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不平衡为平衡

一、变不平衡为平衡

在五行的结构中,每一行都与其他的四行发生一定的联系,从相生方面来看,有“生我”和“我生”的联系;从相克方面看,有“我克”和“克我”的联系,另外,在相克中又有相乘、相侮的关系。这说明在五行系统中,各个部分是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另一部分的变化,带动连锁反应。

如果仅取五行环形结构中的一段来分析,很难看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但如果从五行整体系统来看,情况就不同了,五行中的任意两行经过中间环节的作用,都会由不平衡达到新的平衡。在正常情况下,火受到水的制约,火虽然不能直接对抗水,但火能生土,而土有胜水的作用,火通过土间接地对水发生制约性反作用,以致水对火的克制不至过分。此外,火还受到木的资助,同时又通过土加强对水的克制,制约水对木的滋养,从而使木对火的促进不会过分,保证火不会发生偏亢。

五行学说把相生相克的理论运用于人体,认为相生相克是维系人体平衡的关键,一旦体内的这种平衡被打破了,就会面临疾病的危险。五行学说又认为,治疗疾病的过程也就是调整人体诸因素,使之重新达到平衡的过程。治疗时,除了对疾病本身进行处理外,更重要的是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来调整各脏腑之间的关系。如出现了肝阴不足或肝阳偏亢之症时,往往不直接治肝,而采取滋肾的方法,以达到养肝的目的。因为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此种治法便称为“滋水涵木法”。

利用五行相生原理治病的,还有“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等。利用五行相克原理治病的有“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南方属火)补北(北方属水)法”等。这些方法,都是利用五行生克关系,变不平衡为平衡,从而达到调节人体功能平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