酗酒无解
英国的饮酒者逐年增多,且呈低龄化趋势,这与欧洲大陆的情况正好相反。政府部门统计,英国成年男性每年喝掉相当于11.4 升的纯酒精。换算下来,这等于喝掉了180 瓶葡萄酒,或1137 品脱啤酒。人醉酒后就会失去自控力。平时礼貌、含蓄和内敛的人,顷刻就变得丑陋、粗鲁和暴力。金发女郎衣服裸露地醉倒在马路上。男人大声喊叫,当众撒尿,似乎受了天大委屈,要借醉酒发泄出来。根据政府卫生部门的测算,酗酒每年让政府付出巨大的财政支出,包括医疗费、误工、警察额外出警费和清理费。每年有12.5 万年轻人因酗酒造成身体损伤。每年与酗酒有关的暴力事件和驾车事故多达100 万起。
英国没有法国或意大利式的咖啡馆,民众通常去酒馆喝酒聊天,把喝酒当成缓解工作压力或自我治疗社交焦虑症的手段。一位英国人说,他与朋友聊天时,如果不拿上一杯酒,心里特别不踏实,也聊不过瘾。酒杯成了他交流的重要道具。很多人知道自己醉后撒酒疯,又禁不住酒的诱惑,便选择廉价航班,飞到葡萄牙或布拉格的酒馆,那里的酒比英国便宜很多,且无人认识自己,完全可以放松下来。一个英国人独处时会比较安静,有一定自控力。一旦成群结队,每个人都变得有恃无恐,甚至充满暴力倾向。他们在午夜里拿着酒瓶沿街叫嚷,让当地居民不得安宁。英国人酗酒闹事,已经成了欧洲一大公害,让英国驻当地的使领馆疲于应对。他们也成了盗窃团伙的下手目标,盗贼经常趁他们醉酒时,拿走他们的钱包、护照,甚至衣服。
政府采取过加税措施,出台过限制酒馆营业时间的法规,甚至还限制外卖酒精饮料的数量,都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反而引发了酿酒业和酒馆的抱怨。在20 世纪80 年代,撒切尔夫人领导的保守党政府,打破了啤酒酿造商对酒馆的垄断,允许物业公司加入进来。这增加了酒馆之间的竞争,也带来了混乱。很多独立公司把盈利放在第一位,他们有权决定销售哪些品牌的啤酒,有权提高酒馆租金。这类公司没有酒馆与酿造商的密切联系。当酒馆不能带来利润后,他们就会将其开发成住宅或超市。这对酒馆经营带来了消极影响。
自1188 年亨利二世推行啤酒税至今,啤酒税一直是政府的重要税收。目前酒类税收每年高达70 亿英镑。英国每年要拿出20 多亿英镑,用于治疗与酗酒有关的疾病。何为酗酒?几个人在一起喝酒,喝多少才算适量?这很难有统一标准。专业机构对酗酒的定义也各不相同。国际酒精饮料政策中心(ICAP)提供的信息显示:在瑞典,一次喝半瓶酒精饮料或两瓶葡萄酒算是酗酒。在芬兰,一次喝六瓶以上啤酒才算酗酒。对酗酒的认识不一致,让英国酗酒问题至今无解。英国人酗酒的界定标准大概是这样:饮酒者喝到舌头发直,吐字不清。仔细辨别,才听清楚是在说:“几点啦?再来一杯,伙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