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上的名人牌
生活在伦敦的名人是幸运的。即使在世时没有引起当地居民的注意,待他们去世后,也会得到应有的尊重。那些名人居住过的寓所外墙上,都钉着一个圆形搪瓷蓝牌,上面写着名人的名字、职业、生卒年月以及居住在此的时间。这个生动的坐标,使得一段生命故事变得可触可摸。
我原先的伦敦公寓旁,有亚历山大·弗莱明爵士发明青霉素的实验室。这一造福人类健康的重大发明,竟来自那么狭小的房间。我后来搬到了圣约翰伍德区(St. Johns Wood),附近的樱草山东北侧,有恩格斯住过的老屋。他在那里替马克思整理完成了《资本论》第二、第三卷。樱草丘公园附近的查克特广场(Chalcot Square),12 号寓所外的蓝牌上写着“西尔维亚·普拉斯曾在此居住”。西尔维亚·普拉斯(Slyvia Plath,1932—1963)是美国现代派女诗人,其诗歌对当代诗坛产生过一定影响。不远处的菲茨罗伊(Fitzroy)街上,有爱尔兰诗人威廉·叶芝的居所。我乘坐274 路公交车,去波特贝罗古玩市场(Portobello Market)寻觅老物件时,在路口竟然看到了乔治·奥威尔曾居住的老房子。如果没有这些牌子的说明,谁也不会特别留意那些平淡无奇的房屋。社会演进和文化思想,都少不了这些名人的贡献。当看到这些蓝牌时,自然对伦敦多了几分敬意。
名人牌是纪念过往名人对社会的贡献。这是议员维廉·爱瓦特(William Ewart)和亨利·科尔(Henry Cole)在1863 年提议的。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从1866 年起开始落实这一倡议。此后,伦敦市政议会,大伦敦议会和英国遗产组织都主持过名人牌评选和揭幕。2015 年4 月,英国遗产组织划分为三个机构,英国遗产基金会接管了蓝牌项目。从1866 年安装第一块名人牌到2016 年,恰好是150 年。伦敦还举行了小规模的纪念活动。
首位获此殊荣的是浪漫诗人拜伦。其出生地是卡文迪什广场的赫尔斯街24 号。这座房屋在1889 年被拆。拿破仑三世的故居也在同一年挂上了蓝牌。当年皇家艺术学会只安装了35 块,保留至今的不到一半。最初的设计图案是月桂树花环装饰。1938 年,伦敦中央工艺学院的一位学生设计出了更简洁醒目的蓝牌,圆牌内侧是一圈白线,取代了月桂树花环。这个设计被伦敦市政议会采纳,并沿用至今。最初的名人牌制作使用了多种材料,以黄铜、陶瓷居多,颜色多是蓝色和褐色。褐色牌的制作价格较低,远不及蓝色醒目。蓝牌材料是耐腐蚀的陶瓷,厚5 厘米,直径50 厘米。经过两道涂釉工艺,两次烧制工序才算制作完成。伦敦现在有近900 块,故名人牌也被统称为蓝牌。蓝牌项目一直由政府出资,专门拨款。2008 年英国金融危机后,政府逐渐削减财政预算,英国遗产组织的经费被削减了34%,蓝牌项目被迫在2013 年1 月暂停。前两次暂停分别是在“一战”和“二战”期间,可见英国经济衰退的程度。2014 年6 月,在民间和私人的赞助下,英国遗产基金会重新启动了这一项目。凡是被英国遗产组织挂上了蓝牌的建筑,均被列入受保护的“英国遗产”。这些房屋可以买卖或出租,居住者不得随便改建或改变外形。
乔治·奥威尔故居上的蓝牌
老舍故居上的蓝牌
遴选名人牌的条件十分严格:此人为国家和民众福祉做出过重要贡献,去世20 年以上;经过20 年以上的时间沉淀后,此人依然被公认为所在领域的杰出人物。挂牌的审议程序慎重而漫长:首先是地方机构或居民团体向英国遗产基金会写信举荐,然后由该机构的蓝牌专家委员会进行 论证,这个委员会由9 位专家组成,包括历史学家、前桂冠诗人、建筑史学家等。大约有1/3 的推荐名单会被通过,然后再进行研究和比较。有些名人在审核中也遇到争议,如伦敦第一位脱衣舞女郎菲莉斯·迪克西(Phyllis Dixey)。当地居民坚持认为她应该得到纪念。蓝牌专家委员会建议使用“脱衣舞艺术家”。菲莉斯·迪克西曾经居住在伦敦圣马可希尔区(St Marks Hill)。当地居民认为“舞娘”(burlesque dancer)更适合她的身份。由于争执不下,这一提议暂被搁置。一个蓝牌要经过三年才能确定下来,得票靠前者入围12 人名单。该组织每年最多只通过12 块蓝牌。未被列入12 人名单者,需要等10 年后才能再次被推荐。
