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一 中国传统音乐疗法研究进展

附录一 中国传统音乐疗法研究进展

第一节 传统音乐疗法的教育与传承

运用音乐疗法进行养生保健和临床治疗,应该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由于中国多年的应试教育,导致对少年儿童音乐素质培养的重视不足,所以除了少数试探性质的实验外,在正常儿童教育过程中几乎阙如。至于残障儿童的音乐教育,虽然普遍认为音乐是非常重要的替代康复和保健方式,但也因为缺乏专业人才和必要的经费以及器材设备等,也缺少深入的研究。不过我国也有自己独到的地方,主要表现在音乐治疗作品的创作、古代音乐治疗理论的研究和应用、音乐和针灸等传统疗法的结合等方面。

第二节 音乐治疗作品的创作

国际上,健康音乐作品创作的研究并不多,音乐治疗师大多采用现成的音乐,经过专业化的选择,合理地加以运用。但由于欣赏性音乐与医疗的功效并不完全吻合,而由于成本等方面的问题,很少有作曲家、制作人愿意“为疾病/患者创作”,因此西方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少。中国音乐治疗学界一批有识之士把眼光集中到“作品创作”这一西方国家欠缺的领域,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创作出了一大批专供音乐治疗的作品,受到世界各国的欢迎和赞誉。

成立于1985年的中华医学音像出版社(现更名为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是国内较早创作出版健康音乐作品的单位。该社出版了不少原创的音乐治疗作品,比较著名的有:20世纪90年代初,该社出版了国内第一套依中国古代五音理论创作的作品——《五音疗效音乐·正调式》,这套唱片共6张,分别为宫、商、角、徵、羽和养生乐,由八一电影制片厂石峰创作。胎教音乐《秋夜》,由著名作曲家王酩创作。几乎与《五音疗效音乐》出版发行的同时,南京艺术学院等单位的作曲家王建民、吴小平、马新建等,与南京中医药大学王旭东联手,创作出《易经五行疗效音乐》,经由台湾风潮唱片公司出版,迄今已在全球发行100多万套。这套唱片改变了以调式为依据的传统方法,按五行(木、火、土、金、水)的风格来设计音乐,分别运用于不同人格体质。

此后,大量原创作品屡屡问世,如胎教音乐、各种气功音乐、养生保健音乐、益智音乐、镇痛音乐、心理调节音乐,甚至给胎儿听的“子宫内胎教音乐”。

需要强调的是,在音乐治疗的作品创作上,中国的一批音乐家与医学家合作,主动地“为医学而创作音乐”,这在世界范围内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即使是音乐疗法非常发达的国家,也非常缺少这方面的人才和作品。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的邹建平、王建民、王建元、吴小平、庄曜、乔唯进,上海电影乐团的陈大伟,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石峰,武汉音乐学院的赵曦等,是作品比较多的作曲家。出版该类作品较多的单位,除了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外,台湾的风潮唱片公司的成绩最为突出,陆续制作出版了《易经五行疗效音乐系列》《现代心身疾病疗效音乐系列》《胎教音乐系列》《美容音乐系列》《睡眠音乐系列》《现代催眠疗法系列》《气功音乐系列》《黄帝内经四时养生音乐系列》以及与健康有关的风水音乐、情商音乐、儿童音乐等,达100多种。全球发行量多达千万张。上述出版物根据导致疾病的不同社会环境、心理矛盾,以及发病后的不同状态,创制了各种切合病情的“音乐处方”,并通过临床验证,受到了医学界的肯定和广大患者的欢迎。

