地学会了等待。为了熬过这段时间,他靠在餐桌旁,猜想今天是什么礼物。虽然只有短短的5 分钟,这种安静的等待让他终身受益。自己有欲望和需求,但是也要考虑母亲是否方便,要顾及别人的感受。
礼貌行为和人生态度与幼年教育密不可分。从“等待”到“忍耐”是一种意志磨炼。这对塑造一个人的性格大有裨益。探险家奥古斯丁·考陶尔德(Augustine Courtauld,1904—1959)出生在富豪之家。其家族曾垄断英格兰的纺织业。父母从小就教育他要懂得忍耐和坚守,要敢于独自面对困难。1930 年,奥古斯丁参加了英国北极探险队。探险队进入北极圈后遭遇恶劣天气,行程受阻。奥古斯丁独自一人留在格陵兰冰盖上,自愿担任气象观测员。漫天大雪覆盖住帐篷,他每天把自己从冰雪中挖出来,用剩下的一点粮食坚持了五个月。到了最后,一粒粮食也没有了,火炉也熄灭了。这位探险家依然坚守,终于等到了救援队员。
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新生中,约80%的学生都来自于中上层家庭。牛津大学的本科招生主任萨米那·汗博士(Dr. Samina Khan)说,如果对该项数据进行“正确”解析的话,你会发现这些学生的家长都十分重视他们的早期教育。越富有的家庭,对孩子越不溺爱,越注重锻炼孩子的独立精神。我在伦敦采访英国儿童教育专家时,他们也持同样的看法。英国人永远把现实放在第一位,亲情放在第二位。有些孩子生下来爱笑,有的爱哭,有的喜欢动,有的喜欢静。他们在孕育过程就继承了父母的脾气和性格基因。只有在知识面前,儿童才是一张白纸。父母的观念和行为,是写在白纸上的第一行字。父母与孩子沟通的语言,一定要简短易懂。如果孩子一脸懵懂,这就需要借助手势,或换一个句子来表达同一个意思。如果孩子不能照做,家长可以重复要求,帮孩子完成初步动作。
礼仪也需要从小抓起。一岁至一岁半的孩子喜欢用手抓着吃饭。家长要教孩子用汤匙。当孩子挑食时,家长要学会变换饭菜花样,避免孩子挑食。这不仅可以避免孩子任性和自私,长大后也不容易有偏执型性格。外出购物时,父母不许孩子任性地挑吃挑穿。当然,父母在特殊场合也会满足孩子的愿望,甚至给孩子制造惊喜。孩子们的生日派对也是重要活动。孩子们相互参加对方的生日派对,不仅可以交到朋友,也会让孩子变得更自信。
有些家庭会鼓励孩子积极参与运动健身项目,骑马就是其中之一
父亲陪着孩子在薰衣草地里玩
让孩子多接触自然,是最锻炼性格的好方式。英国家长们经常带孩子郊游或徒步旅行。在寒冷天气,孩子的衣服十分单薄,甚至光着脚丫。即使孩子摔倒,父母也不会大惊失色,高声叫喊反倒会让孩子有受挫感。对待孩子的哭闹,不要马上就哄。如果不是因为生病不舒服,可以让孩子哭闹一会儿,发泄完小情绪后,孩子就会安静下来。如果天气恶劣,父母可以在自家客厅里支一个小帐篷,满足孩子藏猫猫的乐趣,也沟通了家长与孩子的情感。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允许孩子搞怪,甚至胡闹,这是成长的一部分。当孩子长到五六岁时,他们很乐意参与到家庭事务中来,比如摆放餐具、收拾餐具、整理床铺等。家长要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做各种事情,让孩子有一种参与感,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平等和参与意识。
孩子要学会尊重家人。当要求父母、兄弟姐妹帮忙时,孩子必须把“请”、“谢谢”挂在嘴边,这取决于父母的言传身教。无论在家还是在外,家长对孩子客气,孩子就会有同样的反馈。在餐桌上,当妈妈递过饭勺和餐叉时,孩子也要学会说“谢谢”。吃完饭后,孩子要问父母是否可以离开餐桌了。当孩子懂得尊重他人和礼貌待人后,家长要给孩子一个满意的表情。礼貌待人是一个孩子的基本素质。如果孩子犯了错误,父母可以进行严格纠正。家长切忌问:“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孩子会顺着自己的思路,找到一个自认为合理的解释。家长应该问:“发生了什么?”或者“你做这事时想到了什么?”这有助于找到问题的根源。孩子的成长总是伴随着磕磕绊绊的各种教训。
英国家长极少呵斥辱骂孩子。对于孩子的危险动作,他们只是提高声音,让声音多了几分严厉,或换上一副严肃表情。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如果父母粗暴,势必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进而性情暴躁,行为粗鲁,甚至会产生叛逆心理。这些孩子会殴打同伴或虐待小动物,借此发泄情绪。有的孩子还会自虐,通过增加自身肉体痛苦来减轻精神痛苦。长此以往,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就会淡漠。性格扭曲的孩子长大后,会有报复社会的倾向。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在《教育漫话》(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Education)中说,儿童期是一个人性格形成的关键阶段,教育决定了一个人的好坏或能力高低。恐吓或体罚孩子只能影响儿童的成长。“在我们婴儿时期所受到的任何琐碎印象,都会对我们以后有相当重大而持久的影响”。
关爱动物和环境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这使得英国有优良的动物宜居环境
英国人看重一个人的职业、薪水、毕业于哪所大学,但是更重视一个人的品行。这需要从小培养。善待周围的一切,包括小动物和植物,是一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英国家庭一般都有小花园。植物花草会招来很多小虫子。这些小虫子也会爬进厨房或卧室。家长不允许用开水烫或烧死小虫和蚂蚁,而是采取喷雾驱赶的方式。家长还会带着孩子一起清扫和掩埋这些小昆虫的尸体。如果家中的狗或猫死了,孩子们都会特别伤心,家长会给他们解释,生命总有结束的时候,他们活着的时候很开心,因为大家都爱它。他们一起把宠物掩埋掉,做一个祈祷仪式,这培养了孩子的爱心和对生命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