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女

淑女

淑女们注重生活品位,如同重视衣服的质地一样。她们喜欢戴帽子和稍显夸张的项链,在矜持与得体之间拿捏得很准。她们在公司里精明干练,下班后陪着孩子一起锻炼。闺蜜们时常在露天茶座上聚会,不时发出喜悦的笑声。树上飘落的小碎花,点缀在她们的衣服上,增添了自然花色和香气。她们喝完茶后,从手袋里拿出口红,悄悄涂好。口袋里还有梳子和香水。离开茶座后,她们告别朋友,独自走在老街上,风吹动着脖子上的丝巾。那些绚烂的橱窗和红色双层巴士,都成了她们的衬托。

淑女文化始于文艺复兴。贵族家庭聘请私教,让女儿学习绘画、音乐和舞蹈,还要学习社交礼仪。作家布拉思韦特(Richard Brathwait)在《英国淑女》(English Gentlewoman)中总结了中世纪淑女的规矩:淑女走路时要仪态大方;亲切得体;眼睛不左顾右盼,在众人面前寡语慎言;要言行一致;服饰搭配和谐,忌琐碎。对于年轻女性来说,带有几分羞涩的沉默是一种美德。女性要注重自己的名誉。在男性面前,女性要诚实,同时也要保持几分神秘,这样才能赢得男子的追求。到了17 世纪中期,淑女的社交礼仪越来越细化,如女子要机敏和矜持。她们落座时,先要用手理顺裙子。坐下后,不能大幅摆动上身,最好借助扇子,轻轻晃动或挪动,以减轻疲劳。早期淑女概念过分注重女子的外貌和体形。那种“病态美”限制了女性的自由和身体发育。女孩子从11 岁就要束腰,长期束腰的女子容易造成盆骨变形,不利于怀孕生子。由束腰导致的难产和死亡时有发生。

在淑女文化提升方面,维多利亚女王起到了示范作用。女王认为,淑女应该具有体面、端庄、节制和优雅的特质。维多利亚女王幼年丧父,与母亲在德国过着朴素生活。母亲很早就教导她简朴持家:女人频繁变换服饰是挥霍浪费,真正的淑女应该远离骄奢生活。性的纯洁是女性的最大美德。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被称为家庭天使。她们更多承担家庭责任,避免了女性在家庭、工作的双重负担。虽然女性的社会地位不高,她们在公共场合依然享有优先权。进门时,男士必须侧身扶门,让女士先进去。在马路上行走,男性要走在靠近机动车道的一侧。维多利亚时期女性有三项特权:有权先行就座或坐在好位置,在生理期间必须得到照顾,在参加活动时要先于男子被介绍给贵宾。

伦敦街头身穿骑马装的淑女

专门招生女童的学校在19 世纪中期陆续开办,她们毕业后担任学龄前儿童的启蒙老师。自从女性扩大了学习知识和了解社会的途径,促使更多女性走向了社会。南丁格尔离开优渥家庭,改革了医院护理工作,被誉为“提灯女士”。弗莱(Elizabeth Fry)致力于监狱和社会改革。她们的思想和人生态度为淑女注入了新内涵。“一战”前后,众多英国女性走出家门,填补了大量成年男子入伍后空下的职位。这提升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她们向议会递交请愿书,要求政治选举权。1928 年,女性与男性享有了同等政治权利。从20 世纪70 年代起,女性进入了政府公共服务领域。在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地方政府中,女性工作者占据了70%以上。职业女性开始进入中产阶级男性一直把持的地位,包括律师、医生管理人员等。

进入21 世纪后,120 多名女性通过地方竞选进入了议会,给这个老式男人俱乐部带去优雅与温和,也让议会里的色彩更丰富,辩论中少了粗鲁,多了理性和细腻。女性社会地位在变化的同时,她们的服装也随之改变。女性服装设计趋于简洁明快,讲究便捷优雅。女帽的阔边缩小,凸显了女性颈项的修长圆润,淑女们显得楚楚动人。在假日或周末,她们带着狗在草坪上晒太阳或散步。服装的最大变化是裙子长度越来越短,暴露美腿渐成时髦。只有在重要场合,女性们才会穿上长裙。

女性不再充当家庭的陪衬角色,而是获得了与丈夫平起平坐的地位。在婚礼仪式上,新娘誓词中有关顺从丈夫的话早被删除。英国议会在1870年就通过了《已婚妇女财产法案》(Married Women's Property Act),规定女子有权拥有自己的财产。为了保障婚姻破裂后自身财产不受侵犯,很多女性要求签订婚前协议。议会在1969 年通过了《离婚改革法》(Divorce Reform Act 1969),可以把感情破裂作为离婚的主要理由。双方都可以提出申诉。夫妻分居五年,可以自动解除婚约。现在每10 桩婚姻中,就有4桩以离婚告终。社会越开放,女性的独立意识越强,她们对婚姻就变得更为慎重。近1/3 的女性选择同居生活。有3/5 计划结婚的伴侣,也常常先选择同居。信息社会拓宽了女性的从业范围,甚至比男性更具优势。淑女文化增加了女性的独立精神和思考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