关于音乐治疗作品的创作理论,研究的资料不多,且多为中国传统理论指导下的创作原则,如王建民教授认为,音乐治疗作品必须具备的要素为:①民族性。音乐疗法作品要具有深厚的民族基础,但又不是简单的民乐演奏,而是融民族之魂于作品之中,使作品既有民族风味,又达到保健康复作用;②可听性。既然是音乐,就必须有较高的欣赏价值,要有美的旋律作为养生信息的载体,不仅患者,即使一般人用作闲暇时的音乐欣赏,也能达到美的享受;③平稳性。这是保证医学效果的关键。健康音乐与其他音乐的区别,前者不能有较大的起伏和波动,情绪的变化必须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旋律、节奏必须相对平稳,让一定刺激量的音乐持续足够的时间,就像服用药物一样,使药效维持足够的时间和均匀的作用。这与其他音乐强调情节、追求效果、讲究对比的创作目的,有着很大的不同。讲究平稳和保证可听性是一对矛盾,它给作曲家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音乐家石峰在《治疗音乐的特性》(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资料)中,也有类似的看法。石峰还从中国古代五音与五脏的关系论证了音乐治疗作品创作的思想依据。

贵阳中医学院与贵州民族学院的合作科研项目“五行音乐对五脏虚实证影响的研究”,包括乐曲的编制内容,其基本原则是“将实用的五行音乐治疗同民族音乐欣赏有机地结合起来。选曲的标准是以调式分类,首选古曲,次选近世传统乐曲,以及现代人创作之精品和新民乐”。

第三节 音乐疗法理论研究成果

据本书作者王旭东参加过的两届世界音乐治疗大会情况来看,西方国家从事健康音乐事业的专业人员中,音乐工作者占绝对多数,而我国则多以临床医务工作者为主,除了张鸿懿、高天、沈建军、普凯元等音乐治疗理论研究者从事或涉及音乐专业外,其他专家都是医学院校教师、医院或疗养院的医生、护士等。如长期担任中国音乐治疗学会会长的张培琰先生,就是北京回龙观医院的院长。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的参加成员虽然有很多医学工作者,但该学会却隶属于中国音乐家协会,而培养该学科的摇篮——音乐治疗专业,也是设立在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1988年成立,四川音乐学院2004年成立)。医学院校中设立音乐治疗专业的,目前唯有江西中医学院一家。

这样的学科队伍格局,客观上导致了一些学术上的盲点,如音乐与医疗不能有机地结合,音乐只能附着于医学,医生运用时没有对音乐的深切掌握,音乐家在运用时缺乏医学知识。加上我国医学法律的限定,音乐学院培养出来的音乐治疗人才没有医生资质,不能将音乐治疗作为医学方法用于临床。诸如此类现象,在学术成果上也表现得非常充分:既异彩纷呈,也凌乱无章。

作为医学家研究音乐疗法的先行者,成都中医药大学的郭子光教授和泸州医学院的张子游教授,在1986年出版的《中医康复学》中,总结了中国传统音乐康复治疗的历史、实施方法等。他们将音乐治疗的作品大体分为下列5类。

1.音乐安神法 代表乐曲:梁代古曲《幽兰》、晋代古曲《梅花三弄》,以清幽柔绵之曲,治疗紧张、焦躁所致的病证,或怡情悦志、胎教等;

2.音乐开郁法 代表乐曲:汉魏古曲《流水》、唐代古曲《阳关三叠》,以爽快鲜明之曲,治疗精神忧郁所致的病证;

3.音乐悲哀法 代表乐曲:汉代古曲《小胡笳》,以凄切悲凉之曲,治疗愤怒暴躁所致的病证;

4.音乐激怒法 代表乐曲:唐代乐曲《离骚》《满江红》,以激昂悲壮之曲,治疗忧思郁结所致的病证;

5.音乐喜乐法 代表乐曲:宋代《黄莺吟》、唢呐独奏《百鸟朝凤》,以轻松喜悦之曲,治疗悲哀郁怒所致的病证。

张子游教授的另一著作《娱乐康复法》,虽然篇幅不长,但却将中国音乐治疗的历史、音乐治疗原理、音乐在医学领域的运用(如胎教、增加体重、催产、益智、止痛、降压、催眠、通便、治疗精神疾患等)等方面有深入的挖掘,值得一读。

