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与建筑
社会分层次,教堂也有等级,有带修道院的教堂(Minster、Abbey)、主教大教堂(Cathedral)、教区教堂(Parish Church)、小教堂(Chapel)。走进任何一座教堂,你会发现历史人物似乎被石化了。壁龛里有祈祷者雕像,角落里躺着全身盔甲的骑士雕像,还有赫赫有名的贵族和诗人雕像。在耶稣的目光和十字架下,这些石头都呈现出卑微虔诚的神态,那是心灵的姿势,已经变得僵硬。只有祈祷者刚离开的木椅子,还保留着一丝体温。这些木椅子承载过的信仰者,明天又将去哪里?教堂是进入天堂的大门吗?人死后,灵魂会像失事的船骸一样飘荡,还是将被带到遥远彼岸?我一直没有答案。一旦我有了体验或答案,我也无法告诉你了。信与不信,或许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在法律照不到的黑暗角落,依然会有上帝的光亮。这是内心的约束,也是对爱与善的渴望。
无论在任何朝代,建造教堂都是一项浩大工程。早期的教堂是基督教文化与古罗马建筑的结合体,形成了罗马式教堂。教堂的窗户、门、拱廊都采用了半圆形拱券结构。教堂与大地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半圆形拱券向上隆起,呈现出与大地分离的姿态,让信徒感受到“天”的存在。下方上圆的建筑格局坚实敦厚,象征着基督教坚不可摧。教堂窗户小且离地面较高,昏暗的空间营造出神秘意境。设计上的主要创新是在教堂正门两侧加上了钟塔,召唤信徒前来礼拜,在战争期间还可兼作瞭望塔。
罗马式教堂传播到诺曼底后,吸收了当地的建筑要素,形成了诺曼风格的教堂。当征服者威廉一世统治英格兰后,也把诺曼风格的建筑带到了英国。达勒姆大教堂(Durham Cathedral)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其前身是公元995 年在威尔河(River Wear)畔建造的白色教堂。在扩建大教堂时,确立了诺曼式的建筑基调。这种圆柱和圆拱产生出厚实威严的效果,如同幽暗的城堡。教堂中央是大厅,两侧各有一较窄的小厅,最里头是圣坛。教徒从一侧通道进入,面对圣坛祈祷,或在大厅里聆听主教的布道。教堂内部主要用壁画和雕塑装饰,外部多用浮雕装饰。1228 年,建筑师理查德·法纳姆(Richard Farnham)把教堂东侧的礼拜堂改造为哥特式风格。经过数个世纪的扩建,达勒姆大教堂依然被列为英国最典型的诺曼式建筑遗产,于1986 年与城堡一起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公元1054 年,基督教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西欧人接受了天主教。教会的权力远大于国王。教会通过出租土地和征收什一税,积累了巨额财富。小部分用于救济穷人,大部分用来教堂建造和教会运作。随着建筑水平的提高和财富增加,教堂的建造风格发生了变化。这反映了基督教的求变心态。1144 年,法国修道院院长苏格尔(Abbot Suger)出资,在巴黎郊外的圣丹尼斯(St Denis)建造了一座教堂。这种教堂打破了过去教堂的建筑风格,教堂的圆形穹顶被拉长为尖形,给人以高耸云霄的向上动势。它是第一座哥特式教堂。“哥特”一词含有贬义,有“野蛮”之意,是对罗马式教堂的否定。这种哥特式教堂却迅速流行起来,出现在城市和乡村。哥特式教堂成了居民区的一种文化标志。它是每个教区里最引人瞩目的建筑。
从建筑结构来讲,哥特式教堂的尖拱顶(Pointed Arches)极其沉重。教堂内的立柱和墙壁不足以承受如此重力,有可能造成墙壁外倾倒塌。建筑师在墙外侧设计了扶壁(Flying Buttress),以平衡沉重拱顶的横推力。尖拱顶、拱肋(Rib Vaulting)和扶壁是哥特式教堂的三大特征。当墙壁不再单独承受屋顶压力后,就可以设计出巨大窗户,使得教堂变得明亮。窗户的形状主要有两种,细长的窗户称为“柳叶窗”,圆形的称为“玫瑰窗”。彩色玻璃上描绘出了基督的故事,在天光衬托下营造出一种神圣祥和的氛围。这是古罗马的马赛克(Mosaic)技术遗风。古罗马的建筑师用涂有色彩的小陶片拼出图案和人物。随着建筑材料的进步,这种马赛克的形式通过玻璃传承了下来。红与蓝是彩色玻璃的主调。蓝色象征天国,红色象征基督的鲜血。
