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政运河

摄政运河

从我的寓所到办公室,步行需要40 分钟。步行上下班成了我锻炼身体的方式。我穿过一片居民区,跨过铁桥,桥下就是摄政运河。这是一条旅游休闲的河道,石头和水泥块垒砌的堤岸布满青苔,水里有落叶和漂浮的泡沫。待一条小船划过,才能看到水的清澈。河的北岸有细径。独自一人行走。当身后响起一声清脆的自行车铃时,我便侧身到路边。骑车人一声道谢后,周围又恢复了宁静。

摄政运河上的雾气,总比外面散去得晚,大概是树丛遮蔽的缘故。尖锐的草叶,被雾气软化后,挂上一串串露珠,像小灯笼一样,为细小的昆虫打光发亮。河岸的另一侧是摄政公园的边缘和伦敦动物园。有豪宅的后院直通到运河堤岸,旁边放着一只可载两三人的小木船。一群群野鸭划破水面,云朵倒映在水里,如同潜水觅食的白天鹅。

英国最早的内陆货物运输主要是水路。四轮或两轮马车主要是客运和邮件运送。从16 世纪下半叶,水路逐渐拓展成了运输大动脉,这引发了构建运河体系的设想。18 世纪是开凿运河的世纪。全国大约投资了650 万英镑,一共开凿了42 条运河。众多商人、工厂主和土地所有者踊跃购买运河股票。这些股票于1811 年在伦敦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到了18世纪末,伦敦的帕丁顿与伯明翰之间就有了水路运输,把英国中西部的工业产品运到了伦敦。1802 年,商业投资人托马斯·霍默(Thomas Homer)建议把帕丁顿运河与泰晤士河连接起来,货物可以通过运河直接从伯明翰运输到泰晤士河码头。托马斯邀请约翰·纳什(John Nash)主持设计,运河在1812 年10 月7 日正式开凿。由于纳什与摄政王关系密切,这条运河便命名为摄政运河。1820 年8 月1 号正式开通,耗资77 万英镑。第一年就运送了1.2 万千克货物。

摄政运河的水闸

摄政运河曾经繁华热闹过一个半世纪。现在供行人和自行车通行的北河岸侧的小路,当年是供拖船使用的牵道,最早是马匹拖着货船,1953 年开始用小型拖拉机替代了马匹。“二战”后,英国的陆路交通运输有了很大发展,运河功能逐渐降低,根据1947 年通过的《运输法案》(Transport Act),摄政运河在1948年收回国有,归英国水务署管理(British Waterways)。进入20 世纪后,火车成了最快捷的交通工具,运河逐渐衰落。当时,英国人对火车的描述还带有浓厚的“乡村风格”。他们称火车为“铁马”。这个铁马的缰绳、嚼子和笼头是一个铁把手。这个喷着热气的铁马,力气巨大又听指挥。铁路运输让煤成了一种廉价能源。随后牛奶、啤酒、木材和海产品都通过铁路运输到城市的各大市场。

到了60 年代,摄政运河成了一条用于休闲旅游的河道。起点在西伦敦的小威尼斯,终点在泰晤士河的莱姆豪斯。运河上的桥梁大都采用铸铁,涂上黑漆。运河、桥梁与绿野林木,构成了运河沿途的道道风景。最有观光价值的部分在小威尼斯至伊斯灵顿之间,沿途有许多历史遗迹,有一座桥被命名为“爆炸桥”(Blow Up Bridge)。1874 年10 月2 日,一艘满载炸药的驳船在运河上突然爆炸,炸塌了这座桥。新建的铁桥遂命名为“爆炸桥”。铸铁桥墩上有竖沟。当拖船的缆绳捆绑在桥墩时,可以增加摩擦系数。长期使用,缆绳在上面勒磨出了道道深痕。再往东走,便是伦敦动物园的孔雀馆,行人可以免费观看。紧接着,运河向东拐去,河湾里的红舫船是一家中餐馆。一座中世纪风格的小城堡,名为海盗城堡。这里曾是一个繁忙的码头,现在改建成了小商品市场。码头旁的卡姆顿水闸依然在使用,它控制着水位落差,这是12 个水闸中的第一个,经过12 道水闸后,运河的水位便下降到了泰晤士河。

在运河的运输货物地位下降后,沿途景观也有了变化。原来的仓库和小型加工厂被拆除或改建成了民居。铁桥附近逐渐出现了船上人家。这使得摄政运河多了生活色彩。温馨怡然中保持着原始和野趣。南岸上栖息着一只黑鸟,超然若隐士。有时也会见到一对鸳鸯凫来,他们情浓如初,忠贞相守,与岸边的树木绿草享受着岁月时光。到了春天,河对面是深草,仔细寻觅,会看到母鸭在孵蛋。鸭妈妈用鸭毛和杂草盖得很严实,白天黑夜卧着孵化自己的小宝宝,很少看到母鸭挪动觅食。没过几天,河水中有鸭妈妈带着六只小鸭子凫水,小鸭子激动又惶恐,鸭蹼使劲划水,半个身子都离开了水面。

最动人的景观则是母野鸭带着雏鸭在岸上歇息。它们跳上岸后,在阳光下晒着湿羽。野鸭细声絮叨,把孩子都围拢在身边。小雏不听话,有的啄飞虫,有的盯着水上的光斑。母鸭咕咕地叫着,不时警告自己的孩子。母爱是生命和灵性延续的基础,比性爱重要百倍。那个留下自己基因的鸭爸爸不知跑到哪里享乐去了。母鸭子根本不在意,明年还会有新基因。树木草丛中还有无数微弱的生灵,都在繁衍着自己的种族。太阳底下,每一分钟都如此短暂,都值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