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对孩子有怎样的保健治疗作用
儿童都是音乐天才。很多家长在带领孩子学习音乐之初,常常担心自己的孩子能否学习音乐。其实,所有智力发育正常的儿童,都具备天生的音乐才能;同时,音乐才能的高低,也不完全以钢琴弹得熟练与否,歌儿唱得好听与否来衡量。因为那只是技能技巧或音乐成就,而并非是音乐才能。
那么,何为音乐才能呢?人对音乐及构成音乐艺术的诸要素(如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快慢、旋律、节奏、音程、和弦、调式、调性等)的感觉、领悟、理解及表现等诸方面的能力,即称音乐才能。关于这一点,目前学术界尚有两种说法,一是先天说,即认为人的音乐才能是与生俱来的;另一个是环境说,认为人的音乐才能是靠后天的培养而造就的。事实上儿童的音乐才能等于先天素质加后天培养。
当然,关于儿童音乐才能的构成与发展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心理、生理、地理、民族、遗传、教育等综合学科的科学问题。简单说来,下面这几个项目是很能说明问题的:①对于音的高低长短的识别能力;②对于协和音程、和弦及正协和音程、和弦的感受能力;③对于调性及其转换的感觉能力;④对于音的强弱的辨别能力;⑤对于旋律和节奏的感受和记忆能力;⑥对于音乐作品的欣赏与表现能力;等等。上述项目测试结果的优劣,是我们确定一个人音乐才能高低的基本依据。可见,即使是嗓音不好,不会弹琴的儿童,也有可能具有较高的音乐才能。
据国外专家的测量、观察与分析,认为小学四年级(10岁)以前,是一个人一生中音乐才能显示、培养和确立的最佳时期——这无疑为我们对少年儿童音乐才能的早期培养和开发提供了极好的思想和行动依据。
1.开发智力
我国汉代学者董仲舒曾说:“目不能二视,耳不能二听,手不能二事。”正如俗话所说“一心不能二用”。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而音乐却可以超越这一规律。当我们演奏钢琴、风琴乐曲时,两眼要同时看两行曲谱,头脑要立即指挥双手10个指头,灵敏地把乐谱中不同声部中不同高低、长短的音符协调而又富于感情地表达出来。同时两耳又要灵敏地校正辨别奏出的音响与曲谱是否符合和准确,这不就是一心几用吗?学习器乐演奏的练习过程,需要两只手迅速、准确、协调地动作,每一次动作大脑中几亿脑神经纤维都要为此而劳动,久而久之,这种劳动改善和提高了大脑的物质条件,使学习器乐演奏者变得聪慧起来。
因此,学习、欣赏音乐可以使孩子更聪明,爱因斯坦6岁开始学习小提琴,12岁已懂得和声与曲式的结构。音乐生活丰富发展了他的音乐脑——右脑,扩展了右脑的能力,使他在成年以后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现在都知道左脑主逻辑思维,右脑主形象思维。右脑指挥左手,左脑指挥右手。当左手弹奏时,右脑活跃起来,右手弹奏时,左脑活跃起来,这样进行脑力锻炼,使人的左右脑都得到了发展,脑功能得到全面的提高。
音乐对人类智力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它能加强人的记忆力。欣赏或演奏乐曲,能强化人的精神、神经系统的功能,使视觉记忆、听觉记忆都得到锻炼,并能加强情绪体验记忆。长期搞音乐的人,不仅有较强的记忆力,而且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都比正常人突出。生理学家也为我们找到了有关音乐促进记忆的奥秘,因为人的记忆过程与大脑的“边缘系统”有密切关系,而音乐能刺激“边缘系统”分泌的激素、酶、乙酰胆碱等增多,这些物质能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产生广泛的影响,因此促进了记忆能力。
音乐对智力的第二种作用,是加强人的注意力。注意力是智力活动的警卫,也是智力活动的组织者和维护者,它能够捕捉信息,并能“聚精会神”,使思维焦点集中。人在欣赏或演奏乐曲中,必定要使注意力集中起来才行,经过长期的音乐实践,其注意力也必定会得到加强。
音乐对智力的第三种作用,是能促进人的想象力。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也是创造力的源头。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音乐的特性就是想象,就是幻想,是对世界、对宇宙的一种深情神秘的幻想。这正符合人们生活的心理状态,因为人一生下来就处于未知之中,所以音乐特别能影响人、吸引人。
音乐对智力的第四种作用,是培养人脑的抽象思维能力。音乐形象是比较抽象的艺术形式,没有具体的颜色、形态等外观形象,只能通过思维来理解。音律、节奏、乐曲结构具有高度的逻辑性,几乎可以和“科学皇后”——数学的高度逻辑性相媲美。因此,经常欣赏和演奏音乐,可以启发智慧,加强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根据上述机制,可以认为,音乐是少儿益智的一种较好方式。实际观察发现,6岁以前的儿童对音乐有着天生的亲和力。而6岁以后,孩子的理性思维渐渐得到加强,知识越来越丰富,对形象性较强的音乐反而会逐渐地不敏感了。
那么,音乐为什么能开发人(尤其是儿童)的智力呢?
