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生理作用

二、音乐的生理作用

可以说音乐对所有有生命的物质都有影响。

我国西双版纳地区有种小树,对音乐声波有着特殊的感受能力,如果在小树旁播放优美的音乐,它的树枝和小叶子就会随着音乐的节奏婆娑摇曳,音乐越是优美动听,其动作越是婀娜多姿,因此人们赋予它“风流树”的美名。植物学家还观察到,给萝卜、甜菜、西红柿“听音乐”,植物果实会长得更加饱满,超过同类植物的生长状况。动物学家给奶牛、母鸡播放优美、抒情的乐曲,其出奶量、产蛋量都会大大增加。音乐竟然也能对这些没有思想、没有感情的生物体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倒是证实了“对牛弹琴”的典故。在日常生活中,“对牛弹琴”这个成语给人以“动物听不懂音乐”的概念,实际上,这个成语只说了古代音乐家公明仪对牛弹琴这个故事的上半部分,下半部分说的是公明仪扭转弦柱,重调音调,老牛居然耸起两耳,甩着尾巴倾听起来,实在有趣,原来老牛也有喜欢和不喜欢的乐调!

音乐对人体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音乐传入体内,会引起人体组织细胞发生和谐的同步共振,就像一颗石子激起一泓湖水,涟漪振荡,从而调节人的生物节律,适当的声波能使各系统组织的生理功能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如脉搏起伏,心率快慢,呼吸节奏,胃肠蠕动,甚至肌肉的收缩舒张,都能得到良好的调节。音乐声波也是一种能,可以激发人体潜在能量的发挥,使机体更加焕发生机。其次,音乐声波对中枢和内分泌系统也是一种良性刺激,能促进神经内分泌系统分泌出有益于健康的激素、酶、神经介质等生命活性物质,从而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由此可见,音乐节奏与人体节奏和谐,正是音乐疗法能促人奋发,令人健康的奥秘所在。根据医学家观察,机体的反应状态与音乐确实密切相关。以心电图和血压的改变为例,节奏快而有力的音乐与节奏慢的音乐比较,前者明显使心率、脉搏加快,而平缓、抒情的音乐则可以使高血压患者血压下降;对呼吸道反应进行观察,还见到音乐能使呼吸道平滑肌松弛,减小呼吸的阻力,改善气喘症状。

音乐对人体的生理作用,其机制比较复杂,有较多的理论阐释。下面介绍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

1.边缘系统学说 在解剖学上,大脑边缘系统由岛叶、颞叶、眶回、海马、齿状回、扣带回、海马回等皮质下部分和杏仁核、隔区、下丘脑、丘脑前核、中脑的中央灰质和被盖等皮质下结构组成,这些部位主要接受各种感觉(来自躯体及内脏),临近新皮质及边缘系统内部的传入纤维,同时又向视丘下部、纹状体、脑干网状结构发出纤维,调节、抑制大脑皮质的功能。大脑边缘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控制机体的本能活动,调节内脏活动和情绪活动,并参与记忆活动。音乐可以通过该系统来调节躯体运动、自主神经及大脑皮质功能,促进身心健康。

2.脑干网状结构学说 脑干网状结构指脑干中央部分灰白质相互交织的区域,由来自躯体各部的神经纤维交织成的网络和散布在其中的神经细胞及核团构成。脑干网状结构在脑中枢统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它的上行激活系统可以影响大脑皮质的活动水平,调节意识活动;下行投射系统可以调节躯体活动。音乐刺激可以通过网状结构提高或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水平,通过网状结构对特殊投射系统、非特殊投射系统、心理过程、内脏和内分泌、注意力等发生影响,可以纠正新皮质与大脑边缘系统之间的功能失调,消除干扰网状结构的不良因素。

3.非特殊投射系统学说 非特殊投射系统的中心是不同的感觉区,它接受视觉信号,并把这些信号输送到听觉中枢,使后者的感受性升高或降低;或者接受听觉中枢一部分信号,通过该系统提高视觉中枢的感受性,在各种感觉间起媒介作用。音乐也能通过该系统发生效用。

还有人认为,人们的各种功能障碍不是单一致病因素的作用,而是由多种因素,且往往伴有社会因素和情绪因素而造成。音乐类似新鲜空气、阳光等良好刺激,能协调生理功能,消除不良的社会、情绪因素,促进身心健康。这实际上是把音乐作用于人体生理的机制理解为一种综合的生理、心理调节的结果。

不管其作用机制如何复杂,音乐对生理功能的影响却是毋庸置疑的。以秃发为例,明显是生理发生了病变,然而,音乐却能神奇地使秃发者长出秀发:日本第一制药公司最近推出一种防止头发脱落的莫扎特音乐激光唱片。这种唱片发出的阿尔法音波,可以使血液畅通,消除疲劳,有稳定血压和脉搏的效果。据研究,头发脱落多由精神紧张所致,因此,多听音乐,使人心情放松,情绪稳定,促进血液循环,这样有助于防止头发继续脱落。通过这一事例,很明显可以看出音乐治疗的生理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