英国的哥特式教堂出现在12 世纪中期。坎特伯雷大教堂最初是罗马式教堂,该教堂在1174 年毁于大火后,大主教邀请法国建筑师威廉进行重建,这次重建采用了哥特式风格,也标志着哥特风格进入了英国。由于教堂建造时间长,期间不断吸收新的风格特点,这就造成了整体风格多样化。索尔兹伯里主教堂、国王学院教堂等都是以哥特式建筑为主调,兼收并蓄了其他建筑风格。索尔兹伯里主教堂是英国最高的教堂,建于1220—1258年。中心尖塔高约123米,内部是诺曼式装饰,外观具有哥特式风格。哥特式雕塑追求生动自然的形象,衣褶有了结构和透视变化。在光影变化下,衣褶似乎在随着呼吸起伏。这种雕塑让建筑空间具有了人类情感和思想,具有强烈的人文内涵。
约克大教堂就是哥特式教堂
剑桥的国王学院教堂让我流连忘返。这座哥特式教堂是亨利六世在1441 年规划筹建的。由于“玫瑰战争”和王位争夺,工程建设时断时续,直到亨利八世即位后才完成。教堂外观简洁有力,内部结构细致精巧。穹顶是扇形肋拱顶,优美线条勾勒出细腻对称的几何图案。那是一种思考的机理,一种梦幻与渴望,让教堂与人有了情感交流。窗户上描绘着基督的故事。天光穿透进来,光影在教堂里浮动。国王学院教堂的唱诗班非常有名。当赞美诗和管风琴在大堂里响起时,会让人有一种感动。这个时候,我仰视着宏大穹顶,一股神圣的力量灌入内心,激发出一种虔诚,又被向上的尖塔带动着,有一种接近天堂的感受。
与相对朴素的英国教堂不同,意大利和法国的天主教堂多为繁复夸张的巴洛克风格。“巴洛克”原意是“不圆的珍珠”。文艺复兴时期确立的对称均衡美学,在巴洛克风格中变得不再对称。那种华丽和雄壮的格调,凸显了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心理。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是巴洛克与哥特风格的结合体。圣保罗大教堂毁于1666 年的伦敦大火。克里斯托弗·雷恩爵士(Christopher Wren)在构思新教堂时,设计出了一个巨大圆顶,环绕圆顶的是古典式圆柱。大厅两侧有华丽塔楼。圆顶有巴洛克装饰、绘画和浮雕。在光线映衬下,青铜与灰泥塑造出的图案,幻化出神奇的律动,烘托出天堂的壮美。长时间盯着这种装饰,会有一种精神恍惚之感,仿佛走进了天国。英国教堂吸收了巴洛克风格,却放弃了巴洛克的幻想和夸张成分,整体风格具有古典韵律和文艺复兴的理性。
丹·布朗在《达·芬奇密码》一 书中也写到了伦敦的圣殿教堂
英国教堂中还有许多不解之谜。苏格兰南部的罗斯林教堂(Rosslyn Chapel)颇为奇特。这个教堂是由当地贵族辛克莱(Sinclair)伯爵在1446年动工建造。建筑长21 米,宽11 米。在15 世纪中期苏格兰教会改革中,这座教堂一度被关闭,直到1861 年才对外开放。它的外观是哥特式风格,内部装饰有些诡异奇特。从骑士到苏格兰农夫,从绿人石刻到古怪精灵,从共济会标志到宇宙星空,都让人不可思议。那些玉米雕刻的时间早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当时尚未在苏格兰种植。教堂内有14 根立柱,每根立柱都有一个故事,如大师柱(Master Pillar)、旅行者柱(Journeyman Pillar)、徒弟柱(Apprentice Pillar)。柱头上雕刻的绿人(Green Man)是教堂内部的重要装饰,共有110 个。绿人象征着生命力和繁殖力。藤蔓植物从绿人嘴巴里生长出来,缠绕在石柱上。每个绿人的位置与表情都不相同。东侧的绿人脸庞富有活力,似乎代表着春天。越接近西侧,绿人脸庞越苍老神秘,最西端则代表着冬天。一位导游把我带到一个空荡荡的小石龛前。他把一面镜子放在里面,调整角度,镜子里就出现了耶稣头像。当初采取这种隐秘的措施,估计是为了避免反偶像崇拜者的破坏,或者另有神秘原因。这座教堂确实有些异教徒风格,被视为“充满密码的教堂”。作家丹·布朗在创作《达·芬奇密码》时,从中获得了很多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