沈建军著《音乐与智力》《音乐与科学》《音乐与超常思维》,三本书都是科普著作,主要介绍音乐和智力之间的关系,属于音乐益智的医学范畴。

朱丽叶特·阿尔文著、高天与黄欣编译的《音乐治疗》,这是音乐治疗学领域仅有的外来译著。该书在介绍音乐治疗基本原理方面并无突出之处,倒是译者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附录了四篇综述和实验报告(音乐情绪的生理及心理机制综述,音乐情绪反应实验方法综述,音乐心身反应实验报告、音乐对于疼痛的缓解作用实验报告)值得参考,是提供音乐疗法科学性的直接证据。

国内学者刘泽伦医生在胎教音乐的研究上颇有成绩,其成果发表于《胎教与胎教音乐》一书。该书以胎儿发育生理、心理为基础,依据国内外多年优生学的研究成果,结合教育学、物理声学、营养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对音乐胎教的理论、运用、禁忌有系统的论述。例如,他提出胎教音乐的情感特征为:轻松愉快、意境优美;频响范围为:不能超出正常人听觉敏感范围1000~2000赫兹,最好在此基础上下降500赫兹;而对于节奏和力度,则提出不允许乐曲中有较多的突发声音,尤其是中低频声音如爵士鼓,音乐的节奏尽量协调、平衡、简单,不宜变化太过频繁。所有用于胎教的音乐,力度都不能过大,像理查·克莱德曼的钢琴曲《命运》之类的音乐,绝不适宜。总之,该书作为音乐治疗在单项应用上的研究,有一定的深度和力度。

高等医药院校试用系列教材《中医养生学》(王玉川主编)、《中医康复学》(傅世垣主编)、《中医养生康复学概论》(孟景春主编)。以上均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出版,分别设有音乐疗法章节,或在“娱乐音乐疗法”篇章中介绍了音乐治疗的理论、方法、设备、技术。这是国内首次将音乐治疗纳入医科大学教材。而王旭东主编的“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养生康复学》(高等医药院校七年制用),则是新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国家级医学教材中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音乐疗法,虽然只是众多疗法中的一种,但已经反映了音乐治疗学的概貌。

普凯元编著的《音乐治疗》较系统地介绍了该学科的历史、治疗原理、目标、方式与方法、对象、音乐治疗师的条件、音乐治疗学的进展和实例等。其基本观点和方法都是建立在西方音乐治疗理论体系上的著作,是以实用音乐生理学为基调的著作。

何化均、卢廷柱编著的《音乐疗法》,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通俗读物。除了介绍音乐治疗、养生保健的原理和方法外,书中以大量成功病例,给读者以具体的示范。具体内容有:高血压、各类神经症、消化性溃疡等常见疾病的音乐治疗、儿童音乐早教、特殊教育与音乐治疗、弱智儿童的音乐训练。书中还附录了很多的治疗曲目。

张鸿懿著的《音乐治疗学基础》,全面论述了音乐治疗学的发展概貌,心理学基础,治疗的适应证,心理治疗各流派与音乐治疗的关系,音乐治疗的方法与技术等。

范欣生编著的《音乐疗法》,系统论述了中国传统医学中有关音乐治疗的理论、方法以及各种疾病的音乐治疗,各类人格体质的音乐养生。

王旭东编著《怡情悦志——中医娱乐疗法》,在这本20万字的科普著作中,有一半以上的篇幅用来介绍音乐疗法的内容。其中不乏新的观点和方法,如音乐与其他养生方法的结合、色彩音乐的生理效应等,尤其对音乐胎教、音乐美容的介绍更具特色。

目前有关音乐治疗的论著还非常缺乏,以上介绍的代表性著作,达到一定深度的原创作品并不多,这正说明我国音乐治疗的历史虽然悠久,但科学研究尚处在初步阶段。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上述理论性的著述显示出如下特点:①介绍外国音乐治疗学现状、进展和学术体系,泛论我国音乐现状和前景;②发掘总结中国传统医学中有关音乐治疗的内容;③音乐疗法知识的普及与推广。不仅著作如此,理论探讨方面的论文也有这样的倾向。如:

