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的病证与处方原则

三、脾的病证与处方原则

脾主运化,主统血、摄血,维持和调节消化系统功能,调节体液和管理血液循环。脾的病证有虚、实两个方面。

1.脾气虚 即中气不足。多由饮食所伤,劳倦过度所致;主要症状是面色萎黄,言语气短,疲倦无力,脘腹腰胯坠胀,久泻脱肛,肌衄,吐血,便血,妇女月经过多,子宫下垂,白带清稀而多,小便淋漓难净,或混浊如米泔水,肌肉萎缩,舌质淡,脉濡弱。多见于内脏下垂、慢性肠炎、胃功能紊乱、某些出血性疾病、妇女白带病者。音乐疗法配方原则重在强壮脾气,“土”乐对消化系统有特异性作用,可以协调消化系统的运动。

2.脾阳虚 多由脾气虚损发展而来,也可由命门火衰、肾阳虚影响及脾所致。主要症状为面色苍白,腹胀畏冷,或泛吐清水,胃纳差,食后不易消化,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苔淡白,脉沉细。多见于慢性肠炎、慢性痢疾、慢性胃炎、肠结核、慢性肝炎、慢性肾炎等疾病。音乐疗法除选用“土”乐补益脾阳外,根据五行益火补土法,则“火”乐对此也有显著疗效。

3.水湿中阻 由于脾的阳气不足,运化失常,或津液代谢障碍,水湿停滞而致。水湿中阻,为虚实夹杂之患。选择乐曲同脾阳虚。虚实夹杂之水湿中阻,培土制水为首要,应以“土”乐为主配曲。

4.肝脾不和 是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所共同表现出的证候。病因有情志不遂,郁怒伤肝或饮食不节等引起。主要症状为胸胁满,窜痛,喜叹息,情志郁抑或急躁易怒,腹胀,肠鸣,矢气,或腹痛欲泻,便溏。多见于慢性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肝炎及一些妇科疾患。音乐疗法必须调和肝脾以舒缓情绪,协调脏腑间的功能,“土”、“木”乐均可选用。

胃的功能失调

脾与胃相表里,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胃的功能失常主要是受纳水谷的功能异常,胃气喜降,所以多表现为胃失和降。胃腑疾病也以“土”乐治疗为主。

1.胃气虚 反复持久的饮食失节,或禀赋素虚,或久病,均能导致胃气虚。症见胃脘隐痛,喜热喜按,泛吐清水,舌淡苔白,脉细。多见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慢性支气管炎、胃下垂等。选曲注意以情调悠扬,听后心境平和的乐曲为宜。近期研究发现,多听抒情的乐曲,胃下垂者的胃体能明显缩小。

2.胃阴不足 胃病久延不愈,或情志不遂等原因,常可造成胃阴虚。症见胃部灼痛,嘈杂似饥,稍食则胀,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干呕呃逆,舌淡红少苔,脉细数。多见于萎缩性胃炎、糖尿病等。可选用“土”乐、“水”乐。

3.胃寒 常由腹部受凉,过食生冷,或劳倦伤中所致。胃部胀满冷痛,持续不止,得温则舒,呃逆,呕吐清水,舌淡苔白滑,脉沉弦。多见于慢性胃炎、溃疡病、幽门梗阻、胃神经官能症。中药治疗以温胃散寒为原则,配用音乐舒缓之,可选用“土”乐,酌配“火”乐。

4.胃热 平素情志不遂而气郁化火,或嗜食辛辣肥腻而化热生火,或邪热内犯,均可致胃热,表现为胃脘灼痛,烦热,泛吐酸水,口渴,口臭,喜冷饮,苔黄脉数。多见于急性胃炎等疾病。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水”乐以滋阴泻火。

5.肝胃不和 多由情志不遂,或寒邪内犯肝胃而发病。症见胃脘部满闷,胁肋胀痛,嗳气,吞酸水,苔薄黄,脉弦。常见于慢性胃炎、溃疡病、肝炎、慢性胆囊炎、胃神经官能症。肝脾不和多为反复波动的疾病,因此音乐疗法可以使用较长时间。从病机出发,当以疏肝和胃为原则,“木”乐可疏肝,“土”乐和脾胃,合而用之。

大肠功能失调

大肠功能失调主要表现为排便功能异常。

1.便秘 可因胃失通降,肺失宣肃,燥热内结,肠液枯涸,阳虚不运,气虚无力等因素造成。由于致病因素复杂,涉及脏腑较多,所以应在认真辨证的基础上,结合病因选曲配方(详情参见本章)。

2.泄泻、便溏 因食滞不化,寒湿、湿热下注等引起,也可由中气下陷,肾虚不固而引起。音乐疗法对后一种情况作用较好。一般来说,腹泻常引起一系列肠胃吸收、分泌功能障碍,腹泻越久,胃肠功能紊乱越重,所以要用“土”乐配合其他康复疗法强壮脾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