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心理作用

三、音乐的心理作用

音乐的声响对人的内心活动有着强烈的影响。

音乐是人类心声的表露、情感的外泄,所以古人说“乐者,意也”。表达情感的音乐又可以延伸扩散,影响他人和人群的情感和心理。《乐记》认为仅仅“知声”者,是动物;“知音”者,只是普通人(“众庶”);而“知乐”者,才是“君子”。可见“乐”是具有情感和文化内涵的。

《乐记》精辟地论述了音乐作用于人精神、心理的机制:“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其中“情深”“文明”“气盛”“化神”的递进关系,就是音乐作用于情志,情志影响到脏腑,脏腑功能振奋,产生可视的人体状态改变的过程。

《左传》中的名篇《曹刿论战》中就讲述了通过鼓声削弱敌军实力,从而使弱小的鲁国击败强大的齐国的故事。战斗在长勺打响时,鲁庄公迫不及待地就要击鼓进军,谋士曹刿说:“还不行。”待齐军击鼓三次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被打得大败而逃。战后,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的意思是说,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用完了,而我军还未击鼓,勇气正旺盛,所以当战鼓擂响时,便一鼓作气战胜了他们。“一鼓作气”的典故就出自这个故事。

“四面楚歌”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成语,出自历史上楚汉相争时的一个著名故事。刘邦与楚霸王项羽交战多年,最后刘邦设下十面埋伏,与项羽决战于垓下,但是久攻不下,十分焦急。刘邦的军师张良足智多谋,且精通音乐,尤善吹箫。他向刘邦献出“攻心为上”的策略,组织兵士和着他的箫声唱起楚国的歌曲,歌声此起彼伏,连绵不绝,越唱越悲,越唱越响,从四面八方席卷楚营。楚军从梦中惊醒,听着这四面楚歌,勾起了他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顿时军心涣散,士无斗志,纷纷溃散,项羽自刎而亡,刘邦大获全胜。

这两个故事充分显示了音乐对于人心理影响的强大威力,说明了音乐“入人也深,化人也速”的神奇。一首好的乐曲,可令人流连忘返,物我两忘,如醉如痴,荡气回肠。嵇康《琴赋》称“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过于音声也”,当音乐的情绪感染和物理能量共同作用于人体,心理影响生理功能,物理谐动生理节律(心率、心律、呼吸、血压、脉搏等),效果便会出现。

医学专家认为,从疾病发展史来看,人类已经从“传染病时代”“躯体病时代”进入“精神病时代”。时代造成疾病谱的变化,给我们的音乐疗法开辟了无比广阔的空间。

音乐的心理作用是多方面的,它通过对人的情感、智力结构和行为等因素发生影响而表现为心理作用。

1.音乐能调节情绪 20世纪20年代就有人研究音乐对人情绪的影响,研究者播放200余种名曲,测试2万余人,结果表明,每一首乐曲都能引起听者的情绪变化。当然,情绪变化的大小与欣赏能力有一定的关系。同时也发现,音乐只能引起抽象的情绪,如平静、激昂、欣喜、凄凉、眷恋等,而不能引起愤怒、嫉妒等特殊情绪。

音乐对人情绪活动的作用,与内分泌、自主神经系统、丘脑下部、边缘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因为生理、心理两方面共同作用,才能表现出控制和增进人体内脏系统正常活动的作用。

2.音乐能改善行为 音乐能使人全身心投入,从头至尾注意乐曲的内涵,体会乐曲的意境,这实际上是训练人们专心致志,集中注意力的过程。这一点对精神病患者尤其有帮助,恰当的音乐可以使他们的大脑处于有序状态,在音乐中不自觉地约束自己。在疾病状态下,音乐可以使患者增加生活乐趣,增进自信心和生活能力,有利于身心康复,例如,孤独症患儿,倾听了音乐后,首先促进了对周围环境的认识,消除对周围环境的理智障碍,从而改善孤僻行为。

3.音乐能开发智力 音乐对人类智力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增强记忆力上。进行音乐欣赏,或从事音乐演奏时,强化了精神神经系统的功能,使视听觉记忆得到锻炼,情绪体验记忆得到加强。事实表明,长期进行音乐实践的人不仅有较强的记忆力,而且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都比正常人突出。意大利著名指挥家托斯卡尼尼能在24小时内背熟一部交响乐的几十页总谱,不仅掌握该总谱的全部音符,而且连所有表情记号及作曲家的一切指示都能熟记于心。

从生理机制看,大脑边缘系统与记忆过程关系最为密切,音乐刺激可以使这些部位的乙酰胆碱类神经递质分泌增多,进而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产生广泛的影响,促进人的记忆能力。

4.音乐能培养创造力 音乐具有提高想象和联想的能力。科学与艺术创造过程中极需想象力、直觉与灵感,这些能力的培养与触发“音乐脑”——右脑的开发有密切关系。音乐欣赏或音乐演奏可以调节左右脑半球的活动节奏,诱导其有规律、有节奏地交替运动,协调工作,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音乐的实践活动,特别是乐器的演奏,左手的作用很突出,而左手的灵敏可以促进大脑右半球的发展。美国科学家对爱因斯坦的大脑进行观察,发现他的大脑神经突触远多于普通人,认为这是因为爱因斯坦常演奏小提琴,左手频繁地活动使脑的神经元受到刺激,于是脑的神经元数目增多,功能增强,反过来进一步提高了大脑的储存和传递信息的能力。

我国历史上许多文学家、科学家、思想家都是音乐理论家或音乐爱好者。孔子、庄子、荀子、蔡邕、白居易、范仲淹、王安石、沈括、朱熹、王夫之等,都曾在中国音乐史上发出灿若星辰的光辉,这也是众所周知的。近代许多优秀的科学家也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如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会拉二胡,钱学森能弹钢琴,而他的夫人蒋英是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李四光的小提琴也拉得不错。还有钱伟长、梁思成等科学家,他们不但热爱音乐,且都有很高的音乐修养,音乐是他们业余生活中最亲密的朋友。