在介绍外国音乐治疗学现状、进展,泛论我国音乐治疗现状和前景方面,如张鸿懿教授著的《世界各国音乐治疗的方法技术概述》《发展中的音乐治疗》,刘邦瑞著的《音乐治疗学问题》以及孙国荣辑译的《音乐治疗学(音乐学科介绍)》,在这些文章中,介绍了国外的音乐治疗状况,分析了国内音乐治疗在精神科、心身疾病、残疾儿童等方面的运用现状。还展望了音乐治疗多学科横向结合的研究前景等。类似的论文还有:《音乐和医学发展中的“顶尖治疗”:音乐治疗》《音乐疗法:一个愈趋重要的医学领地》《近20年来音乐疗法的研究概况》等。

在发掘总结中国传统医学中有关音乐治疗的内容方面,山东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刘伟认为五音疗法作为一种独特的音乐治疗方法,是根据中医传统的五音理论,运用角、徵、宫、商、羽5种不同音调的音乐来调治疾病的方法,其原理是“宫动脾,商动肺,角动肝,徵动心,羽动肾”。类似的文章有穆俊霞等人的《〈内经〉中五音的含义及与五脏的关系》、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杜德业的《从中医经络理论探讨音乐治疗对人体的作用》(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论文,1999年)。

至于音乐疗法知识的普及与运用,在我国几乎所有的医药刊物、时尚杂志、各类报纸上都有大量刊载。许多科普性的著作也都全力宣介,如《少儿智力开发与保健90题》《漫谈科学养生与长寿》《健脑之道》《音乐生活顾问》《侬本佳人——中医美容》,等等。

前文已将我国音乐治疗学的研究成果表述成“异彩纷呈,杂乱无章”,通过上面的综述可以看出大概的轮廓。与西方音乐治疗学科比较,我国的音乐治疗研究,缺乏深入而尖端的理论研究,缺乏系统而科学的分工,没有整体的明晰的发展规划,急需兼通医学和音乐的专门人才,长期跟踪式的研究基本阙如,高水平的生理实验少有进行。这些都需要认真对待,加以解决。

第四节 音乐疗法的实验研究和应用研究

一、音乐疗法的实验研究

近年来,音乐疗法的实验室研究和临床实验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王旭东教授及其博士生李靖(现任南京体育学院副教授)近年来运用音乐防治运动性疲劳进行了多项实验,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如《低频电针及音乐电针对有氧耐力性运动疲劳的康复疗效评价》《音乐对运动训练及运动性疲劳影响的研究述评》《放松音乐及音乐电针对有氧运动疲劳的恢复效果》《音乐治疗效应的动物实验研究》《音乐刺激对急性有氧运动性疲劳大鼠纹状体及下丘脑5-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的影响》。

二、音乐治疗的应用方式

我国音乐治疗的临床方式,据何化均等人所著的《音乐疗法》、王旭东所著的《中医养生康复学·音乐疗法》等的总结,有以下6种。

1.感受式 以欣赏音乐为主。这是国内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式,如中国音乐学院高天副教授建立的音乐治疗室、中山医科大学和广州图书馆合作开设的音乐治疗诊室、上海中医药大学曙光医院的失眠诊治专科。在感受式的基础上,又发展出“音乐-色光疗法”,采用音乐-色光治疗仪,将音乐欣赏、音乐色光、音乐气息、音乐电流等多种功能融为一体,产生多种生理、心理效应。长沙马王堆疗养院音乐治疗室、空军北戴河疗养院等单位都开展了该项目(举例的单位资料来源于中国音乐治疗学会汇编的《音乐治疗学科信息》。下同)。

2.参与式 即演奏或表演音乐作品。部分学校、幼儿园、精神病医院如北京安定医院老年精神卫生中心、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等开展了此类工作。

