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曲选择应遵循中医理论
药物方剂有寒热温凉之分,升降浮沉之异,因此,音乐选择必须对乐曲有很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在此基础上选用适合的乐曲。中医治病的原理是调和阴阳,以达到阴阳和谐的目的,而中国传统音乐疗法也是以此为准则的。孔子对音乐的要求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即所谓“适音”,因此,用于音乐治疗的作品就应该相对平和,起伏不大,情绪波动在一定范围内。这也是和欣赏性音乐最典型的区别。
药有四气五味,乐亦如是。明末琴家徐上瀛在《溪山琴况》中说:“音与意合,而和至矣……暑可变也,虚堂凝雪;寒可回也,草阁流春。其无尽藏,不可思议,则音与意合,莫知其然而然矣。”“暑可变”、“寒可回”,就是音乐产生的寒温效应。而刘向《别录》记述邹衍的论述“吹律生暖”,其演奏的乐曲一定也是温暖活跃的曲子。在古人眼里,音乐也是有味道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晏婴说“声亦如味”,音正则平心愈病,音邪则为“淫声”,《国语·周语下》:“若视听不和而有震眩,则味入不精,不精则气佚,气佚则不和,于是有狂孛之言。”因此“淫声不可入耳”。
所谓“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西北有高楼》),说的是音乐也有升降浮沉的特点,“商音”属金,高亢盘旋,具有“升”的特性;“中曲”是类似“宫”音的乐曲,属土,所以会在中位徘徊。明白了不同乐曲升降属性,自然可以对阳亢、阴陷的病理产生纠正作用。
音乐的地域特点更是鲜明,这在音乐治疗领域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中国的老百姓是难以接受美国的乡村音乐的。就中国大陆而言,内蒙古草原音乐的悠远深长,云南原住民音乐的神秘古奥,燕赵齐鲁的慷慨悲歌,江南水乡的婉约柔情,不同地区的民众,对乡音的喜爱和迷恋,同样左右着音乐治疗的效果。“四面楚歌”胜似百万雄兵,正是乡音抗衡意志的成功案例。
中医思想的核心之一是辨证论治,中国传统音乐要求根据对象的性格、文化、趣味、习俗、经历以及民族、阶层、职业、年龄等各个方面特点来选取乐曲,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