孩子在认识事物、了解身边的世界、学习人生知识的过程中,最早使用的器官是耳朵,使用最多的器官也是耳朵。孩子会用最纯真、最不带成见的听觉去感受世界上的一切音响。而音乐则是内容丰富、形式完美的音响组合。在日常生活中,人人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单念词的儿歌和谱上曲子的儿歌,后者会更快地被孩子记住;光有动作的舞蹈和伴有琴声(或节奏)的舞蹈,肯定是后者更容易学会。这是因为,语言、音乐是由左、右脑分管的,“念”的歌只被一侧大脑接受,而“唱”的歌则因为有词有曲,就能同时作用于两侧大脑,使孩子能合理、全面地使用左右两侧大脑的功能,促进两侧脑半球功能的利用,从而大大提高了记忆和思维能力。光有动作的舞蹈和伴有音乐的舞蹈也是同一个道理。正是因为这个原理,所以音乐能促进儿童的智力发育。
在婴儿期,剧烈的声响如爆竹声、雷声,都可能使婴儿受到惊吓,因此给婴儿听的音乐应该排除那些可能使婴儿受惊的太响、太闹的乐段,一般应选用较轻快的抒情音乐,以及惟妙惟肖的“模拟音乐”,像小鸟声、流水叮咚声、风吹树叶的沙沙声等自然界生机勃勃的天然之声,都是供孩子欣赏的佳品。
音乐中的噪声,会干扰儿童智力和正常发育,尤其对注意力、理解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长期听狂歌劲曲的孩子,其智力比正常儿童低下。充满尖怪声音、大喊大叫的“音乐”还会造成儿童的心理恐惧,诱导孩子的变态心理。
到幼儿期,即3岁以后,音乐可以作为开发智力的主要手段,这一点已渐渐受到音乐与教育界的重视,国内有的小学已试办音乐班,在学前班中开设音乐课。日本有“铃木教学法”,美国有“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等等,都是将音乐作为智力开发的重要方式,在施行音乐教育的指导思想中,并不是要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音乐家,而是通过学习音乐,演奏音乐,来提高能力,培养创造性人才。
音乐对儿童智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当然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例如,最新的科学研究显示,音量稍大的音乐很可能会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发现,一些学生在参加智力竞赛之前,如听听莫扎特的作品,就可能有上乘的表现。他认为音乐的旋律可以刺激大脑,由于流行音乐的旋律不如古典音乐那么复杂,其效果更为明显。他解释说,学生听音乐后,受到振奋,从而更活跃,更能接受新事物,因此在竞赛中也表现更好。与此同时,据一些不相关的科学实验显示,声音较响的音乐可以使人在困倦时振奋起来。一学者解释说,当人们清醒程度较低时,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无法保持一定的效率,反而会出现反应迟钝的情况。但是,如果在这时听到75分贝左右的音乐时,清醒和反应力就会提高,这正好是我们工作和学习时所能容忍的音量。
2.增强体质,促进发育
小儿的体质特点,一是机体柔嫩,气血未充,经脉未盛,即物质基础和生理功能都还不完善,而另一方面,脏腑器官生理功能均在向成熟方向发展,人们常用“草木方萌,蒸蒸日上”来形容儿童的生长。古代医家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归结为“脾常不足”(消化功能薄弱),“肝常有余”(神经系统问题较多),“卫外不固”(易患外感病)。
音乐的声波能给孩子增添一种母爱性质的声能刺激,这种声能可以转化为幼儿体内的生物电能,对各组织器官、肌肉产生影响;相应的振动频率与生理节奏相应发生共振,促进代谢发育,同时通过神经体液的作用刺激内分泌,使激素(包括生长激素)分泌增加,食物与消化吸收能力均有所提高,使生长发育迅速。目前已有报道,对发育障碍的儿童施行音乐疗法,多数儿童发育迟缓得到改善。
意想不到的是,常听音乐能使孩子的面孔变得漂亮!
过去,人们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待人的容貌,认为是由父母的血型和遗传基因决定的。如果想从根本上改变容貌,必须去医院进行整容手术。最新研究表明,从小接受音乐的熏陶,也能够改变容貌。
众所周知,喜、怒、哀、乐是人们通过接收外界的信息而产生的情绪反应。如果1~6岁的幼儿常听些欢乐、喜悦的歌曲和乐曲,用音乐来刺激神经,会使幼儿的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长。研究人员把几十名幼儿集中起来先拍照、录像记载下来做原始资料,然后开始每天分上午、下午、晚上三段时间来播放中外一些抒情歌曲和乐曲,如根据越剧曲调改编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18世纪德国作曲家莫扎特的小夜曲和海顿小夜曲等抒情乐曲。刚开始时,孩子们的面容和神态无动于衷,可经过几个月后再观察这些孩子的面部容貌,他们的表情比不听音乐的孩子活泼,在行动上也更协调,就连眼神都比一般的孩子有神和灵气。
此外,音乐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疗法,已在儿童脑麻痹的康复过程中得到证明。实验证明音乐疗法对儿童许多生理活动具有阳性效果,例如改善运动功能,使之协调等。
医学家发现,音乐对增进婴幼儿的体重作用尤为明显。早产儿宜选用让他们感到如同在母腹中一样温暖、平和的音乐(如《摇篮曲》),使婴儿置身于慈厚的母爱中,产生静谧、安全的感觉,从而使机体得到尽快的生长。幼儿一般都能获得良好的营养饮食,但是仍有不少孩子纳食不香,甚或厌食,因此瘦弱而多病,甚至影响正常的发育。对这种儿童,除了予以药物治疗外,让其听节奏感强、欢快的乐曲也是一种好的方法,在五行音乐系列中,“火”乐、“木”乐欢快轻松,模仿自然界生命活动如鸟语、虫鸣,比较适用,在进餐前后宜选听使情绪安定、轻松悠扬的宫调音乐旋律,来放松孩子的神经与肌肉,促进胃肠平滑肌运动,提高食欲与消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