3.结合式 即同时运用上述两种方式。但不同单位、不同人群的侧重点不同。

4.音乐电 是将唱片或磁带所发生的音乐信号经声电转换器转换成电信号,再经放大,然后由声频匹配器升压后输出的电流,音乐电流的频率为30~18000赫兹,既有低频电流成分,又有中频的成分,是有一定的节律、频率和幅度不断变化的不规则正弦电流。采用电极将电流导入人体。解放军202医院理疗科、济南军区青岛第二疗养院、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单位很早就使用了这一类方式。在音乐电疗法基础上,我国医务人员又发明了音乐电穴位/经络疗法,这是极具本土特色的创新疗法,其作用原理是将音乐电流作用于穴位,通过经络发生很复杂的生理和治疗作用,如镇痛,活血化瘀,促进组织修复,调整内脏、内分泌功能,抗过敏、增强免疫等作用。受到国内外医务人员的普遍欢迎,国内多家厂商还据此生产出各种类型的音乐电治疗仪。东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周铁明、皇甫正贤设计出的一款治疗仪,更是结合了电脑的软硬件技术,是一个基于87C552单片机的应用系统。

5.音乐冥想 这是一种典型的音乐心理养生法,是在聆听音乐或自然音响的同时,进行联想、回忆、幻想等心理活动,使人进入一个优美、奇妙的境界,让身体处在一个音乐营造的良好氛围之中。国内不少医疗单位的心理治疗室中采用了这种疗法。

6.音乐气功 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在气功练习的同时,辅以相应的音乐。实践证明,音乐能促使练功者很快进入气功所需要的境界,在练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健身气功时伴奏音乐,已经成为习惯。另一含义则是指气功中专门有一类与音乐有关的功法,如“六字诀”“五音内视五脏法”“化音功”等,这些功法的共同特点就是以声音(唱出“宫、商、角、徵、羽”五音,或“嘘、呵、呼、呬、吹、唏”六字)为练功的主导,不同的声音能与不同的脏腑共振,流通不同部位的气血,从而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

在以上6种方法里,音乐穴位/经络电疗法、音乐气功疗法是我国独有的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对音乐治疗方法的应用研究很多,但缺乏对效果的评价方法。周为民先生对此做了有益的工作,他在《音乐治疗中的评价实施方法分析》中认为:评价实施方法有观察法、问卷法、会谈法与心理测验法等。这些实施方法在获取音乐治疗的评价资料方面各有利弊,因此,在实践中应将这几种评价实施方法结合运用,使它们起到相互检验评价结果的作用。

三、音乐治疗的临床研究

1.缓解焦虑 目前对音乐改善焦虑的研究较多。如“音乐对待产孕妇焦虑程度影响的研究”,选择省级三甲医院入院待产的孕妇60例,随机分成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提供音乐)与对照组(仅提供常规护理)。结果显示:实验组在音乐治疗前后,待产孕妇的焦虑量表得分及生理改变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焦虑量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交互式音乐治疗对儿童焦虑障碍的疗效”报道,选取25名诊断为儿童焦虑障碍的被试者并随机分为实验组(n=12)和对照组(n=13),对试验组通过交互式音乐治疗进行干预,用Hamilton焦虑量表和少儿主观生活质量问卷评估疗效。结果显示交互式音乐治疗能有效降低儿童焦虑障碍患者的焦虑水平,其近期疗效要比远期疗效好。

2.改善睡眠 有人对164例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存在睡眠障碍者,同时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身心状况进行评估,随机分为治疗组(睡眠健康宣教+音乐体感振动治疗),与对照组(仅睡眠健康宣教),结果显示体感振动音乐疗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睡眠状况及身心症状。

3.增进心理健康 有人对70名中学生音乐活动小组成员采用SCL-90自评量表进行测试。结果:音乐活动小组成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不参加音乐活动的学生(P<0.05)。结论:音乐活动可以增进心理健康,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4.缓解疼痛 “音乐护理在缓解早产儿疼痛中的作用”探讨了音乐护理在早产儿疼痛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实施音乐护理,可以缓解早产儿的疼痛,对早产儿疾病的恢复和生长发育有利。又如“个体化音乐干预减轻结肠镜检查患者疼痛的研究”显示,依据患者的喜好进行个体化音乐干预,可增强患者聆听音乐的专注性,更好地分散注意力,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消除紧张心理,保持生理指标平衡,缩短检查时间,提升患者受检意愿,提高结肠镜检查的成功率。