安装蓝牌也有规定:蓝牌必须固定在名人实际居住过的房子上。如果当时的建筑已被拆毁,则要固定在位置相当的新建筑正面。所选位置必须是公众容易看到的墙面。蓝牌不能固定在下列位置:两座建筑之间,大门上,教育建筑、宗教建筑以及律师学院的墙上。如果一个名人在伦敦搬迁过多次,英国遗产基金会只在最重要的寓所钉上蓝牌。其他的居所一般由伦敦各区负责安装。每次揭幕式都有一个小型活动,很多名人和亲属都会前来参加揭幕仪式。2010 年,约翰·列农的蓝牌在蒙塔古广场揭幕时,他的遗孀小野洋子参加了这一仪式。
对于曾经居住在英国的外国名人,英国人也给予应有的尊重。遴选条件更为苛刻,外国名人必须有国际影响,并且是本国的重要作家、政治家或艺术家。评选标准也不是以该名人对待英国文化和体制的态度为依据。卡尔·马克思曾经号召全世界无产者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作为老牌资本主义的英国,依然对马克思故居给予了应有的尊重。马克思和恩格斯故居都安装有蓝牌。现在有30 多位外国人也获得了这一殊荣。2000 年11 月25 日,伦敦为中国作家老舍先生曾经居住的房子挂牌纪念。地点是圣詹姆斯花园31 号。蓝牌上的文字是:“LAO SHE(老舍)1899—1966,Chinese Writer(中国作家),1925~1928 曾经住在这里。”这是一栋维多利亚式的黄砖联排建筑,算上地下室共四层,铁栅栏连着台阶,是伦敦中产家庭的典型居所。老舍先生于1924~1929 年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教授中文。前后住过四个地方。这里是他住过的第二个地方。他于1925 年4 月搬到了这里,连续住了三年。房屋的第三层有两室一卫,英国汉学家克莱门特·埃杰顿夫妇(Clement Egerton)住大间,窗户面对大街。老舍住小间,后窗下面是一个小花园。老舍先生在这里生活,并创作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的前半部等。老舍把Marble Arch 译为“玉石牌楼”,把离大英博物馆不远的Gordon Street 叫作“戈登胡同”,透露着一股子京味儿。他还在这里协助埃杰顿将《金瓶梅》译成了英文。老舍在《我的创作经验》一文中提到自己写小说的动因:“倘若我始终在国内,我不会成为小说家。到了英国,我就拼命地念小说,拿它作学习英文的课本。念了一些,我的手痒痒了。离开家乡自然想家,也自然想起了过去几年的生活经验。为什么不写呢?”可以说,在伦敦的生活是促使老舍成为小说家的机缘。
老舍曾在伦敦居住过的地方
伦敦的32 个区都有自己的名人举荐团队,得票最高者就会被列入地方名人榜,在其居住过的房子上固定一块名人牌。这些名人牌的形状和颜色各有特色,如伊斯灵顿区用的是绿色名人牌。伦敦金融城则有自己独立的蓝牌项目,通常为长方形蓝色陶瓷牌,上面有伦敦金融城盾徽。这种形式可以增强每个区的自豪感,也让名人故事变得具体生动,而不是只停留在传说和书籍中。我是小说家乔治·奥威尔的忠实粉丝。每当我路过他的寓所时,我的脚步都会慢下来,仔细观看周围的一草一木,还要深呼吸,仔细回忆和品味奥乔治·奥威尔当年生活的模样。历史名人已经超然于世外,对后人的追问和祭奠无动于衷。英国人把这种挂牌搞成了一种仪式,一种传统,这是对历史的承认,对文化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