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琴能调气调神
古人认为,弹琴疗法的作用主要是养心神,利手指。
古代对弹琴时入静和调神的要求非常严格。明末虞山派的著名琴家徐上瀛在《山琴况》中指出:弹琴功夫,一在调气,一在练指;只有涵养较深,心胸开阔,情操高尚,处世淡泊,心志安宁,没有丝毫杂念的人,他的手指才有灵感与力量,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与他讨论音乐中“希声”的道理。道家有“大音声希”之说,所谓“希声之理”,就是指内心宁静至极,完全化入自然,犹如进入了虚无飘渺的茫茫宇宙,此时精神状态宛若超尘出世,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弹出绝佳的音乐之声。具体来说,弹琴所需的指下功夫,必须通过调气,即入静与调神,以及手指的反复训练才能具备。他还说,琴曲讲究清、静、远,使听者游思飘渺,娱乐之心,不知何去。
古代演奏家对弹琴的心境、环境、仪表有明确的要求:必择净室高堂,或升层楼之上,或于山石之间,或道观庙宇之中,值清风明月之夜,焚香静室,坐定,心不外驰,气血平和,方与神合,灵与道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琛衣;然后洗手焚香,静坐屏息,创造出一种幽静奥虚的境界,使人心神感天地之和,合神明之德。
古人讲究弹琴时入静,也就是强调将生理和心理节奏融进大自然的节律之中,从而达到“声意雅正,用指分明,运动亲和,取舍无迹,气格高峻,才思丰逸,美而不艳,哀而不丧,质而能文,辨而不诈,温润条畅,清回幽奇,参韵曲折,立声孤秀”的境界。入静越深,才能“遇物发声,想象成曲,江山隐映,衔落月于弦中,贯清风于指下,始激节以畅鬼神。终练德而合雅颂。使千载之后,同声见知。此乃琴道深矣”。
我国古代琴家这一整套调神和心的理论不仅理奥、趣浓,而且对维护人的健康是很有作用的。调神和心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生理节律与音乐和大自然同步,首先使人的头脑处于一种最宁静、最有序的状态,这时大脑最清醒,对全身的协调作用也最强,能使机体的内环境保持稳定平衡,有能力来抗御和修复任何致病因素的侵害。同时,对各组织器官和经络可以起到自我按摩和疏通气血的作用,对心血管、呼吸系统、胃肠系统都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可以防止动脉硬化,抵抗早衰,使人更健康与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