5.胎教和儿童智障 我国运用音乐胎教比较早,据何化均等人所著的《音乐疗法》介绍,1984年中国音乐学院成立音乐治疗课题组,第一个课题就是音乐胎教。课题组和北京第六医院妇产科合作进行临床观察,和福建鹭江出版社合作出版了《胎教和胎教音乐》,和首都医院等单位合作研制出版胎教音乐作品《小神童》。胎教的实验研究也日渐增多,如杨冰等人所著的《彩色大多普勒评价音乐胎教对胎儿血流动力学影响的探讨》等一批论文即是其成果。

在音乐治疗智障儿童的科研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果。1991年开始,广州和上海的四所弱智学校开展了为期两年的音乐治疗儿童智障的实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治疗中心于1998年开展了儿童孤独症的音乐治疗,2000~2003年又开展了儿童智力障碍的音乐治疗,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中国音乐学院周为民在智障儿童的音乐治疗方面研究较深,发表了不少研究成果,如《音乐治疗对智障儿童注意力康复作用的检测报告》《谈我国智障儿童集体音乐治疗中的疗效评价方法》。此外,何化均所著的《弱智儿童音乐治疗的实验报告》、宋秀娣所著的《弱智儿童的音乐康复治疗》等,都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注册音乐治疗师彭嘉华在“自闭症论坛”发表的《音乐治疗与弱能儿童的言语发展》,对音乐治疗弱智儿童语言障碍的原理和方法作了比较详尽的介绍。他认为音乐对语言功能的康复原理是:“①音乐与言语是共通的元素;②歌唱和说话共享同一生理结构;③音乐是多重感官的刺激和反应;④音乐容易带来成功感;⑤音乐提供了活动动机;⑥音乐可提供不沉闷的重复机会;⑦音乐可成为言语提示;⑧音乐在群体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在治疗的具体方法上,则提供了“①利用旋律,②利用节奏,③声音示范,④利用乐器,⑤利用音乐结构,⑥练呼吸控制与腔区共鸣”等具体的操作。作者认为这只是他处理言语问题儿童的一部分经验,利用音乐发展语言的方法其实还有很多,在实际应用上,还需要按个人或组合而作出变化和适应。

6.有助献血 赵嫣红等人指出,放松、舒缓的音乐能减轻献血者的紧张和惧怕的情绪,减轻献血后的反应,有利于无偿献血的普及。

7.协助戒毒 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余腊英对21例海洛因依赖者、临床脱毒患者相关性因素进行分析,就有关问题及护理体会指出:患者脱毒过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躯体不适,胃肠道反应,睡眠障碍,情绪不稳伴冲动,自伤或自杀倾向,体温异常,出院时仍有强烈的心理依赖。对这些患者分别给予小剂量药物如氯氮平、冬眠灵、氯硝安定、丁丙诺非等及补液支持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音乐治疗,效果明显得到加强(住院4~77天。痊愈10例,显效8例,进步3例)。

8.美容 天津市整形外科医院美容中心卢彬等人报道:该中心自1998年以来将音乐疗法应用于美容整形门诊局部麻醉手术中,取得了一定的经验,获得了理想的效果,减少了麻醉剂的使用剂量。

9.改善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第三状态。江苏大学虞子敏等人认为:校内人员如教师、学生、机关干部等多以脑力劳动为主,并且因承受种种社会压力,导致身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他们对校内部分亚健康人群进行音乐养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10.心理疏导 东南大学医学院的王纯等人为了研究音乐养生在当代大学生心理调节中的作用,采用被动式音乐疗法,根据受试小组成员特定情绪,选取不同曲目。通过聆听音乐、交流感情来进行心理养生。试验表明,音乐养生具有放松心情、缓解压力的作用,可用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减压。

第五节 中医音乐疗法理论和方法研究

上述各种专著和论文中,大多数专家学者都肯定了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中有关音乐疗法的思想和方法,认为这是具有文献价值、实用价值的极其宝贵的遗产。很多学者专家在开拓我国音乐治疗学的过程中,在现代音乐治疗学的学科框架上,合理地结合中国传统医学中的理论和方法,创造了不少新的音乐治疗内容,补充了现代音乐治疗学术体系,扩大了音乐治疗研究的视野。在1996年第七届世界音乐治疗学术大会上,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旭东作为中国代表登上主席台,大会主席就是以“世界上以传统医学理论研究音乐治疗学的专家”向70多个国家代表作介绍的。

通过现有资料,笔者总结出中国学者对世界音乐治疗学的贡献,亦即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成果有以下内容:

一、理论层面

在理论上,注重音乐的物理治疗作用,强调音乐声波的生理效应,改变了以往以心理学为主的理论体系。

在中医音乐治疗思想中,强调心理与生理的共同作用,也就是说注重“身心双修”。在音乐对心理的调节方面,中国的七情理论认为:情志的失调可以通过“相生、相克”来获得平衡,例如,过度压抑的病态,可以用“怒”来平衡,通常采用激昂、悲愤的旋律,强大而带震撼性的音量,帮助患者宣泄郁闷的心志。然后再用轻松、流畅的音乐来放松患者的精神。这在中医理论中分别称为“怒胜思”“喜生思”。尤其中医心理学“七情理论”中的“以情制情”理论,更是直接指导着音乐治疗的实践。而在生理调节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相应”理论认为,自然界与人是“同构异质”的,无论世界上的什么实物,都是由各种相同的元素构成的,只是结构不同,所以才表现出不同的形状和特征。音乐同样具有世间万物所共有的属性,“五音”也有着和“五脏”相应的各种属性,因此,以五音调式编配的各种乐曲,可以通过这种共同的属性而直接作用于人体的五脏系统。例如:“宫”作用于“脾”、“商”作用于“肺”、“徵”作用于“心”、“角”作用于“肝”、“羽”作用于“肾”。

在上述思想的启示下,现代音乐治疗的研究也开始重视“声能”的物理效应,发现人体各个器官的不同振动频率,往往能与音乐的频率发生共振。生理、心理双重作用机制的提出,为音乐治疗从音乐心理学研究中分化出来提供了直接的依据。

二、作品层面

在作品上,中国古典音乐、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下的作曲理论,为西方的音乐治疗提供了大量曲目。

与西方作曲家强调个性大相径庭,我国自古以来的多数音乐作品都是为环境、为氛围、为景观而创作的,这非常符合音乐治疗对作品的要求。因此,诸如《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之类的音乐,以及近年来中国的一批医学家、音乐家,主动地“为养生和治疗而创作音乐”,诸如《阴阳五行疗效音乐系列》《现代心身疾病疗效音乐》《心理健康保健系列》《美容系列》《睡眠音乐系列》《现代催眠疗法系列》等制品,受到国内外音乐治疗师和广大患者的欢迎。

三、应用层面

在应用层面,中国音乐治疗将适应范围扩大到各个领域。

首先,中国传统的养生学说非常重视音乐的作用,据王旭东主编的教材《中医养生康复学》等著作来看,中国音乐用于养生保健的范围从儿童的益智、老人的延缓衰老,到妇女的分娩、催乳,甚至美容健体;从不同人格体质的音乐纠偏,到一年四季不同时段的音乐调神……林林总总,范围十分广泛。

临床治疗和疾病康复,中国音乐治疗的适应面也较国外广泛得多,这从上文即可看出。

四、方法层面

在方法上,中国音乐治疗结合了诸多中医方法,使音乐治疗的手段更加丰富。

我国在音乐治疗的方法学上,比较突出的创造是音乐穴位电疗法、音乐气功疗法等。其中电针疗法也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型综合疗法。其方法是采用毫针刺入穴位(或一定部位)后,通以音乐电流,同时兼听音乐,其作用机制是音乐、音乐电流、经络穴位等作用机制的综合,其疗效更为明显。而音乐电穴位疗法的适用范围更加广泛,如单纯性坐骨神经痛、血管神经性头痛、神经衰弱、失眠、原发性高血压初期、末梢神经痛、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脑血栓形成恢复期、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早期)、外伤后遗症、软组织扭挫伤、颈椎病、肌纤维组织炎等均有十分肯定的疗效。

第六节 音乐治疗研究思路和发展方向

从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音乐治疗学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随着国家经济的腾飞,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要求日趋迫切,音乐治疗作为一种“享受型”“自然型”的医学方法,一定会越来越受到民众的喜爱,这是它具有蓬勃生命力的民众基础。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医学研究水平等,和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所以,在音乐治疗学科内还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解决,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根据上文的内容,笔者认为需要认真对待以下问题。

(1)音乐治疗学与音乐心理学的学科交叉重叠。目前我国音乐治疗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大多从心理学立论、立题,形成学科交叉重叠,导致学术观念上的混乱和资源配置上的浪费。

(2)音乐学研究与健康学研究的学科分离。目前我国音乐治疗学的学术队伍基本上是两大阵营:音乐界和医学界,这两大阵营的学术相容性极差,严重削弱了我国音乐治疗的学术发展,难以达到应有的学术水平。简言之,音乐界从事音乐治疗研究的学者不懂健康学和医学(多数海外归来者熟悉音乐心理学),医学界从事音乐治疗研究的学者对音乐知之甚少。从上述论文的内容看(作者主体大多数是医疗单位的医护人员),他们的音乐知识太过肤浅,尤其对音乐作品的选择,其水平之低令人扼腕。

(3)上一问题导致了很多急功近利的商业行为,多数声称开展音乐治疗项目的机构,购买几张唱片、几台放音机或音乐治疗仪就可以开诊,不仅没有实验条件,甚至没有懂得专业知识的从业人员。而音乐治疗专业的专业人员,由于没有相应医学方面的资质,无法开展专业治疗。出版社出版的专业书籍、杂志社和报社刊登的科普文章、唱片公司出版的音乐治疗作品,不少是抄袭、拼凑之作……这些,直接导致我国的音乐治疗研究难以深入、难以普及。

(4)学科人才紧缺。健康音乐与一般音乐、治疗音乐是有差别的,不能拿来主义,而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选择或创作适宜的健康音乐,这是音乐疗法的难点,也是研究的重点。专业人才是解决这一难点的关键。专业人才紧缺,一方面指开设音乐治疗学专业的学校过少,人才资源紧缺。另一方面指政策法规导致的资源配置问题。其他国家的音乐治疗学会具有资质审查权力,通过学会资质审查的人才可从事专业工作,而我国医疗职业序列中没有音乐治疗师职位,即使有,医疗从业资质的审查权力却在卫生行政部门。所有这些也干扰着我国音乐治疗研究的发展。

(5)中医音乐治疗思想与现代音乐治疗学的观念冲突。这一问题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可以在学术争鸣中刺激学术发展,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学术内讧,阻碍学科发展。因此,加强东西方音乐治疗学的比较研究,不失为好的方法。此外,目前音乐治疗相当一部分是以现代音乐为主,而中国传统音乐治疗历史悠久,方法独特,值得进一步挖掘、继承和发扬,更好地为今人服务。

(6)扩大音乐治疗的运用范围。目前的音乐治疗仅限于精神病、睡眠障碍、胎儿、小儿、妇科分娩及外科手术的减痛等,实际上音乐治疗的适应面相当广泛,以后应扩大其应用和研究的范畴。

对于我国音乐治疗学的未来发展前景,笔者抱有充分的信心,正如《音乐治疗学的定义、形成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中得出的结论:“无论中西,每一种音乐治疗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只要是对于中国的音乐治疗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都值得重视,都应当得到发展中的中国音乐治疗学的学习、借鉴、继承与发展,从而建立起既能与世界接轨,又能适应中国人自己的有中国特色的中国音乐治疗学派,这才是中国音乐